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一章 千古,唯此一人

萬曆五年(1577)的奪情事件結束了,張居正獲得了徹底的勝利,事實證明,以眼前這些小嘍羅的實力,是動不了張大哥分毫的,自打嚴嵩、徐階、高拱這批高水平選手退役後,江湖人才是一代不如一代了。

張居正對此有著十分清醒的認識,所以他越發有恃無恐,推行自己的政令,誰不聽話就滅了誰,自從趕走高拱後,內閣中只剩他一人,為體現民主風格,他又陸續提拔幾人入閣,先是呂調陽,然後是張四維,馬自強,申時行,當然了,這幾位仁兄雖然籍貫不同,愛好不同,高矮胖瘦長相各異,但對於張居正而言,他們是同一類人——跑腿的,有著共同的優點——聽話。

但後來的事實發展證明,對於這四個人,他還是看走了眼,至少看錯了一個。

除了工作上獨斷專行外,張居正還常常對人說這樣一句話:我非相。

這句話看上去十分謙虛,表明我張居正不是宰相。但很不幸的是,這句謙虛的話還有下半句:乃攝也。

綜合起來,這就是一句驚天地泣鬼神的話:

我不是宰相,而是攝政。

所謂攝政,就是代替皇帝行使職權的人,對張居正而言,宰相已經是小兒科了,只有攝政才夠風光。一個平民竟然如此風光,如果當年廢除宰相的朱元璋泉下有知,恐怕會氣得活過來。

但張居正明顯是不怕詐屍的,他受之無愧,並在家裡掛上了這樣一副對聯:

日月共明,萬國仰大明天子。

丘山為岳,四方頌太岳相公。

這副對聯用黃金打造,十分氣派,但要換在以前,這是個要人命的東西。因為所謂太岳,就是張居正的字,而眾所周知,對聯的下半句要高於上半句,如此一來,張居正就比皇帝更牛了。

而牛人張居正非但沒有拒收,還堂而皇之地裱起來,就差貼在門口當春聯用了。

但一個人天下無敵太久,老天爺也會不滿的,畢竟他老人家喜歡熱鬧,於是在冥冥之中,他給張居正找來了兩個敵人,一個是他的上級,一個是他的下屬。

張居正的上級,就是皇帝。

說起這二位的關係,實在是錯綜複雜,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綜合說來,這是一個由愛生恨的故事。

萬曆皇帝朱翊鈞,嘉靖四十二年(1563)出生,是隆慶皇帝的第三個兒子,這位仁兄運氣很好,六歲就立了太子,四年後又死了爹,直接當了皇帝,比起他那位連個太子名分都沒有,提心弔膽當了三十多年王爺的爹來,強得不是一星半點。

而如果仔細分析他的履歷,你就會發現,這位被譽為明代第一懶人的皇帝,實際上曾是一個無比聰明勤奮的人。

萬曆是個很聰明的孩子,從小認字很早,而且很懂事,雖然不用他幫家裡做飯,打洗腳水,但他也知道父親死得早,母親一個人不容易,要想維持住這個家,就得靠張先生。

這是他的母親告訴他的,在近十年的時間裡,他對此深信不疑。

他和張先生的第一次親密接觸,是在父親剛死的時候,他還清楚地記得,那是一個十分危急的時刻,萬惡的高老頭(高拱同志)欺負他年紀小,他媽又是個寡婦,準備把他的皇位奪走,讓他下崗走人,關鍵時刻,張先生出現了,這位蓋世英雄拯救了他們母子,並趕走了邪惡的高老頭,在偉大的張先生的幫助下,好人戰勝了壞人,世界再次恢複了和平。

這大概就是萬曆對張居正的第一印象,而此後母親的種種言行也加深了他對張先生的好感。

由於父親死得早,他的小學教育基本上是由張居正完成的,這位首輔大人可謂多才多藝,除了處理政務外,對他的學習也絲毫不放鬆,閑來無事還編了一本書,叫做《帝鑒圖書》。

毫不誇張地說,如果今天搞一個優秀少兒圖書評選,這本書絕對可以名列前茅,在此書中,張居正特意挑選了一百一十七個歷史事件,其中好事八十一件,壞事三十六件,每件事情都配有插圖,類似於小人書,講明白為什麼好,為什麼壞,相信只要不是白痴,就一定能看得懂。

為了貫徹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張居正確實下了很大功夫,他不但編了書,還每天跑來給小皇帝講故事,指著書上的插圖,告訴萬曆,哪個是好人,哪個是壞人。

萬曆的童年就是這樣度過的,對這個既幫自己幹活,又給自己講故事的張先生,他有著十分深厚的感情。甚至於每次張居正上朝時站在他的面前,他都覺得過意不去:張先生站著,我怎麼好意思坐著?

