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創作感言

自七年前寫武俠小說以來,常會有文友,朋友,親人,同事問我,為什麼會寫武俠小說?雖不是慣於看人下菜碟的人,我也會因人而異,回答這個為什麼?或說喜歡,或說有話要說,或說是無聊,或者說想振興武俠小說。但卻從未細細想過個中因由。今天蒙涵生君不棄,又問到這個問題,一時興緻,索性將這些年來的心路歷程,在此一一作個交待。

我寫武俠,起因確是無聊--閑得無聊!但心情卻極苦悶,想有個發抒處,於是一天早,信手就在一張紙上寫了。但只寫了十幾天,就調到另一科室,驟然間忙了起來,同時還遭到了丈夫的強烈反對,我的寫作大計很快就轉到了地下,但這時的我已如吸毒之人,每天不寫個三五萬字,這一天就過不下去。就是在這種『上癮』的狀態中,我只用10個月,就完成了《緣滅長安》的初稿,但,對此書的修改,我卻花了六年的時間。

我寫武俠,也沒人教,就是自已想:要寫個什麼樣的故事?故事中有個什麼樣的主人公?這人有個什麼樣的性格……?

我的感覺,小說創作,不止是武俠小說的創作,似乎都應以人物為主,人物立起來了,那就成功了大半。就是沈從文說的那句:「貼著人物寫。」

當初寫尹延年,初稿把他寫成了完人。後感覺不對!要寫活生生的人,就要讓他像人,有人的喜怒哀樂,七情六慾。當然,也有人的弱點和毛病……於是就改,這一改,就是14稿,現在,感覺他和書中的其他人物,總算是都像點『人』了。好人有缺點,壞人也有人性。

武俠小說創作的另一個關鍵就是故事性要強。小說最初就是講故事的,所以『好看』很重要。作者就算是有再宏偉,深刻的大道理要抒發,若是故事不好看,讀者翻兩頁就扔一邊了,那那些大道理卻如何讓讀者看到,思考,並最終接受呢?

把握了這兩點,就好像是搞大型泥雕塑的人,將泥雕的鋼絲骨架立好了,接下來,就該往上面扔泥巴了。

長篇武俠小說創作中最難扔的第一砣「泥巴」,應該是開頭。

我在這第一砣泥巴上,被卡了四次。前兩次都是在20幾歲,上大學時。那時時間優渥,又喜愛武俠小說,就動手了,但稿紙撕了扔,扔了撕,最後都廢然而止了。這次也是一樣,才寫了個開頭,就有難以為繼之感。只得停筆,看著稿紙發獃,但隨即就想起路遙在創作完《平凡的世界》時所寫的創作體會,他也遭遇過跟我,相信也是大多數長篇小說作者在創作中所遭遇過的難題:如何開頭?如何開一個又精彩,又筆力不凡,又能帶起全篇的好開頭?

最後,路遙在扔了一地稿紙後,開了一個很平凡的頭,同時,他讓書的主人公孫少平在第一頁就登場。

萬事開頭難,寫作亦如此。這是交響樂的第一組音符,它將決定整個旋律的展開。長卷作品所謂的「開頭」,照我的理解,主要是解決人物「出賣」的問題。在我閱讀過的長篇作品中,有的很高明,有的很笨拙。最差勁的是那種「介紹」式的出場方法。人物被作者被動地介紹給讀者。這種介紹是簡歷性的,抽象的,作者像一堵牆橫在讀者與人物之間,變為純粹的「報幕員」,而且介紹一個人物的時候,其它人物都被擱置起來。人物和人物之間的關係也得由作者交待。等讀者看完這些冗長的人物簡歷表,也就厭煩了。實際上,所有高明的「出場」都應該在情節的運動之中。讀者一開始就應該進入「劇情」,人物的「亮相」和人物關係的交織應該是自然的,似乎不是專意安排的,讀者在藝術欣賞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就接受了這一切。作者一開始就應該躲在人物的背後,躲在舞台的幕後,讓人物一無遮攔地直接走向讀者,和他們融為一體。

但是,在一部將有近百個人物的長卷中,所有的人物是應該儘可能早地出現呢?還是要將某些人物的出場壓在後面?我的導師柳青似乎說過,人物應該慢慢出場。但我有不完全相同的看法。比如《創業史》里和孫水嘴(孫志明)同樣重要的人物楊油嘴(楊加喜)第二部才第一次露面,顯然沒有足夠的「長度」來完成這個人物。與此相聯繫的問題,如此重要的角以,在第一部蝓蟆灘風起雲湧的社會生活中,此人幹什麼去了?這個人物的出現過於唐突。

