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F

解釋 為:成為。客人反過來成為主人。常用來比喻變被動為主動或變次要為主要。

出處 《三國演義》第七十一回:「淵為人輕躁,恃勇少謀,可激勸士卒,拔寨前進,步步為營,誘淵來戰而擒之,此乃反客為主之法。」

三國時,蜀國大將黃忠與夏侯淵在定軍山對陣。黃忠手下陳式被夏侯淵活捉回曹營。黃忠忙與軍師法正商量,法正說:「夏侯淵性格輕浮急躁,做事有勇無謀。咱們可以激勵自己的士兵,每前進一步就設下一道營壘,引誘夏侯淵來交戰,然後再擒獲他。這就是所謂的『客人反過來成為主人』的計謀。」黃忠採納了法正的建議,先把自己的所有物品都獎勵給士兵以激勵士氣,士兵們非常高興,都願意拚死作戰。然後每前進一步都設下一道營壘,在每道營壘里都住幾天,鞏固住陣地再往前推進。夏侯淵聽說後打算出戰,他的手下張合識出這是「反客為主」之計,勸他不可出戰,假如出戰就會失敗。夏侯淵不聽,命令夏侯尚帶領幾千士兵出戰,一直衝到了黃忠的營寨前。黃忠提刀與夏侯尚交戰,只一個回合,就活捉了夏侯尚,曹軍大敗而歸。這次勝利,迫使夏侯淵主動提出交換戰俘,也使蜀軍由被動變為了主動。

近義 喧賓奪主

例句

他本來只是客人,卻反客為主,成為這次宴會的焦點。

解釋 方寸:心緒、心思。形容心緒煩亂,沒有了主意。

出處 《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今已失老母,方寸亂矣,無益於事,請從此別。」

徐庶和諸葛亮是好朋友,為人忠勇俠義,博學多識,是劉備寄居荊州劉表時的重要謀士。劉表死後,曹操南征荊州,劉表的接班人小兒子劉琮馬上降曹。劉備事先沒有得到消息,因此毫無準備,措手不及,被曹兵打得大敗,領著擁戴他的老百姓狼狽而逃。這時,曹兵在百姓中抓住了徐庶的母親。

徐庶本與諸葛亮一起跟著劉備奔逃,聽到母親被俘虜的消息後,決定去營救母親。於是他向劉備辭別,用手指著自己的心口說:「本來打算以自己的謀略和忠心來和將軍您一起平定天下,建立王霸之業。不料現在老母親陷於敵手,自己心緒大亂,對將軍的事業已經沒有什麼用處。請求您允許我就此離開。」得到劉備的同意之後,徐庶趕到曹營,拜見曹操,救出了母親。據《三國志》記載,徐庶後來一直在曹魏任職,直至去世。

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將這一段故事大加演繹,說徐庶和母親相見後,母親看他竟然棄劉歸曹,氣得將他大罵一頓,然後自縊而死。徐庶從此決定不為曹操制定任何計謀,所以後人又演繹出了「身在曹營心在漢」,「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等典故和歇後語。

近義 心煩意亂

反義 鎮定自如

例句

突如其來的情況打亂了前期計畫,正在興頭上的田甜頓時方寸大亂,蔫了下來。

解釋 在錯誤或壞事剛萌發時,就加以制止,不使其發展。

出處 《宋書·吳喜傳》:「且欲防微杜漸,憂在未萌。」

吳喜(426—471),南朝宋時臨安人。吳喜從小就讀了不少書,將軍沈演之要他抄寫有關皇帝言行舉止的起居注,吳喜一口氣抄完後竟能順利地背誦出來。沈演之曾經寫好表章準備上奏給皇帝,但臨上奏前丟失了稿本,非常著急。吳喜曾經見過一次這個奏章,於是馬上把表章默寫出來,沒有一點錯漏。因為這些事,沈演之非常器重他,經常向皇帝推薦。

宋明帝即位後,四方反叛,東部尤其厲害。吳喜請求帶精兵三百東征,明帝大喜,封其為建武將軍。吳喜東征大捷,隨後又率部南征,再獲大勝。吳喜精通兵法,征戰有功,屢被封賞,擔任了許多要職。宋明帝重病之後,擔心吳喜功高名大,將來不能扶助幼主,就將他賜死。

吳喜死前一天,宋明帝給幾位重臣發布了一份詔書,羅列了吳喜的很多罪狀。詔書說:「吳喜出身卑賤貧寒,從小替人跑腿,所以能言善辯,妄行欺詐,輕佻狡媚,詭計多端。吳喜依仗主上恩寵,假借朝廷威望,玩弄權術,結交士人,邀取人心,結黨營私,實為國家的禍害。吳喜的罪惡深重如山,縱使他以前有功勞,也不足以抵消這些罪惡。再說如果打算防範錯誤,就應當在事情未萌生之前就加以考慮。你們是國家重臣,如何處置吳喜應當同你們商量。我打算明天給他發一份詔書,對他嚴加責備,讓他自我了斷,不知你們意下如何?」這樣一來,處死吳喜就成了大家商議的結果,理由就顯得比較充分了。

