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與西安美院擦肩而過(3)

好的畫作,貴在"栩栩如生"。當然,其中有技巧問題,有想像力問題,還有是否用心觀察的問題。把看到的東西鋪排有致地展現在紙上,對孩子來講有難度。於是我先幫助她整合這些元素,區分開遠中近、黑白灰,她再來畫。畫好以後,我在原圖上修改。一邊修改,一邊給她講什麼叫"比例",什麼叫"構圖",什麼叫"邏輯"。

"畫畫,不但要畫你看到的,還要畫你想到的,感受到的……"

彷彿時光倒流,我隨女兒回到童年,回到自己撅著屁股趴在桌子上畫烏紗帽的那個混沌初開的夜晚。

帶女兒出去旅遊,速寫本和鋼筆是我隨身必備。在澳大利亞,我問她:"悉尼歌劇院像什麼?"

"貝殼。"

"對。為什麼像貝殼呢?"

"因為旁邊是海。"

"對了,旁邊有大海。"

一邊吸引她注意力,我一邊飛快地將悉尼歌劇院的輪廓勾勒下來。一定要快,因為女兒兩分鐘就不耐煩了,非拽著我走。所以我的速寫本里充斥著各種"半成品",晚上回去再對著照片完善。

我常和女兒一起翻看過去的速寫本,邊看邊考試。

"法圖麥,這是什麼?"我指著其中一頁問她。

"嘆息橋。"她反應飛快。

"在哪裡?"

"威尼斯。臭水溝!"

"那兒還有什麼?"

"岡都拉!"

"這個呢?"

"嗯……延安。"虧她想得出來。

"胡說!再看看!"

"不知道。"她撓頭。

"我帶你去過,離中央電視台不遠。"

"哦……好像叫天什麼?"

"天壇?"我成心誤導。

"胡說!"

"那是天什麼?"

"想起來了,天寧寺!"

對話間,記憶翻波逐浪地湧起。畫中的時日、心情、風景,甚至陽光和溫度,一一重現。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