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漢城奧運會:崛起

·韓國人的努力

·朝鮮、韓國共同舉辦的夢想

·為了和平與進步

·《手拉手》

第24屆漢城奧運會堪稱為一次極其成功的體壇盛典,現代奧林匹克運動由此又一次得到了全面恢複。對於漢城來說,這屆奧運會的意義更為遠大,它為韓國向全世界展示其雄厚的經濟實力和不斷提高的國際政治地位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契機。

漢城奧運會自爭辦開始,似乎主要矛盾就不在國際,而在於朝鮮南北兩方民族之間。

由於奧林匹克運動尚未完全恢複元氣,第24屆奧運會的申辦城市只有日本的名古屋和韓國的漢城。從條件上講,名古屋的條件無疑要比漢城優越,無論是經濟實力還是社會政局都是如此。

因此,國際奧委會委員都看好名古屋。

但是具有諷刺意義的是,這個被國際奧委會看好的城市爭辦還未開始,自己的後院就起了火。

名古屋申辦奧運會的消息剛一傳開,當地的許多市民就群起而攻之。同洛杉磯市民的心理一樣,他們唯恐一旦奧運會虧損,整個城市將會背上沉重的經濟負擔。作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敗國和戰後崛起的經濟大國,許多人並不考慮參與各項國際事務有什麼必要,經濟才是顯示一個國家實力的最有效手段。

從另一方面講,名古屋是日本一個古老而純樸的城市。如果舉行奧運會,勢必得大興土木,建設各種體育、交通、旅遊設施。這樣,名古屋的古樸風貌就難以留存,現代化的建設就將把名古屋變成一個喧鬧的現代城市,然而過慣了寧靜生活的名古屋市民不希望看到這種局面。

於是,許多市民上書政府抗議名古屋參加申辦,更有一干群情激奮的市民自發組織起來,沿街示威遊行,把昔日井然有序的城市鬧得沸沸揚揚,難以安寧。

當然漢城方面內部意見也並不完全一致,就連韓國奧委會也對是否有必要和有能力申辦奧運會而分成了兩派。一派認為,舉辦奧運會可以顯示並進一步推動韓國的經濟高速發展,同時也可以大大促進韓國體育運動的發展。另一派主要是對漢城是否有舉辦奧運會的條件和能力持懷疑態度。最後,雙方決定將他們各自的意見提交朴正熙總統決斷。

朴正熙對申辦奧運會持支持態度,並指出應將申辦奧運會的目的明確為:顯示韓國的經濟發展和國力、提高韓國體育的國際地位、創造同社會主義國家和不結盟國家建立外交關係的條件和通過國際體育活動提高國民的整體意識。

不料一個月後,補正熙在一次宴會上遇刺身亡,一時對是否還要申辦奧運會的問題又出現了反覆。

全斗煥出任總統後,對申辦奧運會持消極態度,反對派的意見一度佔了上風。於是韓國奧委會對申辦奧運會的得與失再次進行了論證,得出的結論是:舉辦奧運會有利於提高國家的國際形象,有助於申辦1986年亞運會,即使申辦不成功也可保持申辦候補國的榮譽,申辦本身就是一次鍛煉和積累經驗的機會。總的結論是:如果正式申辦後再表現出消極態度會降低韓國在國際體育界中的信譽,難以期待國民在經濟和社會政策方面做出積極響應。如果退出申辦,將引起國際奧委會和其他國際組織的不信任,反而影響了韓國在國際社會中的地位。

同朴正熙一樣,作為總統,全斗煥考慮的是利用奧運會樹立韓國形象的問題。他指出,沒有特別理由,不應該改變前任總統的決策,而且在還沒有做出努力促進這一歷史性偉業實現的情況下表現出失敗主義情緒就更不應該了。

總統一錘定音,韓國奧申委全力以赴,開始了行動。

奧申委了解到,儘管名古屋已經在打退堂鼓,但是南美的巴西卻又有意加入申辦的行列。據統計,在已經舉行的20屆奧運會中,有14屆在歐洲舉行,其餘6屆中有4屆在北美的美國、加拿大和墨西哥舉行,也就是說,有18屆在地球北方舉行。地球南方只有大洋洲的墨爾本和亞洲的東京舉辦過奧運會。這種南北布局不均的狀況國際奧委會早就想改變。而這次漢城、名古屋,包括巴西卻又都在南方,而且名古屋和巴西都很有競爭力。

趁巴西還沒有正式提出申請,就應該讓它打消念頭。韓國體育會長朴鍾圭找到了國家奧委會聯合會主席、墨西哥人巴斯克斯·拉尼亞。巴斯克斯·拉尼亞答應幫助韓國在國際奧委會內部拉選票,並說服巴西放棄申辦奧運會的打算。巴斯克斯·拉尼亞對拉美各國,特別是南美國家的奧委會擁有絕對的權威,自然巴西也就不參加競爭了。

