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 「我們要積極向前看」——鄧小平和日本天皇(6)

鄧小平是繼秦始皇、孔子、毛澤東之後中國歷史上的第4號人物。日本媒體更是將鄧小平訪日在日本掀起的「中國熱」形象地稱作「鄧小平旋風」。

鄧小平在日本訪問期間扮演了一個中國超級推銷員的角色。

有「毛澤東研究權威」之稱的日本著名學者竹內實教授,在1978年中共第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開始轉向研究鄧小平。他十分關注鄧小平推行的改革開放政策,對鄧小平的理論與實踐作了深入細緻的調查研究。早在1992年11月,他就從大歷史的角度,在日本《外交論壇》雜誌撰文提出了一個在中國乃至國際學術界上引起震動的獨特觀點———鄧小平是繼秦始皇、孔子、毛澤東之後中國歷史上的第4號人物。

竹內實教授在他的文章中分析說:中國歷史上的第一人應選秦始皇,因為他他統一了天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國家———「秦國」。而第二人應該要算孔子了,因為孔子使中國具有「中華文明」的世界之「面貌」,他的思想直到今天仍然影響著中華民族並且還將永遠流傳下去而不朽。而在20世紀,「中國出了個毛澤東」,再次結束了中國近代以來軍閥混戰、四分五裂、任人宰割的狀況,成為一個既有政治權威又有思想權威的中央集權的領袖人物,沒有毛澤東也就沒有了中國革命的歷史,第三人非他莫屬。而中國歷史上的第四人就是鄧小平。

竹內實說:「鄧小平在第三次復出後,面臨的問題堆積如山。毛澤東時代建立起來的各項政治制度以及不成文的規定和思維方式,明顯地而且牢固地存在著。要想突破這些框框,需要極大的勇氣和努力。人們雖然厭惡這些東西,但是惰性和懦弱卻在蔓延,而且從這些框框中的受益者和階層並不希望發生變化。鄧小平讓『文化大革命』中喪失地位的人復出了,給已僵化的中國社會帶來一股新風。說句公道話,我覺得不能無視毛澤東逝世後鄧小平在政治上的業績。積極推進中國改革開放政策的,自然是鄧小平。雖然周恩來提出過『四個現代化』的目標,但是在周逝世後為了改變政治潮流而一步步地採取措施朝著這個目標前進的,是鄧小平。現在中國的經濟很有生氣,商店裡食品、服裝等琳琅滿目,電視普及,近年來中國人的生活水平在提高,這都是鄧小平新政策帶來的結果。如果說毛澤東發動的『文化大革命』,在國家這部車子前進的道路上挖開了一個大坑,而且他就那樣地離開了人間的話,那麼填埋這個大坑使車子和人們能夠順利通過的是鄧小平,不僅如此,他讓中國這部車子跑起來了。這部車子不是沿著鎖國的方向,而是沿著開國的方向疾馳著。可以說鄧小平是在干前無古人的事業。」

竹內實教授的分析自有其一定的道理。1980年,他在新出版的《友好易,理解難》一書中,又對鄧小平1978年10月22日至29日在日本8天的訪問和給日本人民留下的印象作了全面客觀的紀實描述,並對鄧小平訪日作了高度評價,稱「鄧小平在日本掀起了一股『鄧颱風』」。他說:「宛如颱風經過一樣,鄧小平副總理訪問了日本,日程安排顯示了他的精力十分充沛。颱風過後,我們帶著輕鬆愉快的心情,仰望那爽朗、萬里無雲的晴空,品味出秋天到了。這場『鄧颱風』,究竟給我們日本人留下了什麼呢?」

是啊,鄧小平給日本人留下了什麼呢?給中日關係留下了什麼呢?

1978年10月25日下午4點,一場世界矚目的「西歐式」的記者招待會在日本東京日比谷的日本記者俱樂部拉開了序幕。

今天的主角又是鄧小平。

這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導人在出訪時第一次同意以「西歐方式」同記者見面。

參加記者招待會的400多名記者分別來自時事社、共同社、路透社、合眾國際社、美聯社、法新社、德新社等世界上著名的通訊社,用新聞界的行話來講,都是些提問尖銳毫不留情的「主兒」。

因為是中共領導人第一次召開這樣的記者招待會。那些善於鑽牛角尖見縫插針、企圖從鄧小平的即席回答中尋找破綻的西方記者們個個摩拳擦掌,想考一考中國人。

但在鄧小平自信、從容、巧妙的回答中,他們紛紛「失望」了。

招待會一開始,鄧小平在簡短地概略性地評價《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的歷史意義,和反霸問題、中國的內外政策問題之後,站起來攤開雙手,微笑著來了一句:「如果我的回答有錯誤,請大家批評。」

