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名作 洛神賦十三行 晉/王獻之

王獻之曾經對父親王羲之說:「古之章草,未能宏逸,頓異真體。今窮偽略之理,極草縱之致,不若稿行之間,於往法固殊也。大人宜改體。」(《書斷》)不管王羲之是不是聽了他的話,但確實「改」了「體」,完成了從章草到今草的過渡,也完成了隸書向楷書的過渡。在父親巨大的光環籠罩下,王獻之該怎樣做?似乎也應該是「改體」。

王獻之確實也「改體」了。他一改父親的內擫筆法為外拓,一變父親的溫文爾雅為鋒芒畢露。唐張懷瓘《書議》說:「子敬才高識遠,行草之外,更開一門。」說他「務於簡易,情馳神縱,超逸優遊,臨事制宜,從意適變,有若風行雨散,潤色開花,筆法體勢之中,最為風流者也」。後人稱之為「破體」,為「一筆書」。

《洛神賦十三行》就是這種書風的代表作之一。

曹植的《洛神賦》,是一篇情摯文茂的美文,深受人們的喜愛。顧愷之繪之於畫,王獻之書之於紙。遺憾的是王獻之所書的《洛神賦》,到宋時就只剩下十三行了。據說為賈似道所得,賈將它刻在一方極溫潤的水蒼色端石上,美其名曰為「碧玉」,所以稱《玉版十三行》。

此書為小楷,但與鍾繇、王羲之小楷已大不同。體勢峻拔奇巧,風神秀逸蕭散,用筆不帶一絲隸意,結體不再方扁,而是略帶修長,純然楷書意味,被稱為晉人楷書極則。

此石明萬曆年間在杭州西湖葛嶺的賈似道半閑堂舊址出土,清康熙年間入內府。八國聯軍焚圓明園,此石流入民間。現藏首都博物館。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