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洛杉磯奧運會風波

·民辦奧運會

·蘇聯:我們不參加

·遊說里根

·兩個歷史第一

《奧林匹克憲章》第5章規定:「只有一個經本國國家奧委會批准具有申辦資格的城市才能夠申請舉辦奧林匹克運動會。主辦城市的政府和國家奧委會必須保證奧林匹克運動會的組織使國際奧委會滿意並符合其要求的條件。」

「申辦城市應提出國際奧委會執行委員會認為滿意的財務保證,這種保證可以由城市本身,地方的、地區的或全國的公共集體,國家或其它第三方提供。在確定該屆奧林匹克運動會主辦城市的國際奧委會全會召開前至少6個月,國際奧委會應了解上述保證的性質、形式和確切內容。」

根據《奧林匹克憲章》該章的規定,奧運會應該由一個城市主辦,而不是由一個國家或個人承辦。但是涉及到具體情況時,形式就不一樣了。有的實際上是由國家一手包攬,象1980年莫斯科奧運會即是如此。大部分奧運會則是由國家和主辦城市共同舉辦。當然也有的城市是獨立承辦的。

洛杉磯奧運會最初決定由城市承辦,後來轉為個人承辦,並且開創了奧運會承辦商業化的先例。

這個過程的出現在當時的形勢下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洛杉磯奧運會猶如一個在戰亂中出生的嬰兒,他沒有得到應有的撫養和照顧,靠著自身頑強的生命力存活下來,而且生活逼迫他尋找到了新的生存方式。

70年代中期洛杉磯申辦奧運會時,正好趕上現代奧林匹克運動的幾個低潮階段之一。1972年慕尼黑奧運會的意外事件和1976年蒙特利爾奧運會的組織失利在人們心頭留下了難以拂去的陰影,令後來者望而卻步,甚至聞風喪膽。

1972年的9月在奧運史上被稱為「黑九月」。這年的8月26日,第20屆奧運會在慕尼黑召開,比賽順利進行。不料9月5日凌晨,一批「黑九月」組織的巴勒斯坦人突襲了奧運村香港代表團和以色列代表團駐地,打死以色列一名運動員和一名教練員,並劫持了9名以色列運動員作為人質。要求釋放被以色列當局關押的256名巴勒斯坦人。在包括西德總理勃蘭特在內的高級政府官員同「黑九月」分子談判無效的情況下,西德當局決定將計就計,為「黑九月」分子提供一架直升飛機和一架飛往開羅的飛機,然後趁「黑九月」分子與人質從直升飛機走向大客機的時候由西德特別警察部隊將「黑九月」分子射殺。

結果由於西德警方對「黑九月」分子人數估計不足,而且未能將「黑九月」分子一舉擊斃,於是發生了一場激烈的槍戰,9名以色列人質全部遇難,8名「黑九月」分子4死4傷,1名德國警察和1名直升飛機駕駛員喪命。在這次流血事件中,共有17人死亡。奧運會被迫停賽一天。

4年後的蒙特利爾奧運會由於策劃失誤,攤子過大,欠下了巨額債款。在申辦1976年的第二十一屆奧運會時,蒙特利爾市長吉恩·德拉保申明說,「奧運會主辦者不應該象是一個花費天文數額金錢的企業。我們保證在加拿大、在蒙特利爾,本著奧林匹克精神將奧運會辦得樸素而又莊嚴。」德拉保市長最初估算蒙特利爾奧運會只需要1.2億美元,這樣就不會讓加拿大納稅人負擔一分錢。可他大錯特錯了,比賽結束後經過專家核算,本屆奧運會總花費達到12.7億美元,是原估計預算的10倍多。嚴重超支給蒙特利爾納稅人帶來了近十年的惡夢,直到1985年蒙特利爾市才償清這筆高額債務。

最重要的是,這些不幸事件所造成的惡劣影響已經大大超過了事件本身所造成的破壞,使後人把奧運會看成了一件如臨大敵的事情。

時事艱難方顯出英雄本色,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洛杉磯市挺身而出。它是第23屆奧運會的唯一申辦者。國際奧委會在感嘆奧運會時運不佳的同時,又對山姆大叔的魄力和膽識深表欽佩。否則,無人申辦奧運會的窘況會令國際奧委會尷尬無比。

1978年10月,洛杉磯正式獲得了第23屆奧運會主辦權。

不料,當國際奧委會委員們微笑的嘴還未合攏時,一個不幸的消息就傳來了,洛杉磯市民堅決反對市政府撥款籌辦奧運會。在當時人們的印象里,奧運會已經成了樁賠本賺吆喝的買賣。蒙特利爾奧運會使該市市民當了多年債民,洛杉磯市民可不願背負這樣的負擔。

