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四章 明朝的憤怒

從戰績上看,小西行長是一個相當不錯的指揮官,作為先鋒,他擊潰了朝鮮軍隊,並鞏固了戰果,雖然其他同行的表現不如人意,李舜臣也過於強悍,但在他的掌控下,朝鮮大部已牢牢地控制在日軍的手中。

很快,各地的叛亂將被平息,我們將向下一個目標挺進。

日本正在準備,朝鮮正在淪亡,明朝正在爭論。

自打日軍六月入侵以來,明朝的朝廷一刻也沒消停過,每天都大吵大鬧,從早到晚,連個中場休息都沒有,兵部那幫粗人十分想打,部長石星尤其激動,甚至主動請願,表示不用別人,自己帶兵收拾日本人。

但他剛提出來,就被罵了回去,特別是兵科給事中許弘綱,話說得極其難聽,他認為,把敵人擋在門口就行了,不用出門去擋(御倭當於門庭),此外他還批評了朝鮮同志,說他們是被人打就求援,抓幾個俘虜就要封賞,自己打仗卻是望風而逃,土崩瓦解(望風逃竄,棄國於人),去救他們是白費勁。

朝廷大多數人都同意他的看法。

恰好此時,朝鮮國王又提出渡江避難,按說過來就過來吧,可是遼東巡撫又上了個奏疏,說我這裡地方有限,資源有限,只能接收一部分人,其餘的切莫過江,本地無法接待。

末了還附上可接收難民名額——「名數莫過百人」。

這下朝鮮國王也不幹了,我好歹是個國王,只讓帶一百人過來,買菜做飯的都不夠啊!

難民問題暫不考慮,到底出不出兵,幾番討論下來,朝中大臣幾乎達成了共識——不去。

事情到此,眼看朝鮮就要亡國,一個人發話了:

「應該早日出兵救援(宜速救援)!」

聽到這句話,所有人都沉默了,經過商討,明朝確定了最後方針——出兵。

因為說這句話的人是萬曆。

很多人都知道萬曆皇帝很懶,知道他長期不上朝,知道他打破了消極怠工的最長時間紀錄(之前這一紀錄由嘉靖同志保持),但有一點很多人並不知道:

他雖不上朝,卻並非不管事。

因為一個不會管事,不會控制群臣的人,是絕不可能做四十八年皇帝的,四十八天都不行。

事實證明,由始至終,他都在沉默地注視著這個帝國的一舉一動。而現在,是說話的時候了。

應該說,這次萬曆皇帝做出了一個正確的判斷:日本的野心絕不僅於朝鮮,一旦吞併成功,增強實力養精蓄銳,必定變本加厲,到時更不好收拾。

打比不打好,早打比晚打好,在國外打比在國內打好,所謂「無貽他日疆患」,實在是萬曆同志的真知灼見。

萬曆二十年(1592)七月,明朝向朝鮮派出了第一支軍隊。

受命出擊的人,是遼東副總兵祖承訓。

祖承訓,遼東寧遠人,原先是李成梁的家丁,隨同李成梁四處征戰,有著豐富的軍事經驗,勇猛善戰,是一個看上去很合適的出徵人選。

看上去很合適,實際上不合適,這倒不是他本人有何問題,只是因為在鴨綠江的那邊,有十五萬日軍,而祖將軍,只帶去了三千人。

更滑稽的是,他並非不知道這一點,在部隊剛到朝鮮時,朝鮮重臣柳成龍出來迎接,順便數了數隊伍,覺得不對勁,又不好明講,便對祖承訓說道:

「倭兵戰鬥力甚強,希望將軍謹慎對敵。」

祖承訓的回答簡單明了:

