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讀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的談話[1](節選)-1

讀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的談話[1](節選)

(一九五九年十二月——一九六○年二月)

一關於世界觀和方法論人們的主觀運動的規律和外界的客觀運動的規律是同一的。辯證法的規律,是客觀所固有的,是客觀運動的規律,這種客觀運動的規律,反映在人們的頭腦中,就成為主觀辯證法。這個客觀辯證法和主觀辯證法是同一的。這是恩格斯多次闡明的論點。說思維和存在沒有同一性,勢必走到反對恩格斯的論點。當然,思維和存在不能劃等號。說二者同一,不是說二者等同,不是說思維等同於存在。思維是一種特殊物質的運動形態,它能夠反映客觀的性質,能夠反映客觀的運動,並且由此產生科學的預見,而這種預見經過實踐又能夠轉化成為事物。恩格斯舉了這方面的例子。也可以拿我們的人民大會堂作一個例子。人民大會堂現在是事物,但是在它沒有開始建設以前,只是一個設計的藍圖,而藍圖則是思維。這種思維又是設計工程師們集中了過去成千成萬建築物的經驗,並且經過多次修改而制定出來的。許多建築物轉化成人民大會堂的藍圖——思維,然後藍圖——思維交付施工,經過建設,又轉化為事物——人民大會堂。這就說明藍圖能夠反映客觀世界,又能夠轉化為客觀世界;說明客觀世界可以被認識,人們的主觀世界可以同客觀世界相符合,預見可以變為事實。

存在是第一性的,思維是第二性的,只要肯定了這一條,我們就同唯心主義劃清界限了。然後還要進一步解決客觀存在能否認識、如何認識的問題。還是馬克思說的那些話對,思維是「移入人的頭腦並在人的頭腦中改造過的物質的東西」[2]。說思維和存在不能等同,是對的,但是因此就說思維和存在沒有同一性,則是錯誤的。

教科書說,隨著生產資料社會主義公有化,「人們成為自己社會經濟關係的主人」,「能夠完全自覺地掌握和利用規律」。[3]把事情說得太容易了。這要有一個過程。規律,開始總是少數人認識,後來才是多數人認識。就是對少數人說來,也是從不認識到認識,也要經過實踐和學習的過程。任何人開始總是不懂的,從來也沒有什麼先知先覺。斯大林自己還不是對有些東西認識不清楚?他曾經說過,搞得不好,社會主義社會的矛盾可以發展到衝突的程度;搞得好,就可以不致發生衝突。[4]斯大林的這些話,講得好。教科書比斯大林退了一步。認識規律,必須經過實踐,取得成績,發生問題,遇到失敗,在這樣的過程中,才能使認識逐步推進。要認識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必須進行實踐,在實踐中必須採取馬克思主義的態度來進行研究,而且必須經過勝利和失敗的比較。反覆實踐,反覆學習,經過多次勝利和失敗,並且認真進行研究,才能逐步使自己的認識合乎規律。只看見勝利,沒有看見失敗,要認識規律是不行的。

教科書不承認現象和本質的矛盾。本質總是藏在現象的後面,只有通過現象才能揭露本質。教科書沒有講人們認識規律要有一個過程,先鋒隊也不例外。

看來,這本書沒有系統,還沒有形成體系。這也是有客觀原因的,因為社會主義經濟本身還沒有成熟,還在發展中。一種意識形態成為系統,總是在事物運動的後面。因為思想、認識是物質運動的反映。規律是在事物的運動中反覆出現的東西,不是偶然出現的東西。規律既然反覆出現,因此就能夠被認識。例如資本主義的經濟危機,過去是八年到十年出現一次,經過多次的反覆,就有可能使我們認識到資本主義社會中經濟危機的規律。在土地改革中要實行平分土地的政策,也是經過反覆多次以後才能認識清楚的。第二次國內戰爭的後期,當時的中央曾經主張按勞力分配土地,不贊成按人口平分土地。當時「左」傾冒險路線的同志認為按人口平分土地是階級觀點不明確,群眾觀點不充分,對發展生產不利。實踐證明錯的不是按人口平分土地,而是按勞動力分配土地。因為按勞動力分配土地,對富裕中農最有利。當時,他們還主張地主不分田。既然地主不殺掉,卻不給謀生之道,地主有勞動力,卻不分給他們土地,這種政策,是破壞社會、破壞社會生產力的政策。富農分壞田,也是這種性質的政策。中國的農民是寸土必爭的。土地改革中貧農總是打富裕中農的主意,他們的辦法是給富裕中農戴上富農的帽子,把富裕中農多餘的土地拿出來。這個問題經過反覆爭論和實踐,結果證明,按人口平分土地是符合我國民主革命階段中徹底解決土地問題的客觀規律的。我們在土地改革中實際上消滅了富農經濟,在這點上帶有社會主義革命的性質。

