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晉燕爭雄 一、政治鬥爭

回過頭來再從頭說東晉參與中原之爭的事。桓溫滅西蜀之後就想收復中原。石虎死後,桓溫上表請命北伐。朝廷擔心桓溫北伐立功之後,威信和勢力坐大,反過來控制朝廷,便拒絕了。後來中原亂成一鍋粥,魏、趙在河北互相打來打去,燕國也時時南下,桓溫見有機可乘,又請命北伐,朝廷又拒絕。桓溫怒了:「這一定是庸臣殷浩在搞鬼。當年朝廷重用殷浩不過就是想拿他來抗衡我么?我偏偏不怕他。」

桓溫於是帶兵十萬,順江而下,來到武昌紮下軍來。朝廷一看桓溫帶兵一直向東,也不說要做什麼,都又疑又懼。有人說桓溫要反了,這是準備攻建康;有的說桓溫是要抗命北伐;有的說桓溫既不想反,也不是北伐,這是用威嚴的沉默,來向朝廷示威。

司馬昱問殷浩怎麼辦?殷浩也拿不出什麼辦法,說乾脆我辭官算了,桓溫不就是看不慣我么?這時站出一人,此人叫做王彬之,是王導的侄兒。王彬之對司馬昱道:「桓溫不是普通人,所以必不能以普通人來揣度。我願替相王寫一封親筆信給桓溫,必令其回師。」

司馬昱遂讓王彬之先寫出信來,只見王彬寫道:

現在北方還沒有平定,您說要北伐那是為國家深謀遠慮,經略大算,而且能承擔北伐大任的除了您還能有誰呢?非您莫屬啊。可是既然興師動眾,其後方一定要有資本才行。不能因為開始容易,便不考慮將來之難。如果您去北伐,後方得不到保障,一旦失敗,則朝野不安,連社稷都會有危險。其實許多人都對您產生懷疑,說什麼話的都有,我想您也沒少聽說吧。我和您兩個人,雖然一個主內,一個管外,但目標是一致的,都是安社稷,保家國。應當先考慮安定國內,再想著一統天下,這才能保證國家的穩定。我是跟您開誠布公地說心裡話,希望您能聽到心裡去。

司馬昱見了此信,連聲誇好,然後署上自己的名字,給桓溫寄去了。

桓溫見了信,明白就算自己強行北征,一定會被後方掣肘,反而不利,不由長嘆一聲:「本想趁中原之亂的時候收國土,雪國恥,為國儘力。沒想到後方扯我的後腿啊。」當即向朝廷謝罪,領兵回來了。

本來這事完了,殷浩卻認為中原大亂也是自己建功立威的好機會,於是準備北伐。這時又傳來消息,原來冉魏的豫州牧張遇,本來已經投降晉朝,現在又轉降了前秦,佔據河南許昌與晉朝為敵。殷浩於是利用這個機會,上表要求北伐。

那個著名的書聖王羲之勸殷浩道:「你是人才不假。但人才也有文武之分,職分也有內外之別。漢高祖的時候,負責在前面打仗的是韓信、彭越;而蕭何、曹參則在後面出謀劃策,管理朝政,所以才得以平定天下。你的才能,相當於蕭何、曹參,而不是韓信、彭越。你不應當親自北伐啊。」

殷浩聽了很不高興:「你小看我沒有軍事才能啊,我偏要打幾個勝仗讓你們看看。」

朝廷里北伐的呼聲也比較強烈,絕大多數人都支持殷浩北伐,於是朝廷准奏。殷浩率十萬大軍出師,以謝尚為前鋒,姚襄為副將,進兵許昌。

張遇兵少,苦守許昌不敢出戰,眼看城將攻破。苻雄率兩萬騎兵,苻菁率兩萬騎兵,分別殺來。晉軍和秦軍一場大戰。殷浩支持不住,先帶著自己的部隊逃了。謝尚、姚襄苦苦支撐,最終還是大敗。晉軍迅速南逃,秦軍在後緊追不捨。姚襄急命扔掉一切糧草、輜重、衣服、飯盆……除了武器其他東西全部扔掉,這才逃回到淮南。而殷浩跑得更快,早就逃回壽春。

姚襄回到譙城(今屬亳州市),命令手下在淮河兩岸屯田種糧,並訓練將士,準備北伐。殷浩認為姚襄要自立,但又找不到什麼理由除去姚襄的兵權,便派刺客許敬去暗殺姚襄。

許敬潛入姚襄的軍帳,但被姚襄俘獲。許敬被抓住後,立刻就招認是殷浩派他來的。姚襄拿自己的頂頭上司沒辦法,只好殺了許敬,以後更加防備。殷浩一連派了十幾個刺客,個個有去無回,最後再沒刺客敢去了。殷浩覺得這也不是個辦法,又派魏憬率五千精騎兵,去偷襲譙城。不料姚襄竟然早就埋伏了人馬,將魏憬殺敗,魏憬被擒殺。剩下的降兵被姚襄脫得精光,讓他們光著身子回去告訴殷浩,不要逼人太甚。兔子急了還咬人,何況我姚襄比兔子強多了。

打發完這批降兵之後,姚襄越想越氣,又派參軍權翼去壽春質問殷浩。殷浩當然不承認,百般抵賴,就是權翼拿出證據,他也是瞪著眼睛不認賬,還說:「你去告訴姚襄,我從來就沒有害他的意思,讓他盡可放心。」

