正文 第五章 「我一定要投資這家公司」

我認為這簡直就是令人驚嘆的商業點子。

克里斯·馬(chrisma)的女兒是扎克伯格在哈佛的一位朋友,克里斯是華盛頓郵報公司收購和投資部門高級經理,該公司也是美國最偉大的報紙之一《華盛頓郵報》的母公司。克里斯的女兒極力勸他了解一下facebook,在2004年年末,他和一名同事坐飛機前往加州。那次拜訪帶來了不錯的進展。1月份,扎克伯格和帕克飛往華盛頓,在《華盛頓郵報》的辦公室繼續商討,看兩家公司是否有可以一起合作的方式。

在與克里斯和他的同事們會談過程中,出乎扎克伯格和帕克的意料之外,《華盛頓郵報》公司首席執行官丹·格雷厄姆(dongraham)加入了他們的會談。紅光滿面的格雷厄姆是美國商業界的一位知名領袖人物,也是自20世紀30年代以來控制《華盛頓郵報》的格雷厄姆家族中的一員。扎克伯格向格雷厄姆說明了facebook的情況,格雷厄姆回想起當時的情景說:「我認為這簡直就是一個令人驚嘆的商業點子。」了解到facebook在哈佛的成功,勾起了當時59歲的格雷厄姆零零碎碎的相關記憶。他也在哈佛大學讀過書,他回憶起了在20世紀60年代中期自己在《哈佛克里姆森報》當記者兼主編的時光。

在那時,《哈佛克里姆森報》在編輯室的一個架子上保存著幾本大的方格分類筆記本。每天報紙上的文章被粘貼到這些筆記本中,記者和編輯們在本子上寫下他們對文章的評論。在另一本筆記本上,他們隨便寫下心中所想的任何事物。

「我記憶猶新,每當我們走進那個房間時,我們都會認真閱讀那些筆記本上寫的每一個字,並寫下我們自己的評論,」格雷厄姆說,「我經常想,那些評論筆記本所起到的作用真不小,我還想是不是有什麼辦法可以複製這套方法。」(在他的報社,用的確實是這套方法。)「當我聽到馬克描述facebook的概念時,我心想,『老天,我完全明白他的目標是什麼。』」格雷厄姆當時陷入了沉思之中,他想努力開創《華盛頓郵報》自屬的網站業務。

他感到吃驚的是用戶每天花費如此之多的時間在facebook上,扎克伯格也讓他感到有些驚奇。「馬克跟他現在相比,有些靦腆,」格雷厄姆繼續說道,「比如說,你說了某句話後,他一般會停頓一下,想一會兒,再作出評論或回應,但他在那次談話時說的每句話都有一定的道理。對於一個20歲的小夥子來說,他給人的印象極為深刻。」

格雷厄姆開始敘述公司的一小段歷史,帕克記得他說的話大概是「……後來,一個名叫沃倫·巴菲特的人進入了我們的生活」。在拜訪之前,扎克伯格和帕克都不大了解格雷厄姆家族,但他們聽說過巴菲特——傳奇般的投資家,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之一。巴菲特經營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berkshire hathaway)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一直是《華盛頓郵報》的主要投資方。帕克說:「巴菲特的到來是個改變公司命運的時刻。」格雷厄姆解釋說:「《華盛頓郵報》之所以能夠以極長期的發展眼光來策劃其公司戰略,一個原因是格雷厄姆家族控制著《華盛頓郵報》公司極大一部分有表決權的股票,還有一個原因是,巴菲特清楚地說明,他將長期持有他所擁有的公司股票。」

在他們談話中的某個時刻,格雷厄姆自然而然地提出了一個建議,他自稱是絕無僅有的一次提議。他描述了當時所說的話:「我說,『馬克,最終,你大概不會接受這樣的條件,但如果你想要一個非風險投資的投資方,或是想要一個不會向你施壓的投資方(而一般風險投資會以任何方式向你施壓)』,他曾經說過一些話,他不願意與這種公司合作,『我們或許有意向為你的公司注資。』」

扎克伯格被格雷厄姆這種做生意的理念深深地打動了。他解釋稱:「許多風險投資公司一直在接觸我們,但我確實不想接受風險投資的注資。我不想按這一整套矽谷公司的模式來——接受風險投資注資,試著把公司上市,或是飛快地把公司賣掉,按照加速的時間標準引入專業管理模式。但《華盛頓郵報》與這些科技公司完全不同。令我驚奇的是,公司文化之間的差異有天壤之別,這個公司長期專註的是新聞報業,而且他們對《華盛頓郵報》這個品牌和其擁有的公信力極為專註,就好像是『哇,我想以這個傢伙為榜樣』。而就在那時,我開始認真地考慮進行另一輪的融資。我期望著他們能夠注資,丹是一個可以與我合作的夥伴。」

