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篇賞析 渡漢江/宋之問

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俗話說「事不關心,關心則亂」。這裡所說的「關心」,是過分在乎的意思。遊子在外,沒有家裡的消息,是生,是死,是榮,是辱,都不知道。如果是一般的熟人朋友也就算了,但那是父母妻子,是自己最親的親人,他們現在會是什麼樣子呢?人們的思維習慣,總是懷著最美好的願望,往最壞的結果猜測。我們先來看一首杜甫的詩。杜甫在「安史之亂」中從長安逃脫,到鳳翔見到唐肅宗,寫下了著名的《述懷》,詩中有這樣的句子:「去年潼關破,妻子隔絕久。今夏草木長,脫身得西走……自寄一封書,今已十月後。反畏消息來,寸心亦何有。」其心情和宋之問完全一樣。

宋之問的人品極低,諂事武則天及其寵臣張易之、張宗昌,成為宮廷的御用文人。神龍元年(705)正月,宰相張柬之與太子典膳郎王同皎等逼武后退位,誅殺二張,迎立唐中宗,宋之問貶瀧州(今廣東羅定縣)參軍。宋之問是忘不了昔日的富貴榮華的,所以第二年就悄悄從瀧州貶所逃歸。途經漢江(指襄陽附近的一段漢水)時寫了這一首詩。

對宋之問的這首《渡漢江》,也應作如是觀。

有人說,宋之問寫這首詩,說到「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是因為他是從貶所偷偷逃跑回來的,用今天的話來說,是一個「逃犯」。所以離家鄉越近,熟人越多,也就越「怯」,怕被認出來。這個理解也許沒有錯,也許更接近宋之問的本意。但是,文學藝術作品有時會超出作者的本意而帶給人不同的藝術感覺。舉一個例子:

宋詩的第三句也不容忽視。用「近」和「更」兩個詞把詩人這種怔忡擔憂的心情推向了頂點,讀者讀到這裡,都不禁會替詩人捏一把汗。這首詩的藝術魄力正在於此。

杜甫的「畏」,宋之問的「怯」,是對什麼而言呢?漢樂府中的《十五從軍征》給了我們答案。一個十五歲從軍,八十始得歸的老兵,在回家的路上遇到了鄉里人,問了一句「家中有阿誰」,得到的回答卻無比殘酷:「遙看是君家,松柏冢壘壘。」家裡的人都死光了。從這裡我們找到了杜甫的「畏」和宋之問的「怯」的答案。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