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H

解釋 邯鄲:戰國時趙國的都城。學步:學習走路。本指到邯鄲學習趙國人走路。後比喻模仿別人不到家,連自己原來熟悉的東西也忘掉了。

出處 《莊子·秋水》:「且子獨不聞夫壽陵餘子之學行於邯鄲與?未得國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歸耳。」

燕國壽陵的一個年輕人聽說趙國人走路的樣子很好看,就遠赴趙國的首都邯鄲去學習走路。結果不但沒有學會趙國人的這一長處,反倒忘記了自己以前是怎樣走路的,最後只好匍匐著爬回燕國。

近義 東施效顰

例句

目前國家在國企中正推行現代企業制度,是很有戰略眼光的,但不少國企理解偏了,結果邯鄲學步,收效甚微。

解釋 比喻暗中誹謗中傷他人。

出處 《搜神記》卷十二:「漢光武中平中,有物處於江水,其名曰『蜮』,一曰『短狐』,能含沙射人。所中者則身體筋急,頭痛,發熱;劇者至死。」

古代傳說,水中有一種叫蜮(yù)的怪物,形狀像鱉,有三隻腳。因為口中生有一條橫肉,形狀像弓弩,所以又叫水弩、射工。它生活在南方地區的水中,聽到有人在岸邊或水上經過,就口含沙粒從距離人兩三步遠的地方射人或射人的影子。人如果被射中就會生瘡,而且十之六七都會死掉;如果被射中影子,也會生場大病。

《搜神記》是我國古代的一部小說集,專門記錄民間傳說中神奇怪異的故事。其中就說到,在東漢光武帝劉秀中平年間,長江中生長著「蜮」這種怪物,百姓又叫它「短狐」,能夠嘴裡含著沙石來噴射人。被射中的人常常會抽筋,頭痛,渾身發熱,厲害的甚至會要人命。

近義 指桑罵槐

例句

她中傷別人,卻又不明明白白地舉出姓名和實證來,只用了含沙射影的口氣,實在令人氣憤。

解釋 浹:遍,滿。指汗出得多,濕遍脊背。也常用來形容極度惶恐或慚愧。

出處 《後漢書·皇后紀下·獻帝伏皇后》:「(曹)操出,顧左右,汗流浹背,自後不敢復朝請。」

東漢末年,漢獻帝遷都到了許昌。但從此開始,皇帝只是空守皇位而已,皇帝的護衛和侍從,沒有一個不是曹操的朋黨、故舊、姻親。議郎趙彥曾經向漢獻帝陳述時弊,提出自己的對策,遭到曹操的憎惡而被殺害。類似的事情很多,漢獻帝和許多老臣都非常氣憤,但又無可奈何。

曹操有一次因事進入殿中見漢獻帝,漢獻帝忍不住內心的氣憤,對他說:「你若能輔佐我,就好好地對待我;若不然,請你開恩把我廢了吧。」曹操聽了大驚失色,跪地懇求,請求讓自己出去。因為漢代舊有的制度規定,三公佩戴兵器朝見天子時,要命令虎賁勇士持刀挾持在他的兩側。曹操出殿之後,環顧左右,已經嚇得汗水濕遍了脊背。從此以後,曹操再也不敢前去當面朝見漢獻帝了。

在《漢書·王陵傳》中還有一個與之相似的「汗出洽背」。講的是西漢初,陳平和周勃誅殺了呂氏,保全了漢室,立劉恆為漢文帝。陳平認為周勃在平定諸呂中功勞最大,就建議文帝拜周勃為右丞相,自己退居左丞相。過了一段時間,文帝親政時問周勃:「天下一年判決多少犯人?」周勃答不出來。文帝又問:「國家一年的收支情況如何?」周勃又答不出來,以至於「汗出洽背」。文帝這時就問陳平,陳平的回答讓文帝很滿意。罷朝後,周勃覺得自己確實不如陳平,就辭掉了官位,由陳平一人當丞相,總理國家大事。

近義 汗流滿面

例句

我們一抵達曼谷機場,立即被撲面而來的熱浪包圍,個個汗流浹背,真正領略到了泰國的熱。

解釋 汗馬:戰馬奔走而出汗。原指征戰的勞苦,亦指戰功。

出處 《韓非子·五蠹》:「棄私家之事而必汗馬之勞,家困而上弗論,則窮矣。」

韓非在《五蠹》中說,老百姓一般的心態都是趨向安全、得利而逃避危險、困窘。現在的狀況是,他們攻城作戰,前進就會被敵人打死,後退又會被刑法處死,所以處境危險。如果他們拋棄私人家庭的事情而來追求建立戰功,家庭窮困君主卻不過問,那就處境困窘。困窘、危險存在的地方,民眾怎能不逃避呢?所以民眾就寧願給私門貴族做事,干修繕房屋之類的雜役。當房屋修繕好了也就遠離了戰爭,遠離了戰爭也就安全了。用財物去依附當權的人,要求能得到滿足。要求得到滿足了私人就安樂,私人安樂就是利益所在。安樂利益所在的地方,民眾怎麼不趨向呢?因此現在為國家出力的人少而為私人出力的人多。