規律自身不能說明自身。規律存在於歷史發展的過程中。應當從歷史發展過程的分析中來發現和證明規律。不從歷史發展過程的分析下手,規律是說不清楚的。

很有必要寫出一部中國資本主義發展史來。研究通史的人,如果不研究個別社會、個別時代的歷史,是不能寫出好的通史來的。研究個別社會,就是要找出個別社會的特殊規律。把個別社會的特殊規律研究清楚了,那末整個社會的普遍規律就容易認識了。要從研究特殊中間,看出一般來。特殊規律搞不清楚,一般規律是搞不清楚的。例如要研究動物的一般規律,就必須分別研究脊椎動物、非脊椎動物等等的特殊規律。

絕對真理包括在相對真理裡面。相對真理的積累,就使人們逐步地接近於絕對真理。不能認為相對真理只是相對真理,不包含任何絕對真理的成分,而到了一天人們忽然找到了絕對真理。

世界上沒有不能分析的事物,只是:一、情況不同;二、性質不同。許多基本範疇,特別是對立統一的法則,對各種事物都是適用的。這樣來研究問題、看問題,就有了一貫的完整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這本教科書就沒有運用這樣一貫的、完整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來分析事物。

兩重性,任何事物都有,而且永遠有,當然總是以不同的具體的形式表現出來,性質也各不相同。例如,保守和進步,穩定和變革,都是對立的統一,這也是兩重性。生物的代代相傳,就有而且必須有保守和進步的兩重性。稻種改良,新種比舊種好,這是進步,是變革。人生兒子,兒子比父母更聰明粗壯,這也是進步,是變革。但是,如果只有進步的一面,只有變革的一面,那就沒有一定相對穩定形態的具體的動物和植物,下一代就和上一代完全不同,稻子就不成其為稻子,人就不成其為人了。保守的一面,也有積極作用,可以使不斷變革中的植物、動物,在一定時期內相對固定起來,或者說相對地穩定起來,所以稻子改良了還是稻子,兒子比父親粗壯聰明了還是人。但是如果只有保守和穩定,沒有進步和變革一方面,植物和動物就沒有進化,就永遠停頓下來,不能發展了。

量變和質變是對立的統一。量變中有部分的質變,不能說量變的時候沒有質變;質變是通過量變完成的,不能說質變中沒有量變。質變是飛躍,在這個時候,舊的量變中斷了,讓位於新的量變。在新的量變中,又有新的部分質變。

在一個長過程中,在進入最後的質變以前,一定經過不斷的量變和許多的部分質變。這裡有個主觀能動性的問題。如果我們在工作中,不促進大量的量變,不促進許多的部分質變,最後的質變就不能來到。

打垮蔣介石,這是一個質變。這個質變是通過量變完成的。例如,要有三年半的時間,要一部分一部分地消滅蔣介石軍隊和政權。而這個量變中,同樣有若干的部分質變。在解放戰爭期間,戰爭經過幾個不同的階段,每個新的階段同舊的階段比較,都有若干性質的區別。

社會主義一定要向共產主義過渡。過渡到了共產主義的時候,社會主義階段的一些東西必然是要滅亡的。就是到了共產主義階段,也還是要發展的。它可能要經過幾萬個階段。能夠說到了共產主義,就什麼都不變了,就一切都「徹底鞏固」下去嗎?難道那個時候只有量變而沒有不斷的部分質變嗎?

一切事物總是有「邊」的。事物的發展是一個階段接著一個階段不斷地進行的,每一個階段也是有「邊」的。不承認「邊」,就是否認質變或部分質變。

這一段[5]很有問題,不如斯大林講得好。教科書說,社會主義制度下的矛盾不是不可調和的矛盾,這個說法不合乎辯證法。一切矛盾都是不可調和的,哪裡有什麼可以調和的矛盾?只能說有對抗性的和非對抗性的矛盾,不能說有不可以調和的矛盾和可以調和的矛盾。資本主義制度是沒落的,社會主義制度不是沒落的,所以社會主義制度的矛盾,是前進道路上的矛盾,這點教科書是說得對的。

社會主義制度下,雖然沒有一個階級推翻另一個階級的革命,但是還有革命,技術革命,文化革命,也是革命。從社會主義過渡到共產主義是革命,從共產主義的這一個階段過渡到另一個階段,也是革命。共產主義一定會有很多的階段,因此也一定會有很多的革命。

我們黨里有人說,學哲學只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