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直指人性幽暗深處的一抹微光

——松本清張的《影之車》

雷路許

《影之車》是松本清張於昭和三十六年(西元一九六一年),在《婦人公論》雜誌上面連載的七篇連作小說。

延續之前大受好評的《黑色畫集》(新雨出版),松本清張再次嘗試使用短篇連作的方式,來詮釋同樣的一個主題。一般來說,所謂的「連作」,在各短篇之間,應該會有某種程度的關連——譬如說共通的人物、地點,或是案件之間的相互連結等等,不過松本清張的連作並非如此。在《黑色畫集》與《影之車》當中,貫串各作的並非是具體的人物,而是更加細微而難以察覺的東西——也就是清張最擅長描寫的,在人性深處當中隱匿著的黑暗。

一般的論點常將清張歸類為「社會派」作家,然而,清張在作品中所關注的層面並不止於當代社會,包括古代史、近代史、考古學等,他都有廣泛的涉獵。那麼,有沒有什麼東西,能夠被稱為是貫串所有清張作品的主軸呢?在我看來,這個主軸一言以蔽之,就是「人」。出身寒微家庭,自學成材的清張,一直到四十歲才開始踏入文壇;前半生的流離經歷,使得他對人性的各個層面都有深刻的理解。也因此,清張在寫「人」的時候,他用的是一種極其寫實的筆調,讓讀者彷彿如歷其境般,能夠深刻感受到當事人的心境。也因此,不管是寫少年的思慕心情(《天城山奇案》,收錄於《黑色畫集2》中)、夫妻情人間的愛恨糾葛(《波之塔》,新雨出版),或者是無法掙脫的黑暗宿命(《砂之器》),他都能夠寫得絲絲入扣,讓人忍不住再三閱讀,這本《影之車》自然也不例外。

所謂的「影之車」並不是其中一篇小說的名字,而是做為這整部連作的主題而存在著;按照評論家三好行雄先生的解說中的說明:「潛伏在無形的暗影之中,由殺意與宿命的紅線所牽引的因果之車——這就是『影之車』的含意。」在這七篇小說中,清張所要極力營造的,是一種在我們所認知的「正常」與「非正常」之間,巨大的反差與矛盾。在世人眼中看似「正常」的事物,實際上卻隱藏著尖銳的對立;夫妻、母子、同僚、戀人……表面上最平凡無奇的「關係」,卻是最脆弱,也最危險的存在。嫉妒、貪婪、仇視、扭曲……殺意無形無影,也無所不在;「犯罪者」並不一定是我們以為的兇惡模樣,每天早上點頭打招呼的好好先生,搞不好在家裡就藏了一具屍體。像這樣的事情,其實只要一打開報紙就能看得見,但是清張就是有辦法用他細膩的筆調,讓讀者產生一種如入其境,不寒而慄的感覺。人性的善與惡,其實只在一瞬間;透過《影之車》的七篇故事,清張以一種透澈而超然的態度,宛若黑暗中的一道微光般,清晰地揭開了人性當中最曖昧難辨的陰暗一面。

在這七篇故事當中,我個人最喜歡的是第三篇《萬葉翡翠》。如前所述,清張不只對社會和推理感興趣,對於考古和歷史也多所涉獵;一九六八年之後,他甚至還出版了多本有關古代史的論述,針對日本歷史的起源提出了自己的假說。這篇《萬葉翡翠》,正是清張將古代史研究與推理巧妙結合之下所產生的一篇作品。和其他六篇那種偏重近代的風格不同,在這篇文章的開場,清張就使用了《萬葉集》、《古事記》來進行推理,使得整部作品呈現出一種古樸而雅緻的氛圍;在作品的後半,舞台一轉而踏入現代,但在主軸上卻仍然緊扣著《萬葉集》當中的細膩情懷,環環相扣,不只在故事發展上毫無冷場,在轉折上也相當漂亮,最後的收尾更是有一種餘韻,可以說是一篇相當優秀的作品。至於其他六篇作品,當然也各有其可看之處:《潛在光景》以第一人稱筆法,透過童年意識和現代場景的來回交織,一步步逼近事實的真相;《優雅的姊弟》以一個三人共處的家庭為中心,娓娓描述出在看似風光明媚的高級住宅區里,一段陰沉而詭譎的故事;《買盆栽的女人》用平淡無奇的語調,描寫一名毫不起眼的平凡女人生命中的一段經歷,在看似平靜的筆觸下,卻處處隱藏著讓人悚然心驚的黑暗感;《鄉野醫生》描寫的是身分地位的差異所造成的自卑與怨恨,《化淡妝的男人》、《證據》則是描寫夫婦之間相互算計,乃至彼此仇視所引發的殺意。這七篇文章,不論是在整體架構、詭計布局,乃至於情節的轉折上,都是相當值得一看的作品,三好先生稱之為「第一流的推理小說」,實非謬讚。

最近我在看某推理漫畫的時候,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譏評:「汪洋般的恨意,鼻屎大的殺機」;對於那本已經走入窮途末路的漫畫,用什麼樣的方式評論其實都不過分,不過,所謂「鼻屎大的殺機」,確實是可能存在的。人的心智並非純白無瑕,也因此,當情緒超越了理性的制約,便有可能浮現出殺意;看似微不足道的事情,也有可能成為引爆的導火線。然而,即使是微不足道的殺意,在其背後,也一定存在著某種「理由」,因此,重點並不在於殺意的大小,而在於要如何將這樣的殺意,轉化成推理作品的血肉。在這本《影之車》中,清張透過成功的描寫,讓所謂「微不足道的殺意」成為令讀者信服,且眼睛足以為之一亮的表現,日本推理界的王者,豈是浪得虛名哉!

(本文作者為推理評論家)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