「當年,我曾以三千騎兵攻破十萬蒙古軍,小小倭兵,有何可怕!」

首先我們有理由相信,祖承訓先生吹了牛,因為雖然李成梁很猛,似乎也還沒幹過如此壯舉,打下手的祖承訓就更不用說了。

其次,祖承訓實在是自信得有點過了頭,別說十五萬名全副武裝的日軍,就算十五萬個白痴,站在原地不動讓他砍,只怕也得十天半個月。

但就此言敗似乎為時過早,祖承訓所帶的,是長期在邊界作戰的明軍,戰鬥力較強,就算和日本人死磕,也還是有一拼。

然而,事情似乎進展得比想像中更順利,這一路上,祖承訓壓根就沒碰上幾個敵人,他更為自信,快馬加鞭,日夜兼程,向目標趕去。

平壤城,已在眼前。

看來日軍確實嚇破了膽,不但城牆上無人守衛,連城門都敞開著,裡面只有幾個零散日軍,機不可失,祖承訓隨即發動衝鋒,三千人就此沖入了城內。

祖承訓率軍進入朝鮮那天,小西行長便得到了消息,對於這個不請自來的客人,他有著充分的心理準備,當加藤清正等人表示要固守城池,出外迎敵之時,他卻表示了反對。

因為他知道,還有一個更好的方法。

要以最小的代價,獲取最大的勝利,即使在佔據優勢的情況下,也不例外,事實證明,豐臣秀吉沒有看錯人。

當祖承訓全軍進城後,隨著一聲炮響,原先安靜的街道突然喧嘩起來,日軍從隱藏地紛紛現身,並佔據有利地形,用火槍射擊明軍。

幾輪齊射之後,明軍損失慘重,祖承訓也被打蒙了,他原以為,日軍都是些沒開化的粗人,誰知道人家不但懂兵法,還會打埋伏。

慌亂之下,他率領殘兵逃了出去,但損失已經極其慘重,死傷兩千餘人,幾近全軍覆沒,副將史儒戰死。

明軍的第一次進攻就這樣結束了。

當這個消息傳到朝鮮國王那裡時,李昖基本肯定,自己離跳江不遠了。而豐臣秀吉更是欣喜若狂,他終於確定,明軍的實力正如他所了解的那樣,根本不堪一擊。

萬曆得知這個消息後,卻並未激動,他只是沉默片刻,便叫來了兵部侍郎宋應昌,告訴他,正式開戰的時候到了。

好吧,既然如此,我們就認真開始吧,很快,你們將為此付出沉重的代價。

宋應昌,字思文,嘉靖四十四(1565)年進士,時任兵部右侍郎。

和部長石星比起來,副部長宋應昌並不起眼,因為石部長不但個子高(長八尺),長得好(相貌過人),而且經常大發感慨,抒發情懷。而宋應昌每天不是跑來跑去,就是研究地圖兵書,一天說不了幾句話,這麼一個人,想引人注意也難。

然而萬曆卻接連兩次拒絕了石星的請戰,將入朝作戰的任務交給了宋應昌,因為他是個明白人,能不能吹和能不能打,那是兩碼事。

此後事情的發展證明,這是一個極為英明的選擇。

宋應昌雖然為人沉默寡言,卻深通韜略,熟知兵法,他雖然從未主動請戰,卻是一個堅定的主戰派,且做事毫不拖拉,在受命之後,他片刻不停,即刻開始制定進攻計畫,調兵遣將。

然而沒過多久,讓萬曆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一向辦事極有效率的宋應昌竟然主動表示,雖然朝鮮局勢極度危險,但目前暫時還不能出兵。

萬曆問:為什麼?

宋應昌答:我召集的將領之中,有一人尚在準備,我要等他,此人不到,不可開戰。

對於宋應昌所說的那個人,萬曆也十分欣賞,所以他表示同意,並問了第二個問題:需要多久?

宋應昌回答道:至少兩個月。

事情就這樣定了,派遣明軍入朝作戰,日期初定為兩個月後,即萬曆二十年年底。

問題在於,明朝這邊可以等,朝鮮人你可以告訴他兄弟挺住,可日本人那裡怎麼辦呢?你總不能跟他說,我是要打你的,無奈還沒準備好,麻煩你等我兩個月,先別打了,我一切齊備後就來收拾你。

對此,宋應昌也束手無策,他只會打仗,不會外交,於是幾番踢足球後,這個光榮而艱巨的使命被交給了兵部尚書石星。

然而石星也沒辦法,他是國防部部長,連老本行都不在行,搞外交更是抓瞎,但他是一把手,關鍵時刻是要背黑鍋的,這事他不幹就沒人幹了,可又不能不幹。

在抓耳撓腮、冥思苦想幾天後,石大人終於想出了一個主意——招聘。當然,不是貼布告那種搞法,而是派人私下四處尋訪。

在石星看來,我大明人才濟濟,找個把人談判混時間,應該還是靠譜的。

從政治學的角度講,這是個餿主意,如此國家大事,竟然臨時上外邊找人,實在太不嚴肅。

但事實證明,餿主意執行起來,倒也未必一定就餿。因為很快,石星就找到了一個合適的人選,這個人的名字,叫做沈惟敬。

沈惟敬,嘉興人,關於此人的來歷,史料上眾說紛紜,但有一點倒是相當一致——市中無賴也。

所謂市中無賴,用今天的話說,就是市井的混混。

對於這個評價,我一直有不同意見,因為在我看來,沈惟敬先生不是混混,而是大混混。

而之後的事情將告訴我們,混混和大混混是有區別的,至少有兩個。

大混混沈惟敬受聘後,很快就出發了,他的第一個目的地是義州,任務是安撫朝鮮國王,在這裡,他見到了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