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部分 「考試」——鄧小平和法拉奇(2)

這是一次智力的角逐。與其說是法拉奇選擇了鄧小平,倒不如說是鄧小平選擇了法拉奇。

選擇什麼樣的方式,公開發表這樣一個非常重要而又十分敏感問題的「決議」,鄧小平自然要深思熟慮。

因為《決議》不僅僅是對毛澤東個人,也是對中國的那一段歷史要做出評價,而且還要經得起歷史和未來的檢驗。

或許鄧小平這時候想起了1936年,在當時國民黨白色封鎖的蘇區,中共中央和毛澤東「懂得筆杆子的威力」,就是通過西方新聞記者的筆,打破了國民黨的10年新聞封鎖,把共產黨和紅軍的綱領、路線和主張以及事實的真相告訴給全世界人民。那個名叫埃德加·斯諾的美國記者從此因為《紅星照耀中國》一書而聞名世界,而後來,共產黨的這顆「紅星」真的照耀了中國。

中共似乎也從此把與記者打交道作為工作的一個特殊的方式。當中央需要對某一重大問題發表看法或者聲明的時候,往往不是由正式機構發布,而是選擇通過某一個領導人與某個西方記者面對面訪談來表明態度。鄧小平繼承了中國共產黨的這個傳統。

那麼到底選擇誰呢?想採訪鄧小平的西方記者實在太多,這些人的名氣自然不必說。

下棋找高手。自信的鄧小平需要的不僅僅是這個記者的名氣,更多的是他需要一個與他能抗衡的厲害的對手。或許也只有這樣才能把這個非常重要而又十分敏感的課題大白於天下。

這將是一次智力的角逐。

正因為如此,與其說是法拉奇選擇了鄧小平,倒不如說是鄧小平選擇了法拉奇。

奧琳埃娜·法拉奇,馳名世界的義大利女記者。1930年6月出生於佛羅倫薩。1946年開始從事新聞工作,擔任過義大利《時代》雜誌記者、《歐洲人周刊》特派記者。曾獲美國哥倫比亞學院名譽文學博士學位,兩次獲聖文森特新聞獎。她還是《紐約時報》、《新共和》、《生活》、《展望》等美國報刊和歐、亞、南美等地報刊的撰稿人。她以善於抓住關鍵時機採訪風雲人物著稱。哪裡有熱點,哪裡就有她的蹤跡,曾先後採訪過數十位著名活動家。提問尖銳,言辭潑辣,善於觸及敏感問題,是這個義大利女記者的一貫風格。而法拉奇的報道方式也有自己一貫的風格,她習慣於錄下全部的採訪問答,然後一字不改、一字不漏地全文發表。如果她針對某個問題要發表自己的看法或者意見,她就在文前單獨寫上,與採訪正文互不干涉。完全的客觀當然不可能,但照實發表採訪問答,讓讀者自己去分析思考,總比斷章取義的改寫要強得多。

因為法拉奇這樣的採訪和寫作風格,許多著名政治活動家在接受她採訪時,都曾被她問得狼狽不堪。就連能言善辯的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博士也曾嘆息地說:「接受法拉奇的採訪是我一生最愚蠢的事情。」

「未曾出土便有節,縱是凌雲亦虛心。」或許這正是鄧小平內心渴望的一種對自己智慧進行挑戰的對手。既然是最難回答的問題,就應該再找一個最難對付的「考官」,難上加難,看誰能難過誰?

所以,鄧小平選擇了法拉奇。或許不是因為她的名氣。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