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八王之亂 二、爭奪巴蜀

八王之亂剛剛告一段落,這時四川的李特造反了。

李特是什麼人物?他是東晉十六國中第一個皇帝,雖然是後來被兒子追封的,但他生前為十六國第一個國家成漢的建立打下了基礎。可以說,十六國風雲人物,當以李特為開始。

前文說過,賈南風當政時期恰遇災年,因賑災不及時,民不聊生,齊萬年在陝西起義造反,賈南風派了三次兵才平定。天災加兵災,甘陝之地的人民實在是活不下去了,先後有十多萬流民進入四川謀生,其中有李姓五兄弟。這五個人分別是老大李輔,老二李特,老三李庠,老四李流,老五李驤。其中李特、李庠、李流三個人最有雄心抱負,也最有才能。李特這個人特別值得一書。當年他隨流民從劍閣入蜀之時,見山川險要,不由嘆息:「當年劉禪有如此險關雄隘,竟然要輕易投降,真是個庸才啊?」周圍人聽了都覺得可笑,你一個乞丐流民還談什麼古人,還嘆什麼庸才?真是不可理喻。於是李特的這句話在當時被當做一個笑話廣為流傳。

不過益州刺史趙廞聽到了這個笑話卻認真起來。趙廞是一個很有野心的人,他見晉朝宗室打來打去沒個完,根本顧不上管理國家,更不要談統馭四方,膺服眾將了。自己既然手握軍政大權,又有天險關隘可做屏障,何不據蜀稱王?所以李特的這句話正說到了他的心坎上。再派人仔細一查李特的家底,好傢夥!李特的爺爺是三國時的至將軍李武,父親是曹操手下大將軍東羌獵將李慕,原來此人出身將門,並非等閑之輩啊!

於是趙廞把李特五個兄弟全部召到幕下為將,並開倉放糧,賑濟災民,甚至還造房收容流民,以收買人心。趙廞的野心早被成都內史耿滕看在眼裡,便密報朝廷稱這些流民和四川本地人不同,都是不安分的人,他們來到四川,成為四川的不安定因素,將來很可能會有齊萬年一樣的起義。這個地方一亂,朝廷就很不好控制了,不如早點把他們趕回原籍。

這時正是趙王司馬倫當政時期,他覺得耿滕說得很有道理。於是命耿滕為益州刺史,成為四川的一把手;改命趙廞為大長秋,回京都述職。大長秋就是皇后宮中的一個高級官吏,一個沒權沒勢的官位。司馬倫擔心趙廞丟官後抗命不回,又命西夷校尉陳總領數萬兵馬駐到成都。

趙廞聽到這個任命如當頭挨了一悶棍,自己不但巴蜀王的美夢沒實現,甚至要去洛陽和一群宦官太監打一輩子交道(皇后身邊除了大長秋全是太監)。趙廞決定,不是魚死,就是網破,既然事已至此,不如反他娘的!

趙廞先派人在流民中散布小道消息,說朝廷任命耿滕為益州刺史之後,就要把所有的流民都趕回老家。流民們聽了果然很擔心,開始準備反抗。又派李特在十餘萬流民中進行聯絡,以聚攏人心。然後寫下一封言辭懇切的信件,派人送到耿滕那裡,表示請他入城交接。

耿滕聽說趙廞恭恭敬敬派人來接,便欲動身前去。他手下的功曹(人事局局長)陳恂道:「你把趙廞趕下台,他要是不恨你,母雞都會打鳴。現在他來接你,一定不是好事。朝廷不是派了幾萬兵馬來此地么?您不如等兵馬來了再入城交接不遲。」

耿滕正在得意之時,哪裡聽得進去:「我是中央政府任命的領導,趙廞敢抗旨嗎?」二話不說,當即入城。耿滕剛一入城,就被前來迎接的李特一刀砍於馬下。耿滕臨死連益州刺史的大印都沒有見著。

這時西夷校尉陳總已經領兵來到江陽,聽說趙廞把耿滕殺了。陳總並不怎樣驚訝,而是說了一句很經典的話:「耿滕害趙廞丟官,趙廞殺耿滕並不奇怪,沒什麼大不了的,繼續向前走吧。」

陳總手下也有明白人,他們勸陳總說:「耿滕再怎麼說也是朝廷命官,封疆大吏。趙廞既然敢殺耿滕,就是和朝廷撕破臉了,您要小心。」

陳總呵呵一笑:「我和趙廞是老關係了,沒什麼仇恨,諒他沒這麼大的膽子敢造反。不過是和耿滕的私人恩怨罷了。」

手下有明白人很難得,但領導能聽進去更難得。耿滕聽不進去,死掉了;這位陳總也同樣聽不進去,結果當然也是一樣,又死掉了。陳總大搖大擺地向成都方向沒走兩日,便中了李家兄弟的埋伏,陳總被活捉,押入成都。所謂的老關係趙廞見了他只說了一句話:「殺了祭旗!」

陳總就這樣糊裡糊塗地送了命。

趙廞靠著李家兄弟得了巴蜀之地,自稱大都督、大將軍、益州牧,建國號為太平,將所有官吏全部重新任命,遂成為割據一方的諸侯。這時候司馬倫正忙著逼晉惠帝退位,竟無暇西顧。趙廞見朝廷不派兵來討,更是得意,便打算仔細經營巴蜀,將來好稱王稱帝。李氏五兄弟在流民中很有威信,又佔據了許多重要職位,手握重兵,趙廞怕他們將來與自己爭權,決定先將李氏兄弟除掉。

