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 照料父親

陳伯達從復興醫院的病房,一下子「大躍進」,「躍」入北京友誼醫院的幹部病房,這意味著他獲得了格外優待的保外就醫。

公安部門選中了陳曉農,決定請陳曉農前往北京,照料陳伯達。

那是在1981年8月初,正在石家莊工作的陳曉農,收到北京來信,要他儘快進京,商談父親陳伯達的治療問題。屈指算來,這是陳曉農第四次獲准探望父親。除了在1979年12月、1980年5月兩次探監之外,在宣判後不久,1981年3月,兒子陳曉農曾第三次獲准探監。

1981年8月5日,陳曉農從石家莊來到北京。翌日清早,陳曉農就直奔公安部所屬復興醫院。通常,犯人生病,住在這所醫院裡。江青在關押期間患病,便曾多次住在這所醫院。陳伯達生病,也多次住這裡。就在陳曉農這回來到復興醫院時,李作鵬正住在這所醫院。

令陳曉農感到驚訝的是,那裡的監管幹部告訴他:陳伯達原本住在這裡,昨天被送往北京友誼醫院幹部病房!另外,陳伯達現在已改由北京市公安局監管。且不說陳伯達所住的北京友誼醫院是北京的大醫院,而且居然住進了那裡的幹部病房。陳伯達從復興醫院的病房,一下子「大躍進」,「躍」入北京友誼醫院的幹部病房,這意味著他獲得了格外優待的保外就醫。也就是說,陳伯達保外就醫的日子是1981年8月5日。陳伯達從復興醫院來到友誼醫院,實際上也就是1981年7月15日那兩人所傳達的中央精神:「現在先找個地方住下來治病。」陳曉農隨即趕往北京友誼醫院,發覺父親所住的病房裡還有帶浴盆的衛生間,下午定時供應熱水,跟復興醫院裡的病房簡直天差地別。伙食,也好多了。陳伯達告訴兒子,由於生病,已經幾年沒有洗澡,昨天來到友誼醫院,痛痛快快地洗了個熱水澡,舒服極了!就在陳曉農這次探望父親期間,北京市公安局的王科長與他商量了有關陳伯達治療、護理問題。至於日後如何安排陳伯達的生活,當時定不下來。陳曉農在北京呆了幾天,又回到了石家莊。

陳伯達的病情已經緩解,卻仍羈留在北京友誼醫院幹部病房。醫院已經幾次三番催促他出院。但是,陳伯達仍在那裡住著,前後達兩個來月。

陳伯達滯留在北京友誼醫院,遲遲沒有出院,內中的原因是中央已經指示「治好病不再回去」,這「回去」當然是指回秦城監獄。

陳伯達不回秦城監獄,而他日後的生活,一下子難以安排。

陳伯達住到哪裡去呢?顯然,他已無法回到米糧庫衚衕那四合院里。

北京市公安局為他尋覓新居。徵求他的意見,他說:「希望住平房。」

他向來住平房。不論他進京以後最初在中南海住的迎春堂,還是後來在新建衚衕、米糧庫衚衕的住處,都是四合院、平房,或者是兩層樓房。他不愛住高樓。尤其是他已上了年紀,上上下下諸多不便。

可是,在北京尋找獨門獨院的平房,並不容易。新蓋的幾乎都是樓房。

公安部門考慮到他的安全,幾經研究,還是為他在北京東郊安排了一幢新樓的頂層的一套房間。公安人員住在他的隔壁,便於進行監管並以防種種不測———因為他畢竟曾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另外,有公安人員作為他的鄰居,可以擋掉一切未經許可的來訪者。

房子解決了,接踵而來的問題是:誰來照料他呢?

他曾有過三次婚姻,生三子一女:最初的妻子叫諸有仁,生過一個兒子,取名陳小達。

陳小達1958年畢業於莫斯科大學物理系。回國後遇上挫折,一時想不開,於1960年自殺身亡。陳伯達與諸有仁離婚之後,與余文菲結合,又生一個兒子,取名陳小農。這名字是田家英取的。陳小農長大之後,覺得人家還稱他「小農」,不舒服。於是,在80年代初,趁他的戶口從石家莊遷往北京的時候,改名陳曉農。本書為了前後文統一起見,在此處作一交代之後,都用陳曉農這一名字。

他跟余文菲又離婚,與劉肅晏(後來改名劉叔晏)結婚,先生一女,取名陳嶺梅,如今在南京從事電子技術工作;再生一子,取名陳小弟,後來改為陳曉悌、陳曉雲,在北方某大學教物理。

在「文革」中,他與劉叔晏不和,曾分居。他倆說過離婚,但未辦過正式離婚手續。

雖然諸有仁、余文菲、劉叔晏都健在,諸有仁在浙江新安江,余文菲在河北石家莊,劉叔晏在山東濟南(1982年回到北京),卻又都無法與他在一起生活。

按照中央有關文件規定,可以安排陳伯達的一個子女照料他的晚年生活。在陳伯達的子女之中,小兒子陳小弟在陳伯達倒台之後,才八九歲的他,被無端關了三年,精神上受到很大的刺激。筆者在1988年11月4日尋訪陳小弟,他是一個道地的書生。消瘦,理平頭,一身深藍色的中山裝,看上去如同60年代的大學生。小弟生活自理能力很差,屋裡亂糟糟的。由小弟照料陳伯達,顯然不是太合適。陳伯達唯一的女兒陳嶺梅,在陳伯達倒台後,根據當時有關部門的規定,離開北方,轉業到南京工作。雖然她對陳伯達一直非常懷念,但是由於離北京較遠,聯繫不便。公安部門考慮到陳曉農與陳伯達的關係比較融洽,而且是中共黨員,在離北京很近的石家莊,決定請陳曉農來照料他。

陳曉農從小就生活在陳伯達身邊。1965年,陳曉農在北京念完高中。他的學習成績不錯,完全有可能考入大學。他想報考大學文科,父親陳伯達勸他別讀文科。就在這時,毛澤東發出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號召。陳曉農決定響應黨的號召,上山下鄉。陳伯達積極支持兒子的決定。

陳曉農就這樣決定走上山下鄉之路。

當時,內蒙得知陳伯達之子要上山下鄉,馬上指名要陳曉農。這樣,陳曉農前往內蒙古臨河縣狼山公社務農(有些書刊誤傳為去「北大荒」)。

陳曉農在內蒙古農村的「廣闊天地」經受了鍛煉。在內蒙兩年後,陳曉農調到了石家莊工作。

公安部門選中了陳曉農,決定請陳曉農前往北京,照料陳伯達。陳曉農本人是願意的。

但是,母親余文菲在石家莊,已經年邁體弱,也需要他的照料。余文菲通情達理。儘管她與陳伯達早在1948年已經離婚,她又是那麼的需要陳曉農的照料,她還是贊同陳曉農前往北京照料陳伯達。陳曉農對母親的感情也很深。他在石家莊,託人照料母親,安排好母親的晚年生活,這才在1981年底與妻子、幼兒一起遷來北京,與父親陳伯達住在一起。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