這樣第24屆奧運會的候選城市實際上只剩下漢城一家,但是漢城方面為了使幾乎是萬無一失的計畫不失之交臂,仍然開足了馬力,大搞申辦宣傳活動。

韓國奧申委首先向國際奧委會送了將近一卡車的宣傳材料,然後又分頭行動。他們派出了大量人員到各國遊說,向國際奧委會委員們宣傳自己的優勢。同時還把國際奧委會許多有影響的委員請到韓國去,讓他們親眼目睹韓國經濟發展的繁榮景象。為了使被邀請的人士能夠光臨漢城,他們向每位被邀請的人士免費贈送兩張頭等機票。如果客人不需要機票,可以兌換成美元現金贈予。

同時,漢城還爭取儘可能多的國際會議和體育比賽在漢城舉行。一方面,可以鍛煉和檢驗韓國組織大型國際活動的能力,另一方面也是向國際奧委會顯示自己的能力。

對於國際奧委會來說,漢城並不是理想的選擇。其中最令國際奧委會擔憂的就是韓國動蕩的政局。執政黨與在野黨日益激烈的公開對立、大學生頻頻遊行示威並與警察發生衝突、暴力事件的不斷升級已經使人們把漢城同南非、以色列等動蕩地區相提並論。

不過同時,國際奧委會執委、韓國人金雲龍也在積極活動。金雲龍在國際奧委會有一定的影響,而且頗得薩馬蘭奇的信任。金雲龍裡應外合,使國際奧委會內部意見發生了明顯的轉變,更何況,漢城實際上已經成為唯一的候選城市,主辦權可以說已經非她莫屬。

1981年9月30日,韓國在國際奧委會於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巴登堡舉行的會議上以絕對優勢獲得了第24屆奧運會主辦權。

也許好事就該多磨。漢城剛剛獲得主辦權,內部卻出現了一場持續數年之久的動蕩,直接威脅到奧運會的籌辦。

本來韓國總統全斗煥企圖通過爭辦奧運會為自己撈取政治資本,鞏固他的統治地位。而反對黨為了逼其下台,也把矛頭對準了奧運會。轉眼間,奧運會成了韓國政治黨派鬥爭的箭靶。當時的局勢非常混亂,全斗煥甚至考慮動用軍隊恢複秩序。

社會的大動蕩使人們對漢城市舉辦奧運會幾乎持反對態度。有些國家的運動員甚至公開表態,即使在衝突不斷、暴力充斥的韓國召開了奧運會,他們也不會去參加,誰也不會拿自己的性命去冒險。

動蕩自然也引起了國際體壇的巨大關注。不少體育界著名人士建議易地舉辦奧運會,而且聯邦德國等幾個國家也都聲稱他們有足夠的條件和設施承辦奧運會。只要國際奧委會做出決定,他們完全可以在一年之內做好舉辦奧運會的準備工作。

薩馬蘭奇此時十分冷靜,他知道如果此時改換奧運會舉辦城市,將會給奧運會帶來更大的混亂。他多次宣布,無論發生什麼情況,在漢城舉辦奧運會的決定不會改變。同時,他也敦促韓國政府儘快穩定局勢,以保證奧運會的順利舉辦。

1987年6月,韓國總統全斗煥迫於形勢的壓力,宣布了實行大選的計畫,動蕩的局勢才逐漸平息。反對黨在贏得了初步勝利之後,全力投入競選,同時也表示支持舉辦奧運會。

儘管出現了這一動蕩時期,韓國政府卻從未停止過奧運會的籌辦工作。在此期間,漢城共修建了36個現代化體育場館,擴建了飛機場,還新建了大批旅館,改善了交通和通訊條件。同時還在減輕空氣污染方面做出了不少努力,其中包括自1981年起開始在漢城供應低度硫磺油,然後逐步擴展到整個韓國。

內部問題安排就緒之後,外部問題接踵而來。雖然當時朝鮮和韓國已經開始了政治對話,但是朝鮮對於在漢城舉辦奧運會仍然持反對態度,要號召其它社會主義國家一起抵制漢城奧運會,而且有些社會主義國家也確實做出了積極的反應。

當時韓國同社會主義國家還沒有建立外交關係,只在幾個社會主義國家建立了貿易辦事處,但是政治對話從來都無從談起。這些社會主義國家考慮到自己同朝鮮的關係,不願同韓國發生接觸,以免引起朝鮮的不滿。同時社會主義陣營鑒於韓國同美國的親密關係,想再次抵制漢城奧運會,藉以繼續向美日示威,加倍報復以美國為首的一些國家對莫斯科奧運會的抵制。

古巴總統菲德爾·卡斯特羅1986年底致函薩馬蘭奇,就奧林匹克運動的發展狀況提出自己的看法,其中他對在漢城舉辦奧運會表示出不滿,希望國際奧委會能夠改變這個決定,將奧運會轉移到其它城市舉辦。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