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B

解釋 相傳八仙過海時不用舟船,各有一套法術。後用以比喻各自拿出本領或辦法,互相競賽。

出處 明·無名氏《八仙過海》第二折:「則俺這八仙過海神通大,方顯這眾聖歸山道法強,端的萬古名揚。」

明代吳元泰《東遊記》第四十八回講道,八仙參加完蟠桃大會後,來到東海邊上,停雲觀望。只見潮頭洶湧,巨浪驚人。呂洞賓說:「今天我們每人用一件物體投在海面,踏著渡海,各顯自己的神通怎麼樣?」大家都說好。於是,鐵拐李就把自己的鐵拐扔到海面,立在拐上,乘風逐浪地渡了起來。漢鍾離把拂塵投在水裡,張果老把紙驢投在水中,呂洞賓把簫管投在水中,而韓湘子用花籃,何仙姑用竹罩投水而渡。藍采和把拍板投到水中,曹國舅把玉版投到水中而渡。八仙各自用自己的手段渡海,展示了各人的神通。不料東海龍王太子看上了藍采和的拍板,強行奪去,以致惹起了八仙和龍宮的一場大戰。

解釋 把禾苗拔高,幫助它生長。比喻強求速成,有害無益。

出處 《孟子·公孫丑上》:「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

孟子在同公孫丑討論言辭和感情之間的關係時,說自己既善於分析別人的言辭,又善於培養自己的浩然之氣。公孫丑問:「什麼叫做浩然之氣呢?」孟子說:「這難以用一兩句話說清楚。這種氣,最偉大、最剛強,用正當的方法去培養它而不加損傷,它就會充滿天地之間。這種氣,必須與正義和道義相配合;假如不這樣,就衰敗了。它是集中正義而產生的,而非偶然的正義行為所能得到的。假如問心有愧,也就衰敗了。所以我說,告子不懂得義,因為他把義看成心外之物。施行仁義一定會有福,但是不能只是因為求福而去施行仁義;心裡不能忘了道義,但也不能忽視規律而助其生長,不能像宋國人那樣。宋國有個人,擔心禾苗不長而去把它拔高,然後十分疲倦地回到家。對家人說:『今天真累,我幫助禾苗長高了。』他的兒子趕快跑去一看,禾苗已經枯萎了。其實,天下之人都有拔苗助長的心態。認為沒有好處而不施仁義者,就像不耕耘田地的人;違背規律而強施仁義者,就像拔苗助長的人,不但沒有好處,反倒有害處。」

近義 欲速不達

反義 循序漸進

例句

希望家長不要違背孩子生長發育的規律,去干拔苗助長的蠢事。

解釋 白色的駿馬飛快地從狹小的縫隙前越過。形容時間過得極快。

出處 《莊子·知北游》:「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之過隙,忽然而已。」

莊子在《知北游》中虛構了孔子和老子的一段談話,表達了他對「道」的看法。其中講道,有一天孔子對老子說:「我今天冒昧地向你請教什麼叫『至道』。」老子給他講了很多,其中有一部分說:「人生於天地之間,就像駿馬飛快地從狹小的縫隙前越過,只是瞬間的事情。人生的規律,就是自然而然地全都蓬勃而生,自然而然地全都順應變化而死。變化著生長,再變化而死亡。

人從沒有形體變為具有形體,再從具有形體而變為消失形體,這是人所共知的東西,絕不是體悟大道的人所追求的道理,也不是人們所共同談論的話題。體悟大道的人就不會去議論,議論的人就沒有真正體悟大道。興師動眾地尋找大道反倒不會真正對大道有所體悟,巧舌善辯不如閉口不言。道不可能通過傳言聽到,希望聽到傳言還不如塞耳不聽,做到了這些,才算真正懂得了玄妙的大道。」

近義 光陰似箭

反義 度日如年

例句

白駒過隙,轉眼我們已經到了畢業的時候。

解釋 蒼:灰黑色。天上的白雲頃刻間變成烏雲,像黑狗。比喻世事變化無常。

出處 唐·杜甫《可嘆》:「天上浮雲如白衣,斯須改變如蒼狗。」

王季友和杜甫是同時代的人,季友的妻子柳氏嫌丈夫窮困,於是棄他而去,但世人反說王季友有了外遇。杜甫為王季友鳴不平,同時為王季友和自己的懷才不遇鳴不平,而寫了一首古體詩,即《可嘆》,全詩如下:「天上浮雲如白衣,斯須改變如蒼狗。古往今來共一時,人生萬事無不有。近者抉眼去其夫,河東女兒身姓柳。丈夫正色動引經,酆城客子王季友。群書萬卷常暗誦,孝經一通看在手。貧窮老瘦家賣屐,好事就之為攜酒。豫章太守高帝孫,引為賓客敬頗久。聞道三年未曾語,小心恐懼閉其口。太守得之更不疑,人生反覆看亦丑。明月無瑕豈容易,紫氣鬱郁猶沖斗。時危可仗真豪俊,二人得置君側否。太守頃者領山南,邦人思之比父母。王生早曾拜顏色,高山之外皆培。用為羲和天為成,用平水土地為厚。王也論道阻江湖,李也丞疑曠前後。死為星辰終不滅,致君堯舜焉肯朽。吾輩碌碌飽飯行,風后力牧長回首。」詩作一開頭即說:「天上的浮雲剛剛看著像白衣衫,片刻之間又變得像青狗。」諷刺了好壞不分、顛倒黑白的社會。

