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正文 俞敏洪:一個理想主義者的現實人生教案(3)

為一個有價值的夢想去勇敢經歷、充分體驗

有一次去泰山,俞敏洪感慨地說:「坐纜車上泰山不再有雙足之苦。但像泰山這樣的山,一路歷史,一路文化,一路滄桑,如果不是自己爬上去,怎麼體驗得到?」

真正的旅程不只是為了尋找全新的景色,也為了擁有全新的眼光。

後來回憶起這次旅行,俞敏洪要說的話也很多:「登山便利了,但泰山的挑夫們卻失業了。儘管現代工具讓人們的生活更加方便,但我們在失去泰山挑夫的同時,是否也在同時失去一種堅忍不拔的勇氣和精神呢?人類文明是否會因此變得淺薄呢?」一路上,俞敏洪還看到了那些成群結伴一路燒香的樸素農民,他們從泰山腳下的岱廟開始,經過山神廟、各個佛教寺廟、關帝廟,一直到玉皇頂這一路上,也不分神靈是誰虔誠地逢廟就拜。俞敏洪對此感慨道:「中國的老百姓在現實中被欺負得只要見到當官的就低頭,反映在宗教上就是見到什麼神像都拜……」雖只是隻言片語,卻足以使我們看到一個真實的俞敏洪,一個熱愛生活,心向遠方的俞敏洪。

如果說經歷是必然的,那麼體驗則是應該的,作為一個北大學子、教師和企業家,俞敏洪相信生命的寬度是由自己掌控的,在同樣的一段歷程之內,自然應該去充分的體驗,去擁有更加深沉的情懷,不僅要體驗生活,更多的是去體驗自然、歷史、人文和社會,這些將是永恆的美好財富。

在《贏在中國》的點評中,俞敏洪直接指出:「一個人的經歷多並不等於境界高。」因為,如果經歷並沒有提高你的境界,而經歷又基本相同的話,經歷再多也是無益的,個人魅力與思想境界的提升還需要傾心注入的體驗。

一直以來,俞敏洪堅持把讀書作為每天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俞敏洪曾經說:「我是有點學者氣的商人。因為我寫的文章是別的商人寫不出來的。我那些遊歷的日記、感受其實可以給員工們帶來底氣。新東方要做長久,需要一些人文情懷的滋潤。」人文精神無疑將是醫治現代社會的浮躁與虛弱癥候的最好良藥,人文精神其實也是中國最富有的「教書匠」——俞敏洪最深沉的信仰,俞敏洪憑藉人文精神維繫了新東方的長足發展。無論做什麼,做到最高境界就是做文化,對此,俞敏洪與新東方是最好的證明。

人文精神的獲取,恰是對生命的充實體驗、沉澱後的一種收穫。俞敏洪相信,人應在現實的經歷中進一步追求心靈的體驗和靈魂的升華,他這樣寫道:「人在路上,這就是人生。不管你願意不願意,我們出生後學會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走路,從此我們就走在了路上。我們一輩子走在兩條路上,心靈之路和現實之路,這兩條路互相補充互相豐富,心靈之路指引現實之路,現實之路充實心靈之路。當我們的心靈不再渴望越過高山大川時,心靈就失去了活力和營養;當我們的現實之路沒有心靈指引時,即使走遍世界也只是行屍走肉。一年又一年我們不斷走過,每一個人的生命走得如此的不同。」

如果說經歷人生是一條現實之路,那麼體驗則是一條心靈之路。

有一次,俞敏洪到國外旅行,跟朋友一起去釣魚,朋友告訴俞敏洪,這次釣魚是釣著玩的,是「catdrelease」,意思就是「抓了就放」。當時,俞敏洪心想:「抓了就放有什麼好玩的,沒事找事。」可是當他真的到了現場,卻發現現實的情形出乎他所料,每次釣上來一條魚大家全都興奮得要死,儘管最後又把魚都放了,但是俞敏洪和朋友們卻收穫了一天極好的心情。

這件事讓俞敏洪深受觸動,收穫心情有時候比收穫具體的東西更加重要,而要收穫心情最重要的一條是要親自參與和努力,他說:「如果我們從農貿市場上買回來這些魚蝦,我們能夠收穫同樣的心情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而如果我們僅僅坐在河邊,我們能夠收穫什麼呢?一定是無所事事所產生的煩悶,看到別人得到魚蝦所產生的失落,因為別人的歡樂所產生的嫉妒,因為別人難忘的過去所產生的空虛。」

顯而易見,體驗其實是一種如何對待時間的問題,是置身時間之外,還是熱切地投身其中,相比之下,俞敏洪在時間的長河中選擇了積极參与,努力收穫,快樂生活的生存體驗方式,而這其實也是我們所有人現在能夠採取的最正確的態度。所謂生命在追求什麼呢?生命追求的就是歡樂和難忘,而不僅僅是活下去,歡樂是活在當下,難忘是品味過去。