他先找了個借口把老三李庠及其兒子殺掉,正要向李特下手,李特早帶了七千兵馬直逼成都。

趙廞派兵三萬在綿竹與李特決戰,一戰便敗,殘兵逃回成都。李特帶兵直逼到城下,這時李流也帶兵趕來。趙廞沒想到自己敗得這麼慘,知道大勢已去,遂攜帶金子細軟,乘舟而逃,後被部下所殺。

李特進入成都之後,一方面整備兵馬,一方面遣使到洛陽,說自己殺了叛臣趙廞,並願擁司馬倫為帝,請司馬倫派地方官來蜀治理。司馬倫聽了大喜,便以羅尚為平西將軍、益州刺史,以辛冉為廣漢太守,徐儉為蜀郡太守,率兵入蜀。又令所有流民各回原籍。

上一次趙廞造反就是因為遣流民回老家鬧的,這回司馬倫記吃不記打,仍然施行這一政策,這就為巴蜀之亂又埋下了隱患。

羅尚與辛冉、徐儉三個人率兵入蜀,強遷流民出川。流民哪裡肯依,有軟弱的先行上路,有強橫的駐地不行,有聰明的行賄求寬限,加上李特等人還收容各地被趕出來的流民,讓他們安家。結果一連幾個月過去,這些流民回籍的並不多。羅尚派兵催責,打罵關押,什麼辦法都用上了,就是不管用。日子一拖再拖,移民工程一直完成不了,羅尚與辛冉、徐儉很受朝廷責備,眼看要丟官罷職,於是決定軍事鎮壓。

羅尚調兵遣將,命廣漢都尉曾元、牙門張顯、劉並及督護田佐,率步騎三萬,去偷襲李特的流民大營。哪知道李特早有防備,留了座空營讓他們偷襲,然後來個反包圍,把三萬人殺得大敗。除了劉並帶千餘兵馬逃走之外,其他三將全部被殺,三萬士兵大部分被俘。

李特遂自命鎮北大將軍,建立了政府,然後揮師先取廣漢,趕跑了辛冉,再殺向成都。但成都城池堅固,而李特的部隊是臨時拉起來的,缺乏先進的攻城設施。李特連攻幾日,見難以攻下成都,便一方面派兵圍城,一方面分兵去取德陽和梓潼。

德陽太守張征打仗比較在行,先是固城不出,後見李特軍隊有些懈怠,人卸甲馬卸鞍,安然休息,防備不周,便親自帶精騎突出,竟將李特殺得大敗。關鍵時刻李特的二兒子李盪正好剛攻下梓潼帶兵前來增援,見張征正在追殺李特,便立刻帶兵從張征的背後殺入,反將張征殺敗。張征戰死,李特遂取德陽。

到這個時候,整個巴蜀之地只有成都未取了。成都歷史上分為東、西兩個城,東邊大點的叫太城,西邊小點的叫少城。李特攻了很久,也只攻下少城,太城仍堅守難下。這時戰場上原本對李特的有利形勢發生了逆轉。

李特的這支軍隊是流民臨時起義,沒有軍糧儲備,時間長了吃飯便成了問題。李特派人向當地居民派征糧草,由於下去征糧的人對老百姓的思想工作沒有做好,征糧作風粗暴,結果造成了蜀民和流民之間的矛盾;另一方面,這時長沙王司馬乂執掌了朝政,國家已經取得了暫時安定,可以騰出手來處理西南事務了。司馬乂派荊州刺史宗岱率水軍三萬,又派孫阜領三萬陸軍,一齊增援成都。

李特為了避免兩線作戰,決定一鼓作氣拿下成都。這時李流看到蜀民和流民之間的危機,遂勸李特先把蜀民和軍隊中的蜀兵安頓好再攻城。李特認為以前打仗一直沒出過事,這根本不是什麼問題,所以未加考慮。但此一時,彼一時,當初李特所向披靡,遇神殺神,遇鬼殺鬼,誰敢不從?現在久攻成都不下,而後方又有重兵壓境,這時就必須有一支真正的堅決支持自己的軍隊,而一支人心不齊的軍隊則是很危險的。

事實證明李流的擔心是很有道理的,成都一戰,在羅尚的策反下,李特軍隊中的蜀兵嘩變,李特大敗,在亂軍中被殺。老大李輔帶兵墊後,也死於亂軍之中。老四李流收拾殘兵退守綿竹,分兵兩營。一營為自己和五弟領軍,另一營由李特的大兒子李雄和二兒子李盪領軍。

羅尚大獲全勝,乘勝追擊,但追到綿竹時反被李軍打敗,只好退守成都。李軍中李盪則在綿陽之役中陣亡,同時德陽等地也相繼失守被孫阜所佔。總的看來,李軍大勢以去,一個小勝仗根本不能挽回敗局。李流覺得前途無望,便打算投降,但李特的兒子李雄不同意,二人爭執不下。李流乾脆以主帥身份強行簽署投降令,並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