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J

解釋 本指學雄雞啼鳴,裝狗進行偷竊。現多用來形容行為低下卑劣。

出處 《史記·孟嘗君列傳》:「最下坐有能為狗盜者,曰:『臣能得狐白裘。』乃夜為狗,以入秦宮藏中,取所獻狐白裘至,以獻秦王幸姬……客之居下坐者有能為雞鳴,而雞齊鳴,遂發傳出。」

孟嘗君田文是齊國宗親大臣,戰國四公子之一。齊王二十五年(公元前299年),齊王派孟嘗君出使秦國。秦昭王聽從大臣的建議,將孟嘗君囚禁起來,打算殺掉他。孟嘗君設法派人求見秦昭王的寵妃,請她幫忙。這個寵妃說:「我想得到孟嘗君的白裘皮袍子。」不巧孟嘗君這件天下無雙的袍子已經在剛到秦國時獻給了秦昭王。孟嘗君為此非常憂慮,問遍了門客,也沒有人能提出對策。這時,坐在最後面的一個門客,這人平常善於裝成狗去偷竊,說:「我有辦法弄到這件袍子。」然後在夜裡裝成狗,溜進秦宮倉庫,偷出了那件白裘袍,獻給了秦王的寵妃。寵妃替孟嘗君說情,秦昭王釋放了孟嘗君。

孟嘗君獲得自由後馬上驅車離開秦國。不一會兒,秦昭王后悔放掉了孟嘗君,馬上派人去追。孟嘗君星夜兼程,半夜走到了函谷關。當時關防法令規定,雞鳴後才可以放來往客人出關。孟嘗君害怕追兵趕來,這時門客中有個地位低下的人能夠模仿雞叫,他一叫,許多雞一起叫了起來,於是孟嘗君交驗出關憑證,才出了關。他們出關剛剛一頓飯工夫,追兵就趕到了。孟嘗君靠著雞鳴狗盜之士逃回了齊國。

例句

這個傢伙不學無術,結交的朋友也都是些雞鳴狗盜之徒。

解釋 堅壁:加固防禦工事。清野:清除野外的各種設施。指防禦作戰時的一種策略,常通過轉移或隱藏人口和物資,清除野外可資敵的各種設施,而使敵人毫無所得。

出處 《後漢書·荀彧傳》:「堅壁清野,以待將軍,將軍攻之不拔,掠之無獲,不出一旬,則十萬之眾未戰而自困矣。」

東漢末年,各路勢力相互攻伐,天下大亂。徐州牧陶謙死後,曹操想馬上攻取徐州,然後回兵平定呂布。曹操的謀士荀彧勸阻道:「以前漢高祖劉邦、光武帝劉秀都是先鞏固根本,再控制天下。現在將軍您應該以兗州為根本,如果丟下這裡而向東征伐,不見得有什麼好處。如果後方多留兵力,則前方力量太少,不足以戰勝敵人;如果少留兵力,後方又不能鞏固,假使呂布乘虛入侵,那您將失去立足之地。況且以前您攻打過徐州,曾在那裡逞威施罰,那裡的人還記得父兄被殺的恥辱,必定人人堅守,所以您即使攻下來,也難以守住。他們如果因為恐懼而聯合起來,相互支持,加固壁壘,清除郊野的各種設施,而後等待您。您進攻的話打不下來,搶掠的話又沒有收穫,不出十天,十萬大軍還未交戰就會陷入被動。希望您多加考慮。」

曹操聽從了荀彧的建議,大力搶收剛剛成熟的麥子,然後先和呂布交戰。等呂布敗走後,再趁機平定各縣,佔領兗州,為自己創造了一個可靠的根據地。

例句

家裡都堅壁清野了,還有幾畝地,反動派要,就讓他們扛了走吧。

解釋 看到私利,就忘記了道義。

出處 《漢書·酈商傳贊》:「當孝文時,天下以酈寄為賣友。夫賣友者,謂見利而忘義也。」

酈商是漢高祖劉邦平定天下時的勇將。劉邦死後,酈商又繼續服侍漢惠帝和呂太后。呂太后死後,呂氏家族的人準備謀反,大臣們謀劃誅殺呂氏。當時,呂家的重要人物呂祿擔任京城衛戍部隊北軍的首領,駐紮在營中,所以大臣們無法控制北軍。太尉周勃就派人劫持酈商,命令他的兒子酈寄去誘騙呂祿,因為酈寄和呂祿關係非常要好。呂祿聽信了酈寄的話,跟他外出遊玩,周勃才得以進入北軍軍營,進而控制軍隊,誅滅了呂氏。當時天下之人都說酈寄出賣了朋友。

東漢的班固不太同意這種看法,他在為酈商父子寫完傳記後評論說:「在孝文帝時,天下之人都認為是酈寄出賣了朋友。所謂出賣朋友,指的是見利忘義。像酈寄的父親本身是漢家的功臣,同時又被劫持。酈寄的做法,雖然害了呂祿,卻安定了國家,保存了君臣之道和父子之道,這也是無可厚非的。」

