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7 伯克希爾。哈撒韋

對於馬薩諸塞的新貝德福德,經歷了兩次而非一次的經濟騰飛確實是不可思議的。自從清教徒建起它來以後,它經歷了美國獨立戰爭時期英國人的劫掠的洗禮,成為了世界捕鯨業的貿易中心。潮濕的、被海鹽浸透的鵝卵石一直鋪到碼頭,這碼頭曾給新貝德福德帶來無限生機,同時也將這個城鎮拋入捕鯨業可能陷入的風險之中。當地一名海員——赫爾曼。梅爾維爾說,「也許這個城鎮是整個英格蘭最適於居住的地方。」那麼,它的富有階層是如何崛起的呢?「去看看遠處環繞著高聳的大廈的那些作為象徵的鐵制捕鯨叉吧!你會找到問題的答案……它們都是從海底拖到這裡來的。」

內戰時期,捕鯨者們蒙受了巨大的損失。在賓州的第一口石油鑽井開始勘探時,便註定了他們悲慘的命運。然而新貝德福德在戰慄中捉住了身軀——這得歸功於它的資本都有先見之明地分流向多處。

早在1947年,新貝德福德的捕鯨者們就籌資建設了一個紡紗廠。目的是為了減輕城市對海洋的依賴。後來建立的一座紡織廠以捕鯨人阿庫什尼特的名字命名,標誌著資本流向的轉變。最後,約有1億美元投入了紡織行業,即使當魚叉閑置起來時,輪船依舊在船塢上堆滿了成捆的南方棉花。到 20世紀初葉時,新貝德福德的70家紡紗廠紡出來的棉花比全國任何其他城市的都要好。

最突出的一條經驗便是:資本是無限運動的。輪船也許會腐爛,但是利潤卻不必由於船長的燈語便被扔出船外。正是這一點使得城市裡最大的紡紗廠維持了近100年的歷史。

哈撒韋製造公司是1888年由霍雷肖。哈撒韋創辦的。哈撒韋家族在19世紀初就開始經營中國的帆船業。它擁有40萬的資本,大多數來自於捕鯨者,這次可以從它座落在考夫大街的位置明顯地看出來——直接面對著海洋。「新貝德福德晚報標準」鼓吹說這個雄心勃勃的新企業將「僱傭約450名工人,經營3萬個紗錠」。赫蒂。格林是沃倫。巴菲特的紡紗廠的初始投①資者之一,她是一個以「華爾街巫師」的綽號而臭名昭著的吝嗇鬼。

哈撒韋的財產以及整個行業的財富,都隨著棉花的增加而增長。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利潤達到了空前鼎盛的時期,這得歸功于軍隊對制服和飛行服裝的大量需求。在內布拉斯加,有3萬工人——幾乎是勞動力總數的一半——都在紡紗廠工作。

後來,紡織工廠突然衰敗了,或者說逃向南方尋找廉價勞動力去了。在20年代新貝德福德的工人們——大多數都是移民者——被迫忍受一次又一次地被削減工資,在1928年,紡紗廠業主要求進一步削減10%的工資;於是工人們只有奮起罷工,此次罷工痛苦地持續了5個月之久。之後,許多紡紗廠沒能重新開業,而那些重新開業的在不久以後又被太蕭條拖得停滯不前。到了1940年,紡織行業的工人隊伍減少到只有區區9千人。

值得一提的是,工廠的業主對日趨衰敗的行業評價十分冷酷。到了 20年代末,儘管他們依舊贏利豐厚,但他們是用陳舊不堪的機器來運轉著他們的工廠,同時,紅利也保持相當高的水平——基本上達到10%。業主們把資

① 格林,一個船業的女繼承人,據說在冬天把自己裹在報紙里取暖。她死於1916 年。作為世界上最富盛名

也是最富有的女人,她留下了10 億美元的財富。

金抽到了南方的紡紗廠里,抽到了股票市場上,也抽到了他們的遊艇耗費上。

不論金錢流到哪裡,業主們都牢牢銘記著捕鯨者的訓誡,一旦這個工業走向滅亡,他們就不會再重新投資到紡紗廠中去。這裡只有一個例外:那就是哈撒韋製造公司。

哈撒韋是由西伯格。斯坦頓經營的。他是一個豪情滿懷,令人尊敬的新英格蘭人。他的祖父是一艘捕鯨船的船長,父親曾任哈撒韋的總裁。年輕的西伯格出生在內布拉斯加,1915年畢業於哈佛大學,在法國打過仗,就地提拔為陸軍中尉。戰後他又回來作為哈撒韋的合法繼承人,在紡紗廠里做學徒工。要不是他遇到了沃倫。巴菲特,他也許會在那裡呆上半個世紀。

斯坦頓身高6.2英尺,身材瘦長。他顯得不苟言笑而且十分冷漠,目光犀利如劍。決定他命運的時刻是在1934年大蕭條的頂峰時期。一個個的紡紗廠倒閉了,或是遷往了南方,但是斯坦頓,像他祖先一樣的一位航海者,經過深思熟慮後決心要安全地闖過這場風暴。他構想出一個計畫來使工廠實現現代化。在後來的15年里,他總共把1000萬的公司基金投回到了紡紗廠中。

