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X

解釋 先下手取得主動權,以制服對手。

出處 《漢書·項籍傳》:「方今江西皆反秦,此亦天亡秦時也。先發制人,後發制於人。」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等人在大澤鄉起義。這年九月,會稽郡守殷通召喚項梁來商議大事,因為他一向認為項梁非常賢能。項梁說:「現在大江以西的地方都已經起來反秦,這是上天要滅亡秦朝的時候啊。如果先下手,就能取得主動權,從而制服對手,如果後下手就會被別人所制約。」殷通嘆息著說:「聽說先生祖上是楚國世家,大將之後,我們發動反秦大事就靠您了。」項梁說:「吳地有個奇人桓楚,逃亡在大澤之中,人們不知道他的住處,只有項羽知道。」隨後項梁出去,吩咐項羽拿著劍在外面等候。安排好後,項梁進來,對殷通說:「希望您召見項羽,讓他接受使命去召喚桓楚。」殷通同意後,項羽走了進來,項梁向他使了個眼色,說:「行動!」於是項羽拔劍砍下了殷通的頭。殷通左右的隨從非常驚慌,發生騷亂。項羽又一口氣殺了百十個人,把滿衙門的人都嚇得趴在地上不敢站起來。控制住局勢後,項梁就召集自己熟悉的官吏,調集兵員,任命大將,展開了反秦的鬥爭。

例句

比賽一開始,我們就先發制人,奪得了主動權。

解釋 預先洞察事物的眼力。

出處 《後漢書·楊彪傳》:「後子修為曹操所殺,操見彪問曰:『公何瘦之甚?』對曰:『愧無日先見之明,猶懷老牛舐犢之愛。』」

金日(mìdī)是西漢武帝時的名臣。他本是匈奴後裔,後來歸降漢朝,所以做事兢兢業業、小心謹慎,深受武帝信任。金日原有兩個兒子,很招人喜愛,漢武帝也非常喜歡,拿他們當成了自己的開心果。這兩個孩子長大後,仍然經常出入皇宮,和武帝嬉戲娛樂。後來,其中的大兒子和宮女在宮殿里有不檢點的行為,正好被金日撞見了,金日非常痛恨,就把他殺掉了。

楊修是東漢末期人,非常好學,富有才能,擔任丞相曹操的主簿。曹操打下漢中後,既想進軍巴蜀,征討劉備,又想守住漢中,撤回大軍,但是進討一時不能成功,撤軍後漢中也難守住。正好軍士來問晚上軍隊的口令,曹操於是說:「就是『雞肋』。」其他人都搞不明白,為什麼會用這個口令。只有楊修說:「雞肋者,食之無肉,棄之可惜。看來曹公已經下了撤軍的決心了。」楊修才能出眾,又常常能滲透曹操的心思,所以曹操對他非常擔心。同時,因為楊修又是仇敵袁術的外甥,曹操擔心以後成為禍患,於是後來找機會把他殺掉了。

楊修的父親楊彪也是漢末名人,曾任要職。後來楊彪見漢朝氣數已盡,就假稱自己得了腳病,捲曲不能伸展,從而辭官回家。楊修被曹操殺害後。曹操有一次見到楊彪,問他:「您怎麼變得這麼瘦?」楊彪說:「我自愧沒有金日那樣的先見之明,我想念兒子,還懷有老牛舐犢一樣的深情。」曹操聽了這話,不由得改變了自己的面色。

例句

這事竟在他意料之中,他真有先見之明。

解釋 表示進行交涉時,先採用禮貌的方式,如果行不通就使用武力等強硬手段。

出處 《三國演義》第十一回:「劉備遠來救援,先禮後兵,主公當用好言答之,以慢備心。」

小說《三國演義》講到,為報殺父之仇,曹操南征徐州牧陶謙。曹操兵多將廣,善於計謀,陶謙趕緊派人向劉備、孔融等求救。

劉備帶軍趕到後,在徐州城下先和曹操大將于禁大戰一場,殺退了于禁。陶謙在城上看見,趕快下令打開城門,迎接劉備入城。隨後,陶謙見劉備儀錶不凡,言語豁達,心裡非常敬佩,命令手下取來徐州城的印信,要把自己的徐州牧位置讓給劉備。劉備再三推讓,不肯接受。陶謙的手下糜竺於是說:「現在大兵壓境,不如咱們先商量退敵之策。等到打退曹軍,再說讓賢之事。」劉備說:「我已經給曹操寫了一封信,勸你們兩家和解。曹操如果不接受我的建議,再和他廝殺。」

曹操接到劉備的信,見上面寫道:「現在天下擾攘不安,請您先以國家為重,而後再報私仇。希望你現在撤退圍困徐州的兵馬,去解救國家的危難。」曹操看完大怒,說:「劉備是什麼人,竟敢寫這樣的信來勸我。」準備斬掉信使,全力攻城。這時,曹操手下的謀士郭嘉勸說:「劉備從遠處來救援陶謙,他對我們採取以禮貌為先的方式,如果禮貌不起作用,再使用武力。我認為您現在應該先用動聽的言辭回信,放鬆他的警惕,然後進兵攻城,拿下徐州。」曹操聽從了郭嘉的建議。正在這時,曹操接到消息,說呂布已經攻破了曹操的後方兗州。曹操無奈,只得放棄徐州,撤軍回去救援兗州。