近義 利令智昏

反義 見利思義

例句

呂布是三國勇士,但他的同鄉都認為他勇而無謀,見利忘義。

解釋 遷:改變。指看見別的事物,就改變原來的主意。形容意志不堅定,喜愛不專一。

出處 《管子·小匡》:「少而習焉,其心安焉,不見異物而遷焉。」

春秋時期,齊桓公繼位為君後,任命鮑叔為宰相,但是鮑叔認為管仲比自己更合適,就堅決讓位給管仲。於是齊桓公親自到郊外迎接管仲,向他詢問如何治理禮崩樂壞、百廢待興的國家。管仲認為首先應當樹立百姓的楷模,制定合理一貫的稅收,使政民和諧、賞罰嚴明、尊卑有序。桓公又問:「如何成就百姓的事業?」管仲說:「對於士農工商四種百姓,不能讓他們混雜地住在一起。假如混住,他們的語言就混雜了,所從事的職業也就會改變。具體說來,就是把士安頓在清靜的地方,把工安排在靠近官府的地方,把商安排在靠近集市的地方,把農安排在靠近田野的地方。」

管仲認為:「把士集中起來居住在環境清靜的地方,就會做父親的與做父親的在一起談論義,做兒子的與做兒子的在一起談論孝,為君主服務的人在一起談論恭敬之道,年輕的人在一起談論友愛之道。人們年少的時候耳濡目染的是這些,他們的心也就安於這些,不會看到別的行業而改變心思轉行。這樣,父兄們的教育不必急切卻能教好,子弟們的學習不必勞累而能學成,結果士人的兒子總是士人。」對於其他農工商三種人,管仲也都採取集中居住的辦法,讓他們的心安於自己從事的職業,不因看到別的行業而轉行。管仲隨後又制定了國家的各項制度,使齊國走上強國之路,最終成為春秋時期的霸主。

近義 朝三暮四

反義 一心一意

例句

見異思遷、用心不專是從事科研和專業技術工作的大忌。

解釋 江郎:南朝梁代的江淹。本指江淹少有文名,但到了晚年詩文卻無佳句。後來常用以比喻才思枯竭或本領用盡。

出處 南朝梁·鍾嶸《詩品》卷中:「淹探懷中,得五色筆以授之。爾後為詩,不復成語,故世傳『江淹才盡』。」

江淹是南北朝時期南朝人,歷仕南朝宋、齊、梁三代,為官清正,不避權貴,直言敢諫,可算作當時有名的政治家。不過江淹更出名的是他的文學才能。江淹六歲即能作文,是南朝辭賦大家,與鮑照並稱,其《恨賦》《別賦》與鮑照的《蕪城賦》《舞鶴賦》可說是南朝辭賦的代表。江淹又是南朝的駢文大家,是南朝駢文中最有成就的作家之一,與鮑照、劉峻、徐陵齊名。江淹最為知名的駢文當數他在獄中寫給建平王劉景素的《詣建平王書》。這篇文章辭氣激揚,不卑不亢,真情實感流注於字裡行間。建平王劉景素看後深受感動,立即釋放了他。江淹早年仕途不順,坎坷的經歷造就了他的文學成就。中年以後,江淹官運亨通,富貴安逸的環境,卻使他才思減退。到齊武帝永明後期,他就很少再有佳作,所以當時人稱他是「江郎才盡」。

南朝梁代的鍾嶸在《詩品》卷中曾經記載了有關江郎才盡的一個傳說。當初,江淹結束在宣城郡的任職回家時,晚上住在冶亭,夢見一個風流瀟洒的男子,自稱郭璞,對他說:「我有一支筆在你那裡很多年了,現在可以還給我了。」江淹於是把手伸到懷裡,摸出一支五色筆來還給郭璞。從此以後江淹寫詩,再也寫不出好句子。所以世上流傳說「江淹才盡」。

例句

一個勤奮而又虛心好學的作家,是不會江郎才盡的。

解釋 本指被火燒傷得很嚴重。現多用來比喻處境十分狼狽或窘迫。

出處 《漢書·霍光傳》:「今論功而請賓,曲突徙薪亡恩澤,(通『焦』,燒焦)頭爛額為上客耶?」

西漢權臣霍光權勢正盛時,生活非常奢侈。茂陵的徐福認為:「霍氏一定會滅亡。因為一旦驕奢就不會恭順,不恭順就必定會冒犯皇上。冒犯皇上就是大逆不道。地位超過別人的人,一定會受到大家的忌恨。霍氏掌握權柄的日子很久,嫉恨他的人就多了。天下的人都嫉恨他們,他們又倒行逆施,不滅亡還等到什麼時候呢?」於是就給皇帝上書說:「霍氏權勢太盛,陛下即便厚愛他們,也應該時時加以克制,不要讓他們走上毀滅的道路。」上書三次,皇上只回覆說:「知道了。」

後來霍氏被誅殺滅亡,凡是告發過霍氏的人都得到了封賞,徐福卻沒得到。於是有人替他上書說:「臣下我聽說,有一個客人去拜訪主人,看到主人家爐灶的煙囪是筆直的,旁邊還堆放著柴草,客人就建議主人,要他換成彎曲的煙囪,並將柴草搬得遠一點,不然將會有火災。主人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