姚襄哪裡放得下心,更加痛恨殷浩。

東晉永和九年(353)十月,殷浩又起兵十萬北伐,由壽春出兵。這次命姚襄為前鋒。姚襄和部下經過討論認為,這是殷浩借刀殺人,讓他的軍隊和秦國軍隊火拚。而且,如果敗了,姚襄必被怪罪,難免殺身之禍;如果勝了,則是為殷浩建功立業,自己反受其制。商量來商量去,姚襄決定給殷浩一個教訓。

姚襄派兵悄悄南行,在山桑(今安徽蒙城北)埋下伏兵。然後派人向殷浩報告說:「姚襄密謀要逃跑投奔前秦。」

殷浩大罵道:「果然是夷狄難養!」遂帶所有軍隊去攻譙城,來到山桑卻中了姚襄的埋伏,所有人馬被困在山中,不能施展,任人砍殺,自相踐踏。大將劉啟、王彬被殺,殷浩拚命逃出,逃到壽春閉城不出。姚襄則駐軍盱眙,然後派人去建康說明情況,並呈奏殷浩的罪行。

殷浩名聲掃地,又徒耗國力,朝廷只好不讓殷浩北伐了,召他回京城。桓溫趁機彈劾殷浩猜忌大將,沒有能力,造成國家的巨大損失,影響將士團結,每回打仗都把大批糧草丟給敵人,好像不是去打仗,而是給敵人送糧食一樣;好幾次派刺客,派兵去殺姚襄,終於把姚襄逼急了,卻又打不過人家,等等。

在強大的壓力下,同時也對殷浩這個人的能力產生深深的懷疑,朝廷免去殷浩一切官職,讓他回老家去了。從此,晉廷的內外大權,都是桓溫一個人說了算。

殷浩以前並不愛當官,但自從當官以後發覺當官特別是當大官還是很有意思的,那麼多人聽他指揮,出門前呼後擁,到處都有人巴結,很是過癮,於是回家後悶悶不樂,也很不服氣,常常以手向空中書寫「咄咄怪事」四個字。桓溫和殷浩其實是從小玩大的發小,聽說後讓自己最親信的謀士,參軍郗超給殷浩安排個官做,他對郗超說:「殷浩這個人做個僕射、尚書令什麼的官還是很能勝任的。」當時這兩個官都是掌管文書處理的。

於是郗超安排殷浩做了尚書令,並寫信告訴殷浩。殷浩得到這一消息高興得不知道怎麼好,他立刻給桓溫寫了一封熱情洋溢的感謝信,而且寫完裝進信封之後,又反覆拿出來斟酌詞句,結果最後雖然改得很滿意了,卻把信給放到一邊去了,給桓溫寄了個空信封。

桓溫認為這是殷浩羞辱自己,不領自己的情,於是再不啟用殷浩。殷浩後來發現這封信沒寄出去,又悔又恨,竟然大病一場,死於信安。

桓溫掌握朝中大權之後,再沒人能反對他北伐。於是桓溫於東晉永和十年(354)二月乙丑,統率步騎五萬,從江陵出發,取道襄陽,逆漢水北上,由均口抵達南鄉,然後便由淅川直指武關(今陝西商洛西南、丹江北岸)。

武關與潼關、蕭關、大散關並稱為「關中四塞」,雄偉險絕,為關中東南門戶,兵家必爭之地。桓溫率軍到了關下,並不進攻。而是悄悄派了數百餘壯士,化裝成百姓潛入了關內。然後於晚上擊鼓點火,秦兵以為攻關,都來到關上防守。城內的數百人便到處點火,同時大喊晉軍已經入關了。秦兵大驚,桓溫趁勢攻關,秦兵本來就少,又慌亂不能齊心,很快抵擋不住,被晉軍攻破。守將郭敬投降。

桓溫取了武關,揮軍西進,又連取上洛、青泥二壘,令弟弟弟桓沖率一萬騎兵為側翼,自己三萬步騎在前,侄兒桓石虔率一萬士兵在後,進軍長安。

苻健則派太子苻萇與淮南王苻生率五萬部隊去迎戰,苻雄與苻菁率一萬精騎兵為側翼。淮南王苻生是苻健第三個兒子,自幼性格無賴不講理,粗暴野蠻,又因為天生一隻眼睛瞎了,他的爺爺苻洪非常討厭他。符洪曾經當著苻生之面對左右的人嘲笑這個孫子說:「我聽說瞎兒只流一行淚,不知道你們信不信?」左右當然隨口附和:「相信!」苻生受了侮辱,拔出佩刀,在瞎了的那隻眼上狠刺一刀,指著流出的血道:「這豈不是又一行淚么!」苻洪大怒,讓人用鞭抽他。苻生天生有厚皮,並不覺得疼痛,反而笑道:「我生性不怕刀砍鞭抽。」苻洪大罵道:「你就是個賤骨頭,只配當奴隸!」因為石勒當過奴隸,苻生便回答道:「那我是不是和石勒一樣啊?」

苻洪聽苻生自比前國之君,更覺喪氣,便向苻健道:「你兒悖異輕狂,我看早點弄死算了,不然一定會有後患。」

苻健雖然連連答應,但畢竟是親生兒子,不忍下手。苻洪的小兒子苻雄也替這個侄子向父親求情說:「孩子大了肯定能改過,關鍵還在於教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