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最終的亂戰

公元1566年,朱載垕繼位了,年號隆慶,他等了二十多年,終於等死了自己的老子,等到了皇位。

這位仁兄能混到這個位置實在不易,因為他是奉遺詔登基的,遺詔是怎麼回事前面已經說過了,嘉靖忽悠了兒子那麼多年,臨死也沒說句接班的話。

不管怎樣,畢竟已經是皇上了,隆慶開始召集大臣們上朝。

被嘉靖冷落了那麼多年,終於有了發言的機會,大家都十分激動,滔滔不絕,唾沫橫飛,甚至在朝堂上公開對罵,然而從第一天起,大臣們就驚奇地發現,這位皇帝似乎有點不對勁。因為無論下面吵得多熱鬧,上面的這位兄弟卻一句話都不說,始終保持沉默。

沉默的隆慶是個很可憐的人。

他是嘉靖的第三個兒子,皇位本沒有他的份,安心做個藩王,好好過日子就行,可偏偏老天爺開眼,前面兩個都沒能熬過去,於是老三就變成了老大。

但這對於他而言,實在算不上一件好事,因為嘉靖同志不但命硬,還極難伺候,能和他打交道的,也都是徐階、嚴嵩這類老滑頭,以朱載垕的智商水平,只能是重在參與了。

而現在看著下面這幫殺氣騰騰,臉紅脖子粗的陌生人,他經常會發出點感嘆:我怎麼會呆在這種地方,和這些人打交道?

他知道,如果自己開口說話,不管好壞,按照言官們的光榮傳統,一定會被罵,既然如此,那我就不說話了,看你們還能怎麼樣?

不久之後,隆慶終於明白,原來不說話也有不說話的罵法。

很快就有人找上門來了,這個人叫鄭履淳,他慷慨陳詞,嚴厲指責皇帝繼位以來,放任大臣發言,自己卻不說話,長此以往國家怎麼得了?

說來有點搞笑,因為這位鄭先生時任尚寶丞,是管機要文件的,並不是言官,就算要罵,怎麼著也輪不上他,不知是不是窮極無聊,想找點事情干。

於是皇帝憤怒了,老子都不說話了,讓你們去罵街,竟然還是鬧到了我的頭上,說話也罵,不說話也罵,你要造反不成?!

恨得牙痒痒的皇帝終於沒能忍住,隨即命令把鄭先生拖出去打屁股,然而終究還是放了他。

隆慶兄終於雄起了一次,這實在是不容易的,因為在他執政的大多數時間內,他是比較窩囊的。

除了說話的問題外,皇帝大人還驚奇地發現,原來做皇帝,也是可以很窮的。

一般說來,新官上任都有三把火,作為大明帝國的統治者,剛剛登基自然也想擺擺場面,於是隆慶下令,由戶部撥款,為後宮購買一些珠寶首飾,算是送給諸位老婆的禮物,其實也花不了多少錢,所以在他看來,這件事情並不過分。

然而結果是,戶部尚書馬森上書表示:你買可以,我不出錢。

這句話看似聳人聽聞,卻也不是沒有來由的,要知道,在明代,財政制度是很嚴格的,戶部相當於財政部,而財政部的錢,就是國家的錢,皇帝是無權動用的,即使要用,也要經過財政部部長(戶部尚書)、內閣分管財政部的大學士(一般是首輔)層層審批,還要詳細說明你把錢用到什麼地方去了,準備用多久,打不打算還,什麼時候還。

要不說清楚,一個子都甭想動。

所以歷代皇帝要用錢的時候,大都會動用內庫,也就是他們自己每年的收入,除非是窮得沒辦法,一般都不會去找戶部打秋風。

既然明知,為什麼還要去觸這個霉頭呢,因為他就是窮得沒辦法了。

原先內庫還有點錢,但到他爹手上,都拿去修道和給道士發工資了,等傳到他這裡,已經是一窮二白,乾乾淨淨。

現在馬森不給,他也沒辦法,本打算再下一道諭令,希望這位部長大人手下留情,多少施捨點,但就在此時,大麻煩來了。

言官們不知從哪裡知道了這個消息,於是大家興奮了,這回有事幹了。

首先是給事中魏時亮上書,嚴厲批駁皇帝的浪費行為,很快御史賀一桂跟進,分析了買珠寶的本質錯誤所在,還沒等皇帝大人回過神來,另一個重量級的人物出場了。

這個人的名字叫做詹仰庇,人送外號詹三本,很快你就會知道這個外號是怎麼來的。

這位詹兄是嘉靖四十四年(1565)的進士,換句話說,他剛當官才兩三年,雖說資歷淺,可謂是人混膽子大,看見大家上書,他也上了一本:

「陛下你要知道,歷史上的賢君都不喜歡珠寶,比如某某某某(此處略去),現在您剛剛登基,就開始喜歡這類東西,一旦放縱後果不堪設想,我聽說兩廣還在打仗,您怎麼能夠本末倒置呢?」

皇帝又憤怒了,戶部又不給錢,我也沒追究,你們還一撥一撥地上,老子不還沒買嗎,你們到底想幹什麼?!