近義 變化無常

反義 亘古不變

例句

世事無常,如白雲蒼狗,又有誰能想到,這一局殘棋猶在,他的人卻已經不在了。

解釋 發:發射。形容射術高明,箭無虛發。也比喻料事如神,判斷準確。

出處 《戰國策·西周策》:「楚有養由基者,善射,去柳葉百步而射之,百發百中。」

秦國名將白起連續打敗了韓國、趙國,引起了諸侯和周王的恐慌。眼見白起又打算攻打魏國的都城大梁,而大梁一旦被秦佔領,附近的周王室就有危險,於是蘇厲就對周王說:「白起現在如果攻打大梁,大梁一定不能保全,如果大梁被攻破,周王朝也就危險了,您應該阻止他。」周王認為他說得有理,就派他前去遊說白起。

蘇厲見到白起,對他說:「楚國有個人叫養由基,擅長射箭,在百步開外射柳葉,能夠百發百中,大家都認為他箭術高超。有一個過路的人說:『射得不錯,但是我還可以教給你有關射箭的知識。』養由基說:『大家都說射得好,你卻說還可以教我,你為何不也來射兩箭試試?』過路客說:『我不能教給你左手舉弓右手開弓的具體技巧,但是我可以告訴你,即使能百發百中地射中柳葉,但如果不善於在適當的時候停下來歇息,過一陣力氣疲倦,弓身不正,箭頭捲曲,若一箭射出而不中,前面的功勞就全都白費了!』現在您打敗了韓、趙,殺死了他們的大將,奪取了許多城池,您的功勞已很多。現在您又率領秦兵出塞,經過周王的土地去攻打大梁,如果進攻不勝,以前的戰功全都白費了!您還不如稱病,待在家裡不出來。」

近義 箭無虛發

反義 不著邊際

例句

他進入國家射擊隊還不到兩年,就練就了一手百發百中的好槍法。

解釋 形容一切廢置的事都興辦、興盛起來。

出處 宋·范仲淹《岳陽樓記》:「慶曆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俱興。」

范仲淹是北宋著名政治家和文學家,也是詩文革新運動的先驅。在他任北宋參知政事(副宰相)時,大力推行慶曆新政,一度改變了北宋的政治氣象。由於保守派的反對,在西夏軍事威脅解除後,宋仁宗對改革失去興趣,慶曆新政宣告失敗。新政失敗後,范仲淹被貶居鄧州,昔日好友滕子京也被貶謫到岳州巴陵郡做知府。滕子京到任後第二年春重修岳陽樓,隨後於六月間寫信給范仲淹,希望他為重新修竣的岳陽樓作記,並附上《洞庭晚秋圖》一幅,范仲淹一口答應。慶曆六年九月(公元1046年6月),范仲淹在鄧州住所寫就了著名的《岳陽樓記》,表現了自己雖遠離朝廷,但心憂國事,雖遭迫害仍不放棄理想的頑強意志,同時對被貶的好友表示了鼓勵和安慰。

《岳陽樓記》開篇直接交代了寫作此文的緣由。他說:「慶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貶謫戍守巴陵郡。在他的治理下,才過了一年,就政事順遂、人民和樂,一切廢置的事又開始興辦、興盛起來。」隨後,文章由描寫岳陽樓的大觀過渡到登樓覽物的心情,對比著描寫了由登臨觀賞而引起的悲喜之情。然後,范仲淹又對這兩種覽物之情一概加以否定,他說:「我曾經探求過古代那些道德高尚之人的心態,與上述兩種心情有所不同。他們的悲喜不受客觀環境和景物的影響,也不因個人得失而變化。當高居廟堂之上做官的時候,就為人民而憂慮,唯恐人民有饑寒;當退居江湖之間遠離朝政的時候,就為國君而憂慮,唯恐國君有缺失。這麼說來,他們無論進退都在憂慮了,那麼什麼時候才快樂呢?他們必定這樣回答:在天下人還沒有感到憂慮的時候就憂慮了,在天下人都已快樂之後才快樂呢。」

解釋 撓:彎曲,引申為屈服。受到無數挫折都不屈服、動搖。形容意志堅強,品節剛毅。

出處 東漢·蔡邕《太尉橋玄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