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前言

森下雨村

小笛被殺——印象中,事件發生後,當時的報紙,確實是這麼報道的。雖然報紙上都這麼報道了,事件的審理,卻意外地擱淺了。這起發生在京都的事件,從開始審理到終審判決,花了兩年多的時間。儘管我對這個事件很感興趣,但對事件本身及其審理過程,了解得並不清楚。讀了山本禾太郎先生的《小笛事件》,我才詳細地了解了這起奇怪的犯罪事件的全貌,而且對「小笛事件」更感興趣了。

無疑,「小笛事件」最讓當時的人們感到剌激的,是審理到最後階段,依然無法確定犯罪嫌疑人,到底該執行死刑還是該無罪釋放。而且,作為關係到一個人的生命的重大問題的法醫學鑒定,竟然動員了全國六所著名大學的法醫學權威專家,這在日本審判史上,是絕對沒有前例的。所以,不但一般民眾,就是法學界人士,也都瞪大了眼睛,關注這一事件。

一般來說,被稱為「犯罪」的事件,都包含三個戲劇要素。第一是犯罪事件本身,第二是偵破過程,第三是審判。當這三個戲劇要素,完美地結合在一起的時候,我們就會對這個犯罪事件,產生很大的興趣。從這個角度來看,「小笛事件」幾乎是可以得滿分的。

關於這個犯罪事件本身,作為一個女性犯罪的特例,不用說是很難找到類似案例的。關於偵破,警方可以說是煞費苦心。而犯罪嫌疑人的辯護律師們的辯護,也都非同尋常。特別是在審判過程中,檢察官跟高山律師的論辯,由於缺乏切實的物證,使這個怪奇的事件,在有罪與無罪之間徘徊。論辯中,從案情證據到被告,以及小笛本人的心理分析,雙方的見解,都是非常吸引人的。

山本禾太郎手中那支生花妙筆,在小說與記錄之間自由自在地穿行,生動地描寫了這個奇怪的事件。雖然自始至終,都沒有脫離事實,但是寫得比偵探小說,還要有意思得多——也可以說,不管在什麼樣的偵探小說裡面,都難以找到叫人感覺如此津津有味的東西——就這一點來說,我是非常佩服這位曾經寫過名作《窗》的作者的。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