近義 先文後武

例句

你還別美,我看她對你也是先禮後兵,到時候可別怨我不救你。

解釋 先接受的一種說法或印象就以為是正確的,有了成見,後來就不易再接受其他意見。

出處 《漢書·息夫躬傳》:「唯陛下觀覽古戒,反覆參考,無以先入之語為主。」

息夫躬是西漢哀帝時人,以檢舉揭發東平王謀反起家,擔任光祿大夫。息夫躬接近了皇帝之後,對朝廷官員大加貶議。當時的丞相王嘉懷疑東平王的案子不實,反對對息夫躬等人的任用,不料反倒得罪了皇帝。從此,朝廷上下都非常害怕息夫躬,擔心他說自己的壞話,路上遇見他都不敢正眼相看。

這一年,匈奴王單于因病沒來朝拜漢哀帝。息夫躬認為這是匈奴的託詞,他們一定另有陰謀,於是向皇帝上書,建議無中生有地捏造事件,來挑撥匈奴和其他少數民族的關係。漢哀帝於是徵求大臣們的意見,左將軍公孫祿認為:「漢朝一向以恩威和信義使少數民族歸順。息夫躬卻企圖利用不講信義的欺詐手段,他的建議不應當被批准。」哀帝在聽了息夫躬和公孫祿的辯論之後,不再向群臣徵求意見,只單獨和息夫躬商量。息夫躬又趁機用天象勸說哀帝,說:「最近這些異常的天象,是要發生兵禍的徵兆。希望派人加強巡視,殺死一個郡太守來樹立威望,震驚周邊各族,以此來抑制異常事件的發生。」皇帝認為他說的有道理,就去詢問丞相王嘉。王嘉說:「感動百姓要靠實際行動而非空談,要順應天意也得實實在在而非華而不實。對地位卑賤的百姓,尚且不能欺詐,更何況對聖明的上天呢?那些阿諛狡詐之人,往往附會天文曆象,胡亂猜測,編造謊言,企圖在國家大動干戈時謀取自己的好處,他們的話實際不可聽信。阿諛奉承會有損君王的品德,陰險狡詐則百姓怨恨,善辯狡猾會破壞正道,嚴峻刻薄會傷害君王的恩威。從前秦穆公不聽蹇叔的勸說,以至於慘敗,於是悔過自責,思念老人的忠告,最終名垂後世。但願陛下您借鑒古人的得失,反覆斟酌、三思後行,不要只聽信先提供給您的意見,而聽不進別人的意見。」

漢哀帝沒有接受王嘉的建議,仍按照息夫躬的意見下發了詔書。後來國家發生變故,息夫躬等人被罷官免職,遣送回家。

解釋 本指執法官吏先處決罪犯,然後向上奏聞。現多用來比喻先採取行動,然後再上報。

出處 《漢書·申屠嘉傳》:「嘉謂長史曰:『吾悔不先斬錯乃請之,為錯所賣。』」

申屠嘉是西漢初年的人,最早以弓弩手的身份跟隨劉邦攻打項羽,後來因為軍功屢次升遷,到漢文帝時擔任了丞相。

申屠嘉擔任丞相五年後,漢文帝駕崩,漢景帝即位。第二年晁錯擔任內史(官名,主要職責是治理京師),得到皇帝的賞識而大受重用。在晁錯的提議下,皇帝改變了許多項法令,同時晁錯還建議削弱諸侯的勢力。這時,申屠嘉講的話得不到採納,十分痛恨晁錯。

晁錯擔任內史治理京城,經常出入東門,不大方便,就另外開了一扇門,從南面出入。但是,從南面出入,正好要經過「太上皇廟」內牆之外、外牆之內的空地。申屠嘉知道這件事後,準備奏請殺掉晁錯。有人告訴了晁錯,晁錯非常害怕,就在深夜入宮進見皇帝,主動向皇帝承認了錯誤。第二天上朝,申屠嘉按計畫奏請殺掉晁錯。皇上說:「晁錯鑿穿的不是真正的廟牆,而是內牆之外的外牆。過去散官們都可以住在這個地方,何況又是我讓他這樣做的,所以晁錯沒有罪過。」退朝後,申屠嘉對丞相府的長史(官名)說:「我後悔自己沒有先殺掉晁錯然後再上奏,現在自己反倒被晁錯算計。」申屠嘉氣憤不已,回到家後便吐血死了。

近義 先行後聞

例句

在工作中遇到重大問題時,一定要及時上報,千萬不能先斬後奏。

解釋 比喻表面和善而內心陰險狠毒。

出處 《舊唐書·李義府傳》:「義府貌狀溫恭,與人語必嬉怡微笑,而褊忌陰賊。既處權要,欲人附己,微忤意者,輒加傾陷。故時人言義府笑中有刀,又以其柔而害物,亦謂之『李貓』。」

李義府是瀛州饒陽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