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著名詩人·盛唐 高適

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古人以每年的正月初一為雞日,初二為狗日,初三為羊日,初四為豬日,初五為牛日,初六為馬日,初七為人日。人日游草堂的習俗,來自於高適的一首詩。

高適在四十一歲那一年,在山東與李白、杜甫結識,後來,杜甫寫了不少詩給高適。高適回杜甫的詩,叫《人日寄杜二拾遺》。大概寫的時候恰好是正月初七,也沒有什麼特別的意思,後來,卻成為一年一度游草堂、祭拜杜甫的節日。

王維降了安祿山,給自己的歷史留下了一個污點;杜甫好容易逃出長安,到鳳翔見到唐肅宗,被授予左拾遺之職;李白本來在廬山學道,受永王磷之邀下山入其幕府,自詡要「為君談笑凈胡沙」,談笑間就可以把「安史之亂」平定了,結果是看不清大形勢,把自己送進了監獄。高適卻在這個時候顯示出他非凡的能力了。

天寶十二載(753),他有了第二次機會,入哥舒翰幕充掌書記。但這並不是他的理想。

這個機會高適終於還是等來了。天寶八載(749),他因張九皋的推薦,考中進士。這時,他已經是快要五十歲的人了。但是,他被授予的官職,仍然只是九品的封丘縣尉。幹了三年,就借口「拜迎長官心欲碎,鞭撻黎庶令人悲」,辭官不做了。

高適(約702-765),字達夫。滄州(今河北景縣)人。他是唐代著名的邊塞詩人。

他終於等到了人生的第三次機會。天寶十四載(755),「安史之亂」爆發了。這一次大的歷史變故,才是對那些每天大言炎炎,自稱有經天緯地之才的文人的真正考驗。

杜甫最著名的遺迹,不在他的家鄉河南鞏縣,也不在他在那裡長大的洛陽,更不在令他嚮往而又傷心的長安,而是在他流寓西南時寄居成都浣花溪邊的那座草堂。清代詩人、書法家何紹基在四川的時候,游草堂,寫了一副著名的對聯「錦水春風公占卻,草堂人日我歸來」,至今仍掛在草堂內的工部祠前。從那個時候開始,成都人就有了人日游草堂的習俗,而且一直保留至今。

潼關破後,他也逃到行在去見到了唐玄宗和唐肅宗,也被授予左拾遺之職。但是,在政治上,他卻比杜甫成熟太多。房琯食古不化,以上古車戰法去和安祿山作戰,失敗是意料中的事。杜甫不諳世事,為房琯辯護,最終得罪肅宗,被趕出朝廷。而高適卻是清醒的。永王東巡,肅宗深以為憂,高適卻預言其必敗,他也因此受到肅宗的重視,被任命為揚州大都督府長史、淮南節度使。此後又被任命為西川節度使,最後做到刑部侍郎、左散騎常侍(正三品),封渤海縣男,成為唐代大詩人中居官最高者之一。

高適是唐代邊塞詩的代表作者之一,與岑參齊名。他早年曾游邊塞薊門、盧龍一帶,後來一直在軍中,他本人又是政治家、軍事家,所以他的邊塞詩,和岑參以描寫邊塞景色和贈答奉和為內容的邊塞詩不一樣,而更多的是對士兵的同情和對將帥無能的指斥,比如著名的《燕歌行》,就是唐代邊塞詩中的名篇。

高適詩歌的內容很豐富,除邊塞詩外,反映社會現實,揭露社會黑暗,同情下層百姓的詩也佔有較大的比例。他的送別詩也寫得很好,有一種曠達慷慨之氣。如《別董大》:

杜甫曾經在《奉簡高三十五使君》中讚美他說:「當代論才子,如公復幾人。驊騮開道路,鷹隼出風塵。」給予他極高的評價。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