近義 豐功偉績

例句

「兩彈元勛」鄧稼先,為我國的國防現代化事業立下了汗馬功勞,值得我們永遠紀念。

解釋 沆:霧靄。瀣:水汽。本指霧靄和水汽相互融合。現用以比喻臭味相投的人勾結在一起。

出處 北宋·錢易《南部新書》:「干符二年,崔沆放崔瀣,談者稱『座主門生,沆瀣一氣。』」

錢易,北宋真宗時進士,才思敏捷,擅長書畫、詩文。《南部新書》共十卷,為錢易擔任開封縣知縣時所作,大約成於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前後。全書三萬五千多字,以干支為序,主要記述了唐五代的故事,其中以官職的興廢、朝章政制的沿革和官場儀式的掌故為主,對研究唐代政治史很有參考價值。

《南部新書》戊集中記載了一個故事:在唐代僖宗乾符二年(公元875年),崔沆擔任主考官。考生中有一個叫崔瀣的,崔沆把他錄取了。事情傳開後,喜歡議論的人就說,「座主崔沆、門生崔瀣,就像霧靄和水汽融合在一起」。

近義 同流合污

反義 志同道合

例句

日本侵略者和漢奸、偽軍沆瀣一氣,封鎖根據地,燒殺搶掠,無惡不作。

解釋 合浦:古郡名。漢代設置,郡治在今廣西壯族自治區合浦縣東北,縣東南有珍珠城,又名白龍城,以產珍珠著名。還:返回。原比喻因為德政有方,以至於以前逃走的珠蚌受到感動而返回。後多用來比喻失去的東西又再次得到。

出處 《後漢書·循吏傳·孟嘗》:「(合浦)郡不產谷實,而海出珠寶……先時宰守並多貪穢,詭人采求,不知紀極,珠遂漸徙於交趾郡界……嘗到官,革易前敝,求民病利。曾未踰歲,去珠復還,百姓皆反其業。」

東漢時,合浦郡不產糧谷,但盛產珍珠。那裡產的珍珠又圓又大,色澤純正,被稱為「合浦珠」。合浦當地的百姓都以採珠為生,並以此換取糧食來生活。孟嘗是當時有名的清官,他仁愛道義,高潔脫俗,才能出眾。在孟嘗來合浦擔任郡守之前,合浦的各級官吏貪贓枉法,不管珍珠生長的規律和捕撈的節制,一味派人捕撈。結果,珠蚌害怕了,它們逐漸遷徙到了鄰近的交趾郡內。合浦能捕撈到的珍珠越來越少。合浦百姓向來靠採珠為生,如今資源枯竭,采不到珍珠,客商們也不來了,百姓無法生活,不少人因此餓死。孟嘗擔任合浦太守後,革除以前的弊政,尋求幫助老百姓擺脫困境的辦法。他廢除了不合理的捕撈政策,大力保護和合理開發珠蚌資源。還不到一年,遷走的珠蚌又返回了合浦,合浦又成了盛產珍珠的地方,百姓們也都過上了富裕安樂的日子。

例句

由於政策合理,領導有方,學校許多流失的人才又紛紛返回,真可謂「合浦珠還」。

解釋 顧:回頭看。泛指來自後方的或家裡的憂患。

出處 《魏書·李沖傳》:「朕以仁明忠雅,委以台司之寄,使我出境無後顧之憂,一朝忽有此患,朕甚懷愴慨。」

李沖是南北朝時北魏名臣,他小的時候父親就死了,由長兄滎陽太守李承撫養。李承經常說:「這個小弟弟的器量不凡,應當給予厚望。」當時州牧郡守的子弟常常侵擾百姓,隨意索要財物,只有李沖和李承的兒子清靜簡樸、行為高潔,被當時的人所讚賞。

李沖擔任官職後,辦事機敏,性格柔順,逐漸得到了皇帝的寵信。因為成功推行戶籍和賦稅制度改革,利國利民,又受到太后的恩寵。身居要職後,李沖不計個人好惡,秉公處事,得到大家的好評和信任。

當時有個叫李彪的人,孤立無助但自強不息,能不隨眾媚俗。因為李沖尊敬讀書人,李彪就一心依附李沖。李沖也看中李彪的學問,就謙虛有禮地接納他,常向皇帝推薦,在公私事務上都儘力幫助。等李彪擔任高官後,也受到皇帝的信任和喜愛,便認為不必再理會李沖,對李沖不再尊敬。李沖對此非常氣憤,便在皇帝南征時將李彪逮捕。李沖性格一貫柔和寬厚,可一旦暴怒,就會突發慌亂驚悸的病症。面對李彪,李沖盛怒難忍,怒睜雙眼,大聲叫罵,狂病突發,十多天後去世,當時只有四十九歲。

皇帝回京後,與大臣們談起李沖,痛惜地說:「李沖總理朝政,清廉簡樸,仁愛明智,忠誠高尚。我因為這些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