例句

腐敗現象極具腐蝕性與傳播性,如果我們不從小事做起,防微杜漸,那些細微的苗頭最終會釀成民族衰亡的大禍。

解釋 飛蛾投身火焰。比喻自尋死路,自取滅亡。

出處 《梁書·到溉傳》:「因賜溉《連珠》曰:『研磨墨以騰文,筆飛毫以書信。如飛蛾之赴火,豈焚身之可吝。必耄年其已及,可假之於少藎。』」

到溉是南北朝時期梁朝人,從小就失去了父母,家境貧寒,但是他和弟弟到洽都聰慧敏捷,很有才學,逐漸名聲遠播。到溉為官後,帶頭節儉,不愛好聲色娛樂,外出時車馬服飾也從不裝飾得鮮艷華麗,帽子、鞋子十年才換一次,朝服有的都穿得打了補丁。到溉兄弟非常友愛,弟弟到洽活著時,兩人常常住在一起,到洽死後,自己便發願出家,戒斷葷腥,終身吃素,早晚跟隨僧人誦經。

到溉性格嚴謹寬厚,皇帝非常喜歡他,到溉的孫子到藎也非常有才華。有一次兩人都跟隨皇帝出巡京口,在北顧樓大家都登樓賦詩,皇帝讓到藎做詩,命令剛下,到藎的詩就做好了。皇帝看完後又拿給到溉看,說:「到藎一定是個才子,我現在反倒認為你過去的文章都是到藎幫你寫的。」於是賞賜給到溉《連珠》一文,說:「研磨作文,揮毫寫信。就如同飛蛾向火光奔赴,哪裡能吝惜焚毀自己的身軀。年紀雖已變老,可由到藎相助。」展示了皇帝對祖孫二人的賞識。

近義 自取滅亡

反義 明哲保身

例句

明知故犯,知法犯法,以身試法,豈不是飛蛾投火。

解釋 鳥打完了,把弓箭收藏起來不用了。比喻大功告成,出力的人就被拋棄。

出處 《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范蠡遂去,自齊遺大夫種書曰:『蜚(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春秋時期,吳國和越國打仗,一開始越國被打敗。越王勾踐聽從大臣文種的建議,卧薪嘗膽,磨鍊意志,積蓄力量,三年後在范蠡的幫助下一舉打敗了吳國。吳王夫差求和不成,自殺而死,越國實力大振,稱霸諸侯。

越國滅亡吳國後,范蠡功成身退,乘舟泛遊江湖,後來住到了齊國,致力於經商致富。他給文種寫信說:「鳥兒全都射死後,再好的弓也會收藏起來;兔子全都捉完後,再好的獵狗也會被烹煮著吃掉。越王勾踐長著長長的脖子和尖突得像鳥一樣的嘴巴,這種人可以和他共擔患難,但不可與他共享富貴。你為何還不離開?」文種接到信,覺得范蠡所言有理,就聲稱自己有病,不再上朝參政。不久,有人造謠說文種將要造反作亂,越王也覺得文種謀略過於深遠。當年被吳國打敗時,文種曾為自己獻出了七條對吳復仇的計策,自己才用了三條,吳國就被滅亡,所以他的存在是對自己的巨大威脅。於是越王趁機賜給文種寶劍,讓他自殺了。

近義 兔死狗烹

反義 知恩圖報

例句

漢朝建立後,大將韓信就被逐漸剝奪兵權、封地,最後被殺害。這真是「飛鳥盡,良弓藏」。

解釋 鑣:馬嚼子。揚鑣:提起馬嚼子,意即驅馬前行。原指分道而行。後多用來形容由於見解不合,各走各的路,各干各的事。

出處 《魏書·拓跋志傳》:「洛陽我之豐沛,自應分路揚鑣。自今以後,可分路而行。」

南北朝時,北魏有一個叫拓跋志的人,是皇室宗族,他父親屢建戰功,很受皇帝敬重。拓跋志從小聰敏機警,口才出眾,同時飽讀詩書,很有文采,受到皇帝的賞識,後被任命為洛陽令。不久,北魏遷都洛陽,拓跋志便順理成章地成了主管京城事務的京兆尹。洛陽變成京城,城中達官貴人就多了起來。但拓跋志認為自己很有才能,根本瞧不起那些地位比自己高的官員。

有一次,拓跋志外出,迎面遇上御史中尉(國家最高監察機構長官)李彪的車馬。按照當時的規定,官職低者要給高者讓路。拓跋志職位比李彪低,應該給李彪讓路,但他偏偏不讓。兩人相持不下,到皇帝面前爭了起來。李彪說:「御史中尉謀慮國家大事,按法享受華蓋之車。豈有洛陽令與我相抗衡的道理?」拓跋志並不買李彪的賬,說:「普天之下,哪個人不編入地方官的戶籍?洛陽為京畿之地,我是這裡的行政長官,你就是編入我戶籍的一位住戶,我又豈能和其他官員一樣,避讓你的車馬?」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