這樣一來,會場更加活躍。

時事社記者第一個提問:「在剛才的講話中,您說由於霸權主義存在,就有世界大戰的危險。不過,我國採取全方位外交,要同所有國家友好相處。您認為兩國對世界形勢的認識有沒有分歧呢?」

其實在這個問題上,日本政府也一直是在躲躲閃閃,態度並不十分明朗。既然日本記者首先把這個問題提到桌面上,鄧小平也就毫不客氣,直言不諱地說出了中方的觀點:「反對霸權主義是《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的核心。因為我們要和平友好,謀求亞洲太平洋地區的和平與安全,謀求世界的和平與安全,不反霸是不行的。按照《中日和平友好條約》包含的意義來說,我想,如果有人把霸權強加在日本頭上,恐怕日本人民也不會贊成。」

鄧小平巧妙的一針見血的回答讓日本記者無話可說,信服地點點頭。

當一位記者提出亞洲緊張地局勢的中心在朝鮮和越南時,鄧小平以其廣闊的歷史視野,談到了被人分裂的國家需要統一的問題。

鄧小平說:「我們歷來認為,人為地把一個國家一分為二,分割開來這個問題遲早要解決。兩個越南的問題解決了。儘管越南現在反對我們,但是,它解決自己國家的統一,這是正義的。除了『兩個朝鮮』之外,還有兩個德國,『兩個中國』,是不是還有一個一國有百分之一的日本的問題。這些問題總是要解決的。十年解決不了,一百年,一百年解決不了,一千年總能解決了吧!這種民族願望,這個潮流是不可抗拒的。」

鄧小平講的「是不是還有一個一國有百分之一的日本的問題」,是指日本北方四島問題。對於鄧小平的這個講話,日本《朝日新聞》評論說,它「充分顯示出了鄧小平真不愧為偉大人物的風度」。

但是,就在這個時候,一位日本記者提出了中日雙方早先約定的這次中日雙方都不涉及的問題———「尖閣列島」(中國稱之為「釣魚島」)的歸屬問題。

尖閣列島,中國稱釣魚島,是中國台灣省的附屬島嶼,自然屬於中國領土。甲午戰爭後被割讓給日本。1972年9月田中角榮訪華時,曾要求周恩來明確該島的歸屬權。當時,為了不讓這個一時難於解決的問題成為中日邦交正常化的障礙,周恩來表示:「現在還是不要討論,地圖上又沒有標。出了石油就成問題了。」對此,日方也表示同意。1978年8月,日本外相園田直在北京又同鄧小平討論了這個問題。當時,正值雙方就中國漁民在該島周圍海面捕魚問題進行交涉後不久,日方想趁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締結之際,一鼓作氣地要求中方承認該島歸屬日本。據園田直在接受日本《周刊文春》記者採訪時的回憶,他是這樣向鄧小平提出問題的:

「說真的……還有一個問題……如果我這個日本外務大臣不提的話,就無顏見江東父老……」

聽我這樣一說,鄧小平就說:「我理解,理解你,你儘管講嘛!」

於是我鼓起勇氣指出,尖閣列島自古以來就是我國領土,再發生以前那種「偶發事件」,我無法交待。

鄧小平微笑著攤開雙手,說:「上一次是偶發事件。漁民追起魚來,眼睛裡就沒有別的東西嘍。那種事情再也不會發生,絕對不會發生。」

我當時真是提心弔膽,只求老天保佑。萬一從鄧小平嘴裡說出「不是日本領土」,「是中國領土」,我就完了。

他挺了挺身子,然後說:「一如既往,擱置它20年、30年嘛。」

他講這話的時候,態度自若。我可受不了。使勁地拍了一下鄧的肩膀,說:「閣下,不必說了。」

他在那裡悠哉游哉,我覺得全身像癱了一樣。

兩個多月前,鄧小平的回答是如此輕鬆自若,令園田直大為讚歎。此刻,當日本記者再次提出這一敏感問題後,會場氣氛陡然緊張起來,大家都屏往呼吸,看鄧小平如何回答。

鄧小平非常輕鬆地說:「『尖閣列島』,我們叫釣魚島,這個名字我們叫法不同,雙方有著不同的看法,實現中日邦交正常化時,我們雙方約定不涉及這一問題。這次談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的時候,雙方也約定不涉及這一問題。倒是有些人想在這個問題上挑一些刺,來障礙中日關係的發展。我們認為兩國政府把這個問題避開是比較明智的。這樣的問題放一下不要緊,等10年也沒有關係。我們這一代缺少智慧,談這個問題達不成一致意見,下一代總比我們聰明,一定會找到彼此都能接受的方法。」

鄧小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