在此之後,與《華盛頓郵報》的商談開始加速進行。《華盛頓郵報》公司派遣了另一個人數較多的代表團去帕洛阿爾托。《華盛頓郵報》的網路在線部門的總經理們加入了代表團一行,包括新任命的首席執行官卡羅琳·利特爾(carolile)以及主管財務和商業拓展的副總裁們。利特爾認為facebook看起來就像一座未開採的金礦,她說:「就我看來,馬克當時似乎反感廣告業務,但我對此卻是垂涎欲滴,想著用這門業務來掙錢真是太容易了。我千辛萬苦才忍住沒出聲,因為丹不想聽到這個。」

多數人還不知道的是,這是暴風雨前的寧靜。肖恩·帕克自稱他知道。他將扎克伯格對投資的態度轉變解釋為一種特許,允許他更加積極進取地尋覓投資方,看還有沒有其他選擇。「我認為公司在那時的估價應該是5億美元,」帕克有些洋洋自得地說,「我們覺得公司顯然正在攻城略地。」但在當時,實際上在任何一輪投資中,帕克談及的都是對公司估價要相對低點。他的朋友塞思·斯特恩伯格(seth steinberg,現任meebo信息通信公司首席執行官)記得,帕克向他詢問過估價建議。儘管當時斯特恩伯格只有26歲,但他曾在ibm的公司發展部工作過,所以他的意見是有價值的。斯特恩伯格建議把估價爭取為至少4000萬美元。據公司文件顯示,帕克在這個估值的基礎上把價格再次拉高,達到一個4000萬至6000萬美元之間的數值。對於一個成立才一年而且由一個20歲的小夥子領導的公司來說(而且公司只有7名員工,每年收益不到100萬美元),這樣的估價可真不得了。但帕克錯了,公司得到了更高的估價。

當facebook正在打算尋求融資的風聲傳出來時,矽谷中那些貪婪的投資公司的胃口馬上被吊了起來。打聽消息的人開始鋪天蓋地地湧來,facebook的電話響個不停。羅恩·康韋(ron way),矽谷中關係網最多的人之一,還是個老練的天使投資者,他向帕克建議應該去找哪些人談,應該怎麼談。他還向已經在矽谷紮根的公司和主要風險投資公司發出電子郵件介紹函。(扎克伯格現在稱,他自己並不知道當時所發生的大部分事情。)

1月23日的《洛杉磯時報》在首頁刊登出一則有關facebook的報道,這使投資方更來勁了,那是主流媒體第一次對facebook公司進行重大報道,頭條上寫道「吸引全美大學生的網站」。「精明,傻氣,粗俗,不管你怎麼說,該網站牢牢抓住了其用戶,他們中多數人每天差不多都要登錄該網站。」報道的作者麗貝卡·特勞恩森(rebecca trounson)這樣寫道。

帕克要他的朋友西錫格幫忙設計幾張powerpoint幻燈片,並開始與潛在的投資方會面。6頁介紹資料雖然很簡單,但引人注目。資料上宣稱,facebook擁有200萬活躍用戶(來自2月中旬的數據),向370所學校開放。但投資方關ju的是用戶們在該網站上投入的時間和頻率。令人驚異的數據:65%的用戶每天不止一次登錄該網站,而且90%的用戶至少每個星期登錄一次;發展速度非常迅猛,以至於在某天,用戶數量就增長了3%。

介紹說明中最令人吃驚的是一張簡簡單單的「增長表」,帕克和西錫格設計這張表就是為了製造一點戲劇效果。最開始,帕克拿出一張圖表,顯示伺服器已經開放的學校的情況。該圖表看起來像一個樓梯,因為facebook是分批向學校開放的,而那時有一段時間沒有增加新的學校。接著,他拿另一張幻燈片覆蓋了此前的那張表,它顯示了用戶總數的增長趨勢。很明顯的是——開放的學校數和用戶的增長數絕對相關。在學校情況那張圖表的梯形圖中,每上一節台階,在小幅延遲以後,用戶的數量就會呈現跳躍式增長。這意味著,至少在facebook滲透到有入網資格的所有1600萬美國大學生為止,這種增長可能是絕對性的。這也表明,為了避免曾經重創friendster網的用戶負荷這個難題,facebook有一種獨特的能力來調控其增長。

帕克在介紹會上說明的這種簡單的商業計畫,顯然避免了提及傳統的互聯網標語廣告,儘管這些廣告是當時facebook那「一丁點」收入的主要來源。第4張powerpoint幻燈片題為「本地廣告」。上面預計,如果facebook上開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