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Z

解釋 本作「再接再礪」。接:交戰。礪:磨礪。公雞相鬥,每次都要先把嘴磨利。比喻繼續努力,堅持不懈。今寫作「再接再厲」。

出處 唐·韓愈、孟郊《鬥雞聯句》:「一噴一醒然,再接再礪乃。」

孟郊和韓愈都是唐代的著名詩人,孟郊比韓愈年長18歲。韓愈剛剛步入詩壇時,孟郊已基本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詩風,韓愈曾受到過他的影響;後來,當韓愈的詩風完全成熟後,他獨創的體式和達到的成就得到了大家的公認,孟郊又轉而受到韓愈的影響。韓愈、孟郊以及與他們詩風相近的詩人們酬唱切磋,相互獎掖,在審美意識上形成了共同的趨向,在藝術上形成了共同的追求,後世把他們稱為「韓孟詩派」。

韓愈性格木訥剛直,是非觀念極強。一方面使他在一次次的政治旋渦中屢受打擊,另一方面也導致其審美情趣呈現出怨憤郁躁、情激調變的怪奇特徵。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韓愈上疏勸諫惹怒皇帝,被貶為陽山縣令。陽山之貶這一巨大的政治壓力極大地加劇了韓愈的心理衝突,另一方面也讓他領略到了南方荒僻險怪的景觀。二者交相作用,造成了韓愈詩風的大變。元和元年(公元806年)之後,已經離開貶所回到京城的韓愈更傾心於營造怪奇的詩境,他與孟郊等人一起創作了不少聯句詩,這些詩作以競賽為主要目的,各自逞奇炫怪,誇示才學,其中有一首《鬥雞聯句》描寫了鬥雞的情景。在這首詩中,韓愈寫觀看鬥雞的人:「大家爭相觀看,就像烏雲填滿道路;大家吶喊助陣,就像大海掀起狂濤(爭觀雲填道,助叫波翻海)。」孟郊接著寫兩雞相鬥的情景:「斗得頭暈眼花,一口涼水噴醒,再磨鋼牙鐵嘴,重新披掛上陣(一噴一醒然,再接再礪乃)。」

解釋 冠:帽子。把姓張之人的帽子戴到姓李之人的頭上。比喻認錯了對象或弄錯了事實。

出處 明·錢希言《戲瑕》卷三:「張公帽兒李公戴。」

明代文人錢希言在其著述《戲瑕》卷三「張公吃酒李公醉」條下記載了這條成語的來源和演變。唐代武則天時,民間有「張公吃酒李公醉」的歌謠。張公即張易之、張昌宗兄弟,他們是武則天的寵臣,專權跋扈,朝廷百官無不害怕,甚至武則天的侄子也都爭相巴結他們。武則天晚年,朝政也多由他們兄弟專擅。李公即後來的唐中宗李顯。張氏兄弟深得恩寵,花天酒地,李顯當時作為太子只能裝糊塗,才能保全自己的地位。所以老百姓就用此歌謠諷刺張氏兄弟受寵而李顯裝糊塗的荒唐現實。到宋代由此又演變出了「張公帽兒李公戴」以及「張三有錢不會使,李四會使卻無錢」等諺語,表示弄錯了對象或事實。

例句

他把李白的《將進酒》說成是蘇軾寫的,真是張冠李戴。

解釋 本指只變名目,不變實質來欺騙人。現多用以比喻變化多端或反覆無常。

出處 《莊子·齊物論》:「狙(jū,獼猴)公賦(xù,橡實),曰:『朝三而暮四。』眾狙皆怒。曰:『然則朝四而暮三。』眾狙皆悅。」

莊子認為世界萬物包括人的品性和感情,看起來千差萬別,歸根結底卻又是齊一的,這就是「齊物」,並舉了「朝三暮四」的例子來說明。這個例子說,養猴人給猴子分配橡果,說:「每位早上三顆晚上四顆。」所有的猴子都很氣憤。養猴人又說:「既然這樣,那麼就早上四顆晚上三顆。」於是所有的猴子都非常高興。這個例子中,名義和實際都沒有變化,但猴子的喜怒卻不同,這就是所謂的看似不同,實際齊一的「道」。

近義 朝秦暮楚反覆無常

反義 墨守成規一成不變

例句

她這人總是朝三暮四,沒有人喜歡她。

解釋 兵:兵法、兵事。本指戰國時趙括只知道空談兵法,不知實際運用。後用來比喻空談理論、不切實際,不能解決實際問題。

出處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趙王因以括為將,代廉頗。藺相如曰:『王以名使括,若膠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讀其父書傳,不知合變也。』……趙括自少時學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當。嘗與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難,然不謂善。」

趙括是戰國時趙國名將趙奢的兒子,從小就學習兵法,談起用兵打仗的事,認為天下沒有人能及得上自己。趙括曾經和他父親趙奢談論用兵,趙奢都說不過他,但是趙奢並不認為他真的能行。趙括的母親問其緣故,趙奢回答說:「戰爭是生死存亡的大事,但趙括說得太輕鬆容易了。假如讓他當將領,趙國一定大敗。」