懷著美國人忠實的信條,西伯格和他的弟弟奧蒂斯走進了典當鋪,買進了哈撒韋的股票。他們帶著一種高尚的念頭,認為如果股東的錢面臨風險,那麼他們自己的錢也應該在同一條船上。有西伯格做舵手,考夫大街上這座紅磚蓋成的紡紗廠勇敢地經受住了浪潮的衝擊。

接下來的年份可謂喜憂參半,哈撒韋建立了合成纖維廠的分支,而且在人造絲的製造商中也居於領先地位。第二次世界大戰對降落傘纖維的需求無異於一針興奮劑。戰後哈撒韋繼續開發人造絲,終於成為全國,也許是全世①界最大的男士服裝襯衫製造商 .可是麻煩在於產品非常易於仿製。它逐漸遭到了來自南方廠家乃至遠東廠家的強烈衝擊。後來,在1954年,一場颶風吞噬了整個工廠,使它蒙受了嚴重的損失。斯坦頓接到一份利潤誘人的邀請,要求他去南方重新選擇,但這位老船長決不投降。他不願意離開新英格蘭,於是他決定把哈撒韋和一個同樣弱不堪擊的北方製造商伯克希爾。費恩紡絲協會兼并在一起。

伯克希爾的血緣可以追溯到塞繆爾。斯萊特。他在1790年建立了全國第一家紡紗廠。奧利費。察思,一位曾經為斯萊特工作過的木匠也緊跟著於1806年在羅得島建立了自己的紡紗廠,隨著察思家族的延續,企業一直興盛不衰。

一個半世紀之後,察思家族依舊控制著伯克希爾,而伯克希爾已經變成了一個專門為床單、襯衫、手絹,細平布和襯裙生產主要纖維的多個工廠的集合體。

和哈撒韋一樣,伯克希爾在二戰期間及後期的很短一段時間內贏利都非常可觀,後來它也同樣經歷了一段艱苦的日子。但是,馬爾科姆。察思總裁採取了與斯坦頓截然不同的策略。哈撒韋經過現代化改造之後建立了時裝、成衣襯裡以及窗帘等幾個分支;而以節儉為本的伯克希爾,仍舊使用古老的機器來加工棉花。察思——也是一位白髮蒼蒼、瘦瘦的新英格蘭人,自從1930年以後就從事商業——覺得這個工業在新英格蘭沒有任何前途,而自己沒有任何潛能。他的侄子尼古拉斯。布雷迪——後來成為了財政部長——於1954年在哈佛商學院以評估伯克希爾為他的畢業論文。他得出的結論讓人十分憂慮,於是他立即把它的股票脫手了。

① 哈撒韋同哈撒韋襯衫無關。

兩個公司在1955年兼并成為了伯克希爾。哈撒韋。新的公司非常龐大,有14個工廠、12000多名工人,年銷售量達11200萬,有些人認為哈撒韋的現代化管理與伯克希爾的現金留存結合在一起將會成為一個強有力的整體。

公司總部遷到了新貝德福德,由斯坦頓擔任總裁,察思則任主席。

斯坦頓對伯克希爾進行了一番觀察。當看到了成千上萬的織布機與房頂的滑車相連運作時,他下定決心進行現代化改造。他投入了新的紗綻,重置了紡機,提高了紡機的速度,還把所有最好的工廠合併到了一起。

西伯格。斯坦頓有一種特定的高貴感,在他看來,他是塞繆爾。斯萊特的延續。斯萊特是一個「極富想像力的人,是他把湍急的河流,旋轉的飛輪,粗糙的紡機和紗線聯繫在一起,織出了一片王國。」他永遠都會以自己在大蕭條的一切經歷來指導自己前行。那段時期在他的記憶中是一個「人們依賴自己的資源和勇氣來生存的時代」。在他的管理下,伯克希爾。哈撒韋成為新英格蘭最大的一家——最後也變成了唯一的一家生存下來的——紡織品製造商。

要是從經濟角度來看,他倒還不如去捕鯨的好。據一位中尉說:「西伯格對於投資回報沒有任何一點點概念,他只關心一件事——那就是讓工廠持續經營下去。」他不停地注入資金,而過低的紡織品價格卻總是限制他的追加投資。

在管理過程中,斯坦頓變得愈發孤僻了。他嚴格要求經理人員穿多色菱形花紋短襪和白襯衫,秘書們必須戴手套穿長褲。他還對凡是在公共場合身著運動夾克的人員嚴厲地懲罰:他儼然是領地的主人,所有與他人交流的方式幾乎都要清一色地用書面報告形式。他工作在一種令人敬畏的疏遠的狀態之中,被大家背地裡稱為「象牙塔」。據馬爾科姆。察思說:

西伯格在二樓的頂樓房間里有個辦公室,每個走進他辦公室的人都會路經他的秘書,秘書還有她自己的秘書。如果你被叫到他的辦公室里去,你就得爬上長長的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