俞敏洪用13年的時間鍛造了一個上市公司,這樣的經歷註定是難忘的,因為他從其中獲取的不僅僅是財富、經歷,還有更多的快樂,他說,「全中國用了13年從身無分文到億萬富翁的人也不是很多,但這個標準也不意味著你就成功了。我覺得衡量的標準是13年你過得是不是愉快,是不是值得,如果不愉快,就別過這種生活了,如果覺得還值得,就繼續過下去。」

為一個有價值的夢想去勇敢經歷、充分體驗、尋求升華

如果說經歷是必需,體驗是積累,那麼升華則是人生的質變。這一點,從新東方精神中可以得到最切實的應驗,從絕望中尋找希望,在最沉重的現實中尋求最終的升華。俞敏洪所教給學生的,不僅是語言,他用新東方的精神激勵那些「屢敗屢戰」的學子們在絕望中尋找希望:「絕望是大山,但是只要你能砍下一塊希望的石頭,你就有了希望。」

雖然所謂的新東方精神,到底是什麼?我們很難一言蔽之。對於局外人來說,新東方校訓之一「在絕望中尋找希望」只是一句口號,而對於在新東方學習和工作的很多人來說,是實實在在的生活寫照。

新東方精神對新東方的創業者而言,是徐小平跨洋過海重新創業的激情,是王強放棄貝爾實驗室優厚待遇毅然回國的決心;新東方精神對新東方的老師而言,是在教室停電後依然用嘶啞的嗓子借著燭光繼續上課,是在學生困惑時用勵志的故事催人向上,是在學生勞累時用嘹亮的歌聲鼓舞人心,是在夏天40多度的教室里和學生一起背誦課文來抵抗酷熱;新東方精神對新東方的學員而言,是在孤獨與絕望中探索一條人生的光明大道,是在舉目無親的城市從一輛公共汽車擠進另一輛公共汽車的艱辛,是在馬路邊一邊吃盒飯一邊背單詞的勤奮,是在失敗後又鼓起勇氣重新爬起來的堅定……

在絕望中尋找希望,人生終將輝煌,這是每一個熟悉新東方的人都知道的一句口號。但是,對於俞敏洪來說,這卻更像是一次次歇斯底里的吶喊,因為在俞敏洪的生命里,上帝至少有三次把他扔在了絕望的深淵。每一次挫敗,都可以把他放入失敗的谷底,最終淪為一個不被人知的小角色,但是,令人驚嘆的是他用卓絕的努力把一次次挫敗變成讓他高高躍起的跳板。每一個企業的文化和精神都與它的創始人和領導人是分不開的,新東方也不例外,探求新東方的精神內核,應該從俞敏洪的苦難開始。

第一次是高考的失利。當年來自農村的俞敏洪,第一年高考潰不成軍,第二年參加高考依然是名落孫山,最終在第三年考入北京大學。失敗、努力和成功交織的滋味讓他永生難忘,因此,他將新東方的校訓定為:「追求卓越,挑戰極限,從絕望中尋找希望,人生終將輝煌。」

第二次是留學夢的破滅。當年中國經濟尚未騰飛,個人發展空間相對較小,留學成為名校畢業生的首選,留學熱潮中的北大,熱度可想而知,在家庭和社會的壓力下俞敏洪也加入了進來。天有不測風雲,美國留學政策的緊縮將成績不算特別優秀的俞敏洪關在了門外,在努力了三年半之後,他痛苦地放棄了留學夢。沒能出國深造的俞敏洪留在國內發展,作為資深「托派」,俞敏洪對各種出國流程了如指掌,對莘莘學子的備考難關和心理動態更有豐富的切身體會,這些經驗對他辦好新東方至關重要。後來,幾位當年風光留美的同學先後回國投身於新東方,俞敏洪再一次從失敗獲益。

第三次是被北大「放逐」。畢業留校後,出身貧寒的俞敏洪為了籌集出國資金到外面去兼課教書,因觸犯北大的利益而被記過處分,為了挽回顏面,俞敏洪不得不離開北大。工作沒了、住房沒了,租住在農民的平房裡,給房東的孩子做家教抵房租,在周圍人的眼裡,他的前途暗無天日。但是一邊在北大任教一邊到外邊兼職代課的生涯中,他積累了豐富的英語教學經驗,辭職後俞敏洪全身心地投入英語培訓,創辦了北京新東方學校。如果留在北大,俞敏洪充其量是個副教授,沒留在令人仰慕的北大,卻成為俞敏洪人生中最大的機遇。

時勢造英雄,英雄識時勢。面對永遠微笑並幽默的俞敏洪,誰能讀懂他從臉上到心靈的滄桑?這是他人生中曾經的屈辱、坎坷和背運所鍛造出來的,就像安徒生一生也不曾被女孩子們愛慕過,但是卻寫出了那麼多膾炙人口的愛的童話一樣,大學四年沒有被一個女孩子愛過的俞敏洪卻擁有了幾百萬可愛的學子。

俞敏洪對《贏在中國》的選手說:「男人的堅強是體現在笑容背後,而不是體現在外表很嚴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