趙惠文王去世後,他的兒子孝成王繼位。孝成王七年,秦軍和趙軍在長平對峙,展開了關係兩國命運的決戰。趙軍數次戰敗後,老將廉頗採取堅守不戰的策略,秦軍無計可施,於是派人去趙國散布謠言,說秦國只怕趙括擔任將軍。趙孝成王信以為真,讓趙括代替廉頗為將。藺相如說:「大王憑藉名聲使用趙括,就像用膠粘住瑟上的弦柱再來彈奏瑟一樣,固執拘泥,不知變通。趙括只會讀他父親留下來的兵書,不懂得隨機應變。」趙王不聽,仍然任命趙括為將。

趙括代替廉頗後,撤換軍官,改變原來的號令紀律和對策。秦將白起佯裝敗退,出奇制勝地截斷趙軍的糧道,把趙軍分割為兩部分。趙括親自帶領精銳部隊和秦軍交戰,被秦軍射死,趙軍大敗。剩下的幾十萬趙軍投降後被秦軍全部活埋。此後幾年之內趙國都處於亡國的危險邊緣。

例句

即使確定了一項出色的任務內容,如果未能執行的話,也只是紙上談兵。

解釋 指著鹿說它是馬。比喻有意顛倒黑白,混淆是非。

出處 《史記·秦始皇本紀》:「趙高欲為亂,恐群臣不聽,乃先設驗,持鹿獻於二世,曰:『馬也。』二世笑曰:『丞相誤耶?謂鹿為馬。』問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馬以阿順趙高。或言鹿,高因陰中諸言鹿者以法。後群臣皆畏高。」

秦始皇在巡遊途中病死後,隨行的趙高用計害死了秦始皇的長子扶蘇,擁立秦始皇的次子胡亥繼位,即為秦二世。秦二世受趙高蒙蔽,更加荒淫暴虐,同時也漸漸被趙高架空。後來,趙高又害死李斯,自己當上了丞相,事無大小,都完全由他決斷,漸漸也不把皇帝秦二世放在眼中了。為了試探自己的權威,趙高先進行了試驗。他獻給秦二世一頭鹿,說:「這是一匹馬。」秦二世笑著說:「丞相恐怕弄錯了吧?把鹿說成馬。」秦二世和趙高當即又問左右大臣,大臣們有的默不作聲,有的說是馬,以阿諛奉承趙高。也有的人實事求是地說它就是鹿,趙高就暗地裡將說鹿的人治罪。從此以後大臣們都非常害怕趙高,朝中上下莫不噤聲,都看趙高的眼色行事,最終加速了秦王朝的覆滅。

近義 顛倒黑白

例句

在法庭上,當證人提供假證詞時,被告憤怒地說:「這是顛倒黑白,指鹿為馬!」

解釋 指著桑樹罵槐樹,比喻明指此而暗罵彼。

出處 《紅樓夢》第五十九回:「那是我們編的,你老別指桑罵槐。」《三十六計·並戰計》第二十六計:「指桑罵槐:大凌小者,警以誘之。剛中而應,行險而順。」

《紅樓夢》第五十九回里寫道:春燕的母親和姨媽管理大觀園裡的柳堤。鶯兒、蕊官、藕官正在柳堤上編柳條,春燕路過這裡,和她們聊起天來。春燕的姨媽和母親見到大家摘花折柳,非常生氣,但又不敢得罪各位姑娘,於是打罵春燕。鶯兒於是急忙說:「那些東西是我們編的,你老別指桑罵槐。」

「三十六計」是我國古代三十六種優秀的兵法策略,它的思想雛形可追溯到南北朝時期。比如《南齊書·王敬則傳》說:「檀公三十六策,走為上計,汝父子唯應走耳。」由這句話後來演變出了「三十六計,走為上計」。明末清初時有人(已不可考)在此基礎上撰成了《三十六計》一書,成為廣泛流傳的優秀文化遺產。三十六計共分六套,即勝戰計、敵戰計、攻戰計、混戰計、並戰計、敗戰計;前三套是處於優勢時所用之計;後三套是處於劣勢時所用之計;每套中又各包含六個小計,總共三十六計。「指桑罵槐」作為並戰計之二,其要訣在於:「強大者控制弱小者,要用警示誘導的辦法。剛健的居中者若能得到在下者的呼應,即使履行危險的事情也能夠一帆風順。」

例句

他老在小區內指桑罵槐,尋釁鬧事,已經引起人們的反感。

解釋 砥柱:山名,在河南三門峽東,屹立在黃河激流中。比喻堅強而能起支柱作用的人或集體。

出處 《晏子春秋·諫下二四》:「吾嘗從君濟於河,黿銜左驂,以入砥柱之中流。」

公孫接、田開疆、古冶子是春秋時齊國的三位勇士,力大無比、武藝高強,他們同時為齊景公做事。齊國的國相晏嬰欲圖謀除掉他們,又畏懼他們的勇力,就讓景公賞賜給他們三人兩個桃子,讓他們三人各自敘述自己的功勞,功勞大的才可以吃。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