在我看來,在長卷作品中,所有的人物應該儘可能早地出場,以便有足夠的長度完成他們。尤其是一些次要人物,如果早一點出現,你隨時都可以東鱗西爪地表現他們,儘管在每個局部他們僅僅都能只閃現一下,到全書結束,他們就可能成為豐富而完整的形象。除過一些主要的角色,大部分人物都是靠點點滴滴的描寫來完成的。讓他們早點出現,就可能多一些豐滿。怎樣在儘可能少的篇幅中使儘可能多的人物出場呢?這是一個很大的難題。必須找到一種情節的契機。(路遙--早晨從中午開始)

所以,我的女主角之一,在第一頁就出場了,而男主角則第二章(原稿,現應為第一章)就出現了。

俗話說得好: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解決好了開頭,《緣滅長安》的創作,就像朝辭白帝的那葉輕舟,非常順利流暢地前行了,而我並不拘泥於從開頭到結尾的寫法,而是根據自己的情況來定,感覺哪一段,哪一章更有把握,就先寫哪一段。

而我在一開始,就想寫一個大悲劇,是以,整部書,我最先完成,同時也是最滿意的,是第三,四部,特別是書中各個人物結局的部份。

許多呼之欲出的人物在急迫地等待你安排場次以便登台表演。所有要進入作品河流的人物,哪怕是一個極次要的人物,你也不能輕視忽略,而要全神貫注,挾帶著包括枯枝敗葉在內的總容量流向終點。終點!我構思的習慣常常是先以終點開始而不管起點,每個人物,尤其是主要人物,他(她)們的終點都分別在什麼地方呢?如果確定不了終點,就很難尋找他(她)們的起點,而全書的整個運行過程中,你也將很難把握他(她)們內在的流向。當然,預先設計的終點最後不會全部實現,人物運動的總軌跡會不斷校正自己的最終歸宿;也有一些人物的終點不可能在書的結尾部分,在某些段落中就應該終結其存在。

毫無疑問,終點絕不僅僅是情節和人物意義上的,更重要的是它也是全書的題旨所在,在這個「終點」上,人物、情節、題旨是統一在一起的。為什麼要在這裡結束,絕不僅僅是因為故事到這裡正好講完了。即是最「漫不經心」的意識流小說家,在戛然而止的地方也是煞費心機的。

找到了「終點」以後,那麼,無論從逆時針方向還是從順時針方向,就都有可能對各個縱橫交錯的渠渠道道進行梳理;因為這時候,你已經大約知道這張大網上的所有曲里拐彎的線索分別最終會挽結在什麼地方。這時候,你甚至還可以放心地心情地把這些線索抖弄得便「亂」一些,以致將讀者引入「八卦」之陣,使其讀不到最後就無法判斷人物和事物的命運。如果有這樣的大布局,再有可能處處設置溝壑渠道,那麼,讀者就很難大跨度地跳躍到書的全書結局部分。絕不能有廣大的平坦讓讀者長驅直入。必須讓我們不得不在每一個曲里拐彎來停下來細心閱覽方可通過……(路遙--早晨從中午開始)

寫完了三,四部,我返回來寫第一,二部,在這期間,我遭遇了諸多的創作上的煩惱,主要是不知該用什麼方法,最好地將我心目中的段落寫出來,譬如第二部(現可能是第一部結尾了)一開頭,尹延年與子青往西夏一段,我就因無法下筆,而擱置了很長的時間。是的,是擱置。當我遇到無法寫作的段落時,就會將其擱置,時間是最好的老師,他總會在你感覺山窮水盡的時候給予你神助,讓你豁然開朗!

現在,我駕駛的這葉輕舟正輕快地前行著,許多泥巴也扔到了支架上,但我不知道,風光奇偉秀麗的文學三峽中,有無數暗礁險灘,正在漫漫前路上恭候著我……

由於是第一次動筆,遇到的困難和問題真可以車載斗量。首先就是人名,真的很佩服金庸、古龍書中那一個個鮮活、富有內涵的名字:任我行、王語嫣、林詩音、高漸飛、花滿樓、西門吹雪……而我卻抓著一本《百家姓》,仍然茫然無緒,只能一邊寫一邊想了。

結果,就是書中有些人的名字被改了四、五次的都有,由於前三稿都是手寫,這下可整慘了,印象最深的就是馬驊的名字本為秦關,後讀到昆明報紙上對上海復旦大學畢業的優秀青年馬驊來雲南做志願者,最後因車禍犧牲於雅魯藏布江中的報道時,感動、悲傷、悵惘之餘,我立刻將秦關全改成了馬驊。以此來寄託我對這位偉人最深切的敬重和懷念!同時,古埃及人相信:只要一個人的名字能被後人不斷的提起,那麼這個人,就能得到永生!

當時我的手稿已完成了三分之二強,為將秦關全改成馬驊,我一頁一頁的翻,一個一個的改,真有氣喘吁吁之感,但,相較於馬驊的崇高獻身,我這點小動作,又算得了什麼呢?

其他的人名有些麻煩過此,但就不一一贅述了。接下來,就是書中

返回目录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