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名曲 十面埋伏/古曲

《十面埋伏》是北派武曲的代表曲目之一,較南派《霸王卸甲》更豪放雄健。它著力描寫的,是兩軍交戰的情景,是波瀾壯闊的戰鬥場面。

全曲大致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是戰鬥的準備,包括擂鼓、放炮、吹打、排隊等;

第二部分寫兩軍交戰,包括埋伏、接戰至激烈的戰鬥;

第三部分描寫戰鬥的結局,包括戰敗、烏江自刎、劉邦得勝收兵等。

這首樂曲在演奏中充分調動了琵琶的一切表現技巧,有鐘聲、鼓聲、劍弩聲以及人喊馬嘶、刀槍齊鳴。明代的湯應曾就善彈此曲。

《十面埋伏》全曲分十三個段落,都有標題,可歸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

一、列營。這是全曲的引子,表現出征前鼓號齊鳴、眾軍吶喊的激動場面。

二、吹打。

三、點將。主題呈式,用接連不斷的長輪指手法和扣、抹、彈、抹組合指法,表現將士威武的氣派。

四、排陣。

五、走隊。音樂與前面有一定的對比,進一步展現軍隊勇武矯健的雄姿。

第二部分:

六、埋伏。表現決戰前夕夜晚,漢軍在垓下伏兵,氣象寧靜而又緊張,為下面兩段作鋪墊。

七、雞鳴山小戰。楚漢兩軍短兵相接,刀槍相擊,氣息急促,音樂初步展開。

八、九里山大戰。描繪兩軍激戰的生死搏殺場面。馬蹄聲、刀戈相擊聲、吶喊聲交織起伏,震撼人心。先用劃、排、彈、排交替彈法,後用拼雙弦、推拉等技法,將音樂推向高潮。

第三部分:

九、項王敗陣。

十、烏江自刎。先是節奏零落的同音反覆和節奏緊密的馬蹄聲交替,表現了突圍落荒而走的項王和漢軍緊追不捨的場面。然後是一段悲壯的旋律,表現項羽自刎。最後四弦一划後煞住,音樂戛然而止。

原曲還有「眾串凱」「諸將爭功」「得勝回營」三段,但現在一般演奏都廢棄不彈了。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