問題在於皇帝沒法站著上朝,於是他給了張居正一個特殊待遇,每到夏天熱時,張居正的身邊就站著兩人,專門給他扇扇子;冬天冷時,張居正的腳底下總有一塊鋪好的氈布(當然,別人是沒有的),當旁邊的諸位同僚擦汗打哆嗦時,張先生這裡卻是氣定神閑,搞得大家總仰天長嘆:人和人就是不一樣啊。

在萬曆看來,張居正是一個類似父親的人。

而那位在一旁煽風點火,引導萬曆的李貴妃(現在是太后了),對張居正卻有著完全不同的動機。

李太后是一個不尋常的女人,她籍貫山西,出身低微,家裡原來雖做過小生意,也無非是混碗飯吃。幸好長得漂亮,被皇帝選中,還生了個兒子,估計她從小經常逛集貿市場,討價還價,社會經驗豐富,所以在宮中很會來事,人緣也好,這才開始發達起來。但後來的事情發展證明,她的本性始終未曾變過——生意人。

從看到張居正的第一眼起,李太后就意識到,這是一個極有利用價值的人,不但能謀善斷,而且政務能力極強,加上他的丈夫隆慶皇帝為人老實、膽小怕事不說,還是個老病號,哪天腳一蹬就咽了氣,那都是說不準的事情。

雖說李太后精明強幹,也有一定的政治野心,但她很清楚,中國很廣闊,事情很複雜,像收稅、打仗、城管、救災之類的事,自己是搞不定的,只能依靠大臣去辦。換句話說,她知道自己有幾斤幾兩,從這一點看,她比後來的那位慈大媽(慈禧)不知要強多少倍。

這是個十分有趣的問題,縱觀整個明代,什麼事情都有,太監專權,大臣獨裁,可偏偏老婆(後宮)參政的問題並不多見,什麼女主當國,垂簾聽政,壓根就沒有市場,看上去很讓人費解,但只要略為分析,就會發現,其實原因十分簡單。

先介紹一下相關知識,要知道,在中國歷史上,女性參政折騰事的並不少見,但折騰出好結果的卻並不多見,像慈禧這類的二杆子更是數不勝數,講到這裡,也請諸位女性同胞暫不要動手,容俺說完。

女性在從政方面之所以比男性困難,說到底是個生理結構問題,政治問題是世界上最複雜的問題,需要極大的理性,但女性情感豐富,很多事情上往往會跟著感覺走,比如慈禧大媽,開始知道光緒改革,還比較支持,但一聽說改革要革自己,就把人給廢了,這還在其次,關鍵在於她明明知道大清國快完蛋了,不改革不行,只為了吐口惡氣,把維新派的那一套也給廢了,實在太不理智。

衝動是魔鬼,這話一點不錯。

當年秦孝公的兒子恨透了商鞅,等老爹一死就找來幾匹馬把他給分了(五馬分屍,學名車裂),但分屍歸分屍,商鞅的那一套他還是照著用,一點不耽誤,相比而言,慈大媽的檔次實在差得太遠。

到後來,慈大媽因為洋人不准她廢掉光緒,且一直指手劃腳,一怒之下,就去利用義和團,把那一幫大師兄、二師兄都請到京城,估計是戲看多了,什麼刀槍不入的鬼話都相信,還公然向全世界列強宣戰(早幹嘛去了),也不派兵出國,唯一的軍事行動就是攻打各國使館,就那麼高几層樓,對方撐死也就上百人,清兵圍,義和團圍,十天半個月打不進去,等到人家一派兵又慌了,趕緊撤除包圍,還往使館裡送西瓜,被人趕到西邊,一路上吃盡了苦受盡了累,回來卻又十分大度,表示願意以舉國之力,結列強之歡心。

說起這位慈大媽,真是一聲嘆息,不知從何講起,國家被她搞得一團漿糊,亂象叢生,歸根結底,還是因為慈大媽感情太豐富,不按常理出牌,雖說工於心計,也只能玩玩權謀,整死幾個親王,過過舒坦日子,讓她治國安邦,那是沒有指望的。

當然了,成功的例子也是有的,比如偉大的武則天女士,那就真是身不能至,心嚮往之,一步一個腳印,從宮女到皇后,再到皇帝,但凡敢擋路的,全部幹掉,連兒子也不例外,看似和慈禧沒什麼區別,但她在歷史上的名聲比慈禧實在好得太多。

因為當慈禧看戲的時候,武則天在看公文,慈禧在吃幾百道菜的時候,武則天連晚飯都顧不上,自執政以來,她始終兢兢業業,不敢有絲毫鬆懈,她很清楚,作為一個政治家,除了得到,還必須付出。

所以慈禧只是個陰謀家,而武則天是政治家,陰謀家只能整人,政治家除了整人外,還要整國家。

而李太后就不同了,她既不是陰謀家,更不是政治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