然而這一次,他忍了下來,沒有發作,繼續保持沉默,珠寶的事情也不提了,就當沒這回事。

然而他萬萬沒有想到的是,詹三本又行動了。

不久之後,這位仁兄在宮裡閑逛,偶然看見了太醫,就上前打招呼,一問,是進宮給皇后看病的,換了別人,這事也就完了,但詹三本不是別人,他就開始琢磨了,這皇后怎麼就生了病呢,再一打聽,原來是夫妻雙方鬧矛盾,皇后搬到別處去住了。

好了,好了,用功的時候又到了,詹三本琢磨來琢磨去,又上了第二本:

「臣最近聽說皇后已經搬到別處居住,而且已經住了近一年,最近身體還不好,臣覺得這件事情陛下不應該不理啊,要知道皇后是先皇選定的,而且一向賢淑,現在您不去看望皇后,萬一有個什麼三長兩短,那可怎麼得了?」

「所以希望皇上聽我的話,前去看望皇后,臣就算死,也好過活著了(雖死賢於生)。」

這就是無理取鬧了,人家夫妻倆吵架,與你何干,還要你尋死覓活?

隆慶收到奏疏,大為惱火卻不便發作,不回答又不行,只好回了個話:

「皇后生了病,所以才住到別處去養病,我的家事你怎麼知道,今後不要亂講話!」

就這樣,詹仰庇出名了,他本來預計這次投機是要挨板子的,而現在居然毫髮無傷,這筆生意做得太值了,正是所謂——中外驚喜過望,仰庇益感奮(史料原文)。

於是感奮不已的詹仰庇再次感奮了,他決定再接再厲,把彈劾進行到底,很快,他就上了第三本,這一次他把矛頭對準了宮內的宦官,說他們多佔田產,收取賦稅,希望皇帝陛下驅逐他們。

事實證明,詹仰庇先生的彈劾,欺負欺負隆慶皇帝這樣的老實人還是可以的,但對付真的壞人,那就不靈了,宦官們立刻找了個由頭,坑了他一把,把他趕出了京城。

起於彈劾,終於彈劾,詹三本到此終於功德圓滿,十幾年後他還曾經復起,擔任過都察院左副都御史,為了巴結當時的大學士王錫爵,甘當打手四處罵人,後又被人罵走,事實證明這位仁兄是典型的沒事找抽型人格。

隆慶皇帝面對的就是這麼一群人,說得好聽是讀過書的大臣,說得不好聽就是有牌照的罵街流氓,他的心理承受能力又不如內閣的那幾頭老狐狸,實在是疲於招架。

所以從登上皇位的那天起,他就意識到了這樣一點:皇帝是不好乾的,國家是不好管的,而我是不行的,國家大事就交給信得過的人去干,自己能過好小日子就行了。

事實證明,正是這個判斷使大明王朝獲得了重生的機會。

那麼誰是信得過的人呢,對於隆慶而言,自然就是身邊的那幾位講官了,除殷士儋外(原因很複雜,後面再講),高拱、張居正、陳以勤都是最合適的人選。

於是在隆慶初年(1567),禮部尚書陳以勤與吏部左侍郎張居正同時入閣,至此內閣已有六人,他們分別是首輔徐階、次輔李春芳、郭朴、高拱、陳以勤、張居正。

請注意上面的六人名單排序,它的順序排列實在非同尋常。

在明代,內閣是講究論資排輩的,先入閣的是前輩當首輔,後來的只能做小弟當跟班,那小弟怎麼才能做首輔呢?很簡單,等前輩都死光了,你就能當前輩了。

這裡特別說明,早你一天入閣就是你的前輩,你就得排在後面,規矩是不能亂的。可能有人要問,要是兩人同一天入閣怎麼辦呢?

那也簡單,大家就比資歷吧,你是嘉靖二十年的進士,我是嘉靖二十六年的,那你就是前輩,如果連資歷也相同,就比入閣時候的官級,你是正部,我是副部,你還是前輩,如果官銜也相同,那就比年齡,反正不分出個先後不算完。

所以張居正雖然與陳以勤同時入閣,但論資歷和官級,他都要差點,只能委屈點,排在第六了。

其實這種排序本也說不準,要說起來,排第二的李春芳還是陳以勤的學生,誰讓人家進步快呢?這種事情,不能怨天尤人。

這就是隆慶初年的內閣順序表,考慮到排序,再看看前面幾位生龍活虎的狀態,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