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名作 行書四條屏 清/劉墉

清代初年,由於統治者的愛好,書法成為風靡一時的藝術。尤其是董其昌和趙孟頫,更是備受青睞。使明代已經形成的「館閣體」書法最後終於形成了「烏、光、方」的特色。劉墉也未能跳出這種風習,但是,他卻敢於改造,形成自己的風格。他的字,圓滾滾胖乎乎的,但又不肥痴,不軟弱,而是外柔內勁。結體沒有一點火氣,但卻精巧飄逸,很有個性。可以說,清初繼承傳統而又有所變化的帖學大家,非劉墉莫屬。

《行書四條屏》,包括《臨古法帖》《李白詞二首》《王安石絕句》和《臨顏真卿蔡明遠帖》。展開書卷,首先給你的是一種整體的美感。喜歡書法的人都知道,寫好一個字容易,寫好一篇字難。《四條屏》每一篇中的字畫大小都差不多,但是由於筆畫的粗細搭配錯落有致,而且行氣貫通,所以毫無王羲之所批評的「平直相似,狀如運算元;上下方整,前後齊平」的毛病。這一點,就和趙、董筆畫粗細基本相同大不一樣。

劉墉用筆非常精審,看似圓圓滾滾,其實筋力內擫,如綿里裹針,有一點像蘇軾。但是,他比蘇軾要內擫含蓄得多。

他的結體,方而略趨於扁,受顏字的影響很大。他學顏,取其外拓,取其開展,取其易方為圓,但絕不是顏字的翻版。他的結體,與清代後期另一學顏字的名家何紹基倒很有一點相似。

《行書四條屏》中有兩幅是臨摹作品,但是完全化入了他自己的書法風格之中。如果對照顏真卿的《蔡明遠帖》,不難看出劉墉的臨本與原作差別很大,由此也可以看出,劉墉的學習古人,是師其意而不師其跡的。

劉墉的書法,到底沒有脫出帖學的範疇,身為宰輔,他的書法不可避免地帶有士大夫的典雅,缺少了一點痛快淋漓的自我表現精神。

《行書四條屏》,行書,清劉墉書。墨本。縱126厘米,橫28厘米。現藏安江西源縣博物館。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