如果奧運會虧損,包袱就要轉嫁到市民身上。那樣,稅收將增加,失業率可能上升,犯罪率也會相應提高。主辦奧運會的一系列惡果讓洛杉磯人感到不寒而慄。

1978年11月,洛杉磯獲得主辦權後僅一個月,市議會就通過了一項不準動用公共基金籌辦奧運會的市憲章修正案。洛杉磯只好把求援之手伸向美國政府。也許是對奧運會不屑一顧,也許是已經意識到在美國舉行奧運會將會遭到蘇聯報復性的抵制,美國政府對洛杉磯奧運組委會冷若冰霜,明確表示不能提供一分錢。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洛杉磯市已經走投無路,只好向國際奧委會申請,要求允許以民間方式由私人主辦奧運會。

這個請求太意外了。國際奧委會還從來沒有想過由私人主辦奧運會。萬一這個人感到力不從心,半途而廢怎麼辦?萬一他籌辦過程中提出經費不足怎麼辦?偌大的奧運會交由私人主辦,國際奧委會的面子置於何處?更何況《奧林匹克憲章》已明確規定只能由城市主辦奧運會。

如果這個時候國際奧委會還有一條路可走,如果還有一個城市申辦,國際奧委會就有了迴旋的餘地。然而,迴旋的餘地一點兒都沒有。《奧林匹克憲章》的這條規定第一次失效了。

於是,一位來自南加利福利亞洲的旅遊業巨子彼得·尤伯羅斯接過了這個攤子,並出任奧運會組委會主席。

第23屆奧運會有了主辦者,但抵制問題又在預料之中地呈現出來。

在國際奧委會討論第23屆奧運會主辦城市時。國際奧委會的蘇聯籍委員就表現出不快。儘管《奧林匹克憲章》規定國際奧委會成員不是該國在國際奧委會的代表,而是國際奧委會在該國的代表,但是本國的政治意識不可能不影響到國際奧委會成員的思想意識。

蘇聯藉國際奧委會委員對於選擇洛杉磯作為奧運會主辦城市從最初只是表示不滿,繼而轉到公開反對。國際奧委會決定由洛杉磯主辦奧運會時,蘇聯藉委員公開表示要抵制洛杉磯奧運會。

蘇聯抵制洛杉磯奧運會的行動又讓維克多·路易斯再度露臉。

維克多·路易斯是蘇聯塔斯社的一名老牌記者,許多重大消息都出自他手。他持外交護照周遊列國,而且來去極為方便。他會見過許多國家的領導人,因此被人們視為蘇聯政府的特使。但同時,人們對於他的特殊地位提出置疑,認為他是克格勃的一名重要成員。

蘇聯籍委員公開宣稱要抵制洛杉磯奧運會時,維克多·路易斯發表文章說,蘇聯運動員在洛杉磯奧運會的人身安全不能得到保證,已經有一夥恐怖分子準備在奧運會期間襲擊蘇聯運動員。另外還有一些人準備在奧運會期間策反蘇聯運動員。

維克多·路易斯並不諱言一些蘇聯高級領導人主張對洛杉磯奧運會實行抵制,以回報美國抵制莫斯科奧運會的一箭之仇。而且蘇聯奧委會領導人也同意蘇聯國家領導人要抵制洛杉磯奧運會的意見。

出於策略考慮,維克多·路易斯宣稱蘇聯領導人一直主張選擇某個特定地點,如雅典或奧林匹亞,作為奧運會的永久會址。

不久,以康斯坦丁·契爾年柯為首的蘇共中央做出了抵制洛杉磯奧運會的決定。

在蘇聯政府正式宣布這個決定的前幾天,薩馬蘭奇通過國際奧委會在蘇聯奧委會安插的內線獲悉了這一消息。

儘管薩馬蘭奇對這一情況的出現已有一定的思想準備,但當他面對這一現實時,仍然不由自主地產生了一陣彷徨。1980年以美國為首的數十個國家抵制莫斯科奧運會時,他還是國際奧委會副主席。當時他主要考慮的是自己能否當選國際奧委會主席的問題,不必為奧運會本身而過分操心。現在,他已經是國際奧委會主席了,如果他就任後的第一屆奧運會仍然擺脫不了遭抵制的厄運,這不能不說是一種悲哀。

在維迪堡的辦公室里,薩馬蘭奇經過仔細的斟酌,決定儘早開展工作,最好趕在蘇聯政府宣布不參加洛杉磯奧運會之前說服有關各方,以免蘇聯礙於面子死不改口。

先從哪一步開始呢?直接同蘇聯領導人談,顯然不會有任何結果。蘇聯人不會僅僅因為礙於他的面子而改變自己的決定。再說會談總不能空手去,總得給蘇聯人帶點兒什麼。可帶什麼呢?對,最好是美國人的什麼諾言或者一些讓步,也只能如此了。

刻不容緩,薩馬蘭奇讓秘書立即訂第二天去華盛頓的頭等艙機票。好在航空公司售票處的小姐對薩馬蘭奇的這種臨時決定的舉動已經習以為常,馬上準備好了機票。

抵達華盛頓後,薩馬蘭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