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十三章 皇帝生意興隆

豪族或名門出身者在中央為高官,以「清」自稱;對被去勢的宦官,以「濁」蔑視之。如此清濁之爭,到後漢中期時愈演愈烈。厭惡「濁」而站在「清」的一邊,是人之常情。但「清」派人士是否都是名副其實的清流人物,倒是值得懷疑的一件事情。同樣,「濁」派中也有不少傑出人士。

後漢是個保守拘束的時代,在各方面都欠缺生趣。這是因為前漢為王莽所篡奪,為避免同樣的事情再度發生,而極端以儒教為重的緣故。

想成為經綸天下的政治家,非具備高貴門閥出身之條件不可。才華不怎麼重要,重要的是家世背景。

即使是曠世奇才,若想貢獻國家社會,庶民身份是絕對辦不到的。庶民想投入國政中樞的路只有一條,那就是成為宦官。

宦官不是只有因罪被處宮刑的人而已。志願接受去勢手術而成為宦官的,也大有人在。

為想出人頭地而犧牲男性機能,這類人的決心可謂悲壯至極!

由於得不到肉慾之歡樂,所以,宦官一般都被認為物慾非常強烈。這是以此作為精神發泄之對象的緣故吧?但精神之發泄並不以物慾為限——雖然是少之又少,有人卻以潛心於學問或技藝來達到這個目的。

後漢時代,中國有了在世界文化史上值得大書特書的發明——紙。其發明者即為宦官蔡倫。

在那之前的文書,全都寫在木簡或竹簡上。重要地圖或文書,則利用絲帛書寫,但由於絲帛非常昂貴,所以不能常用。

有一句話叫做「名留青史」。此處使用「青」字,就是指歷史紀錄寫在去了皮的青竹竹簡上。

這樣的東西當然體積龐大。寫在竹簡上的全本《史記》,起碼要使用三四輛牛車才能搬動。保管文書的倉庫,竹簡常堆積到屋脊,因此,形容書籍數量龐大,便有「汗牛充棟」之語。意思是說,充棟的書籍,連搬運的牛都流了滿身大汗。

由於發明紙張,全本《史記》到了可以抱著走的地步,這是令人驚訝的一件事情。據傳,蔡倫將自己發明的紙張呈獻給和帝是元興元年(公元105年)之事。

由蔡倫之例可見,宦官之中確實不乏具有才華之人。

伺候於皇帝身邊,為皇帝處理私人雜務——這樣的角色,一方面使他們極易得到皇帝的信賴。另一方面,對大臣得一本正經啟口的事情,皇帝都可以輕鬆心情對宦官說,或者與之商量。

在獨裁製度之下,皇帝的信賴是比任何事物都強大有力的後盾。宦官遂以皇帝之信賴為背景,開始掌握實權。

豪族名門出身的士大夫,當然為此不快。而宦官自然不會放走到手的實權。因為,這是攸關性命的事情。

「清流」派人士常常拉攏學生站在自己這邊,大肆評論朝政,並且批評時人。人們為了避免受到惡評,便常以禮對待他們,方法包括請客、饋贈等。

這個時代的人物擢用,頗受這項「批評」之風的影響。科舉制度化是後來的事情。當時的選考基準,除了靠批評外,可說別無他途。

有句話叫做「月旦」。

後漢末期,有一個叫許劭的人,於每月初一這一天,定期舉行人物品評。由「元旦」這個詞可知,「旦」指的是每月初一。後來,「月旦」這個字眼,便用來指「評論」而言。據說,人們對許劭的「月旦」極感興趣,他的評論很快就傳遍各地。準備在社會上創立一番事業的人,莫不對「月旦」極為關心。

擁有「評論」這項武器的士大夫,致力收編全國學生於自己的門下,並成長為巨大團體。指導這個團體的是郭泰、賈彪等人物,而他們則與同為豪族出身且成為中央大官的陳蕃、李膺等人有所勾結。

他們以「濁流」——即宦官——為攻擊目標,乃當然之事。

如同清流有「評論」這項武器,濁流以「皇帝之信賴」作為依恃。

桓帝延熹九年(公元166年),清流以言論猛烈攻擊宦官,對此,濁流當然沒有乖乖挨打。他們正在伺機反擊。

由於占卜師張成的兒子犯了殺人罪,司隸校尉李膺因而將其逮捕。當時剛巧發布恩赦令,理應將之赦免,但李膺卻以「此人惡性重大,不可赦免」為由,把他處死。

占卜吉凶極準確的張成,頗多宦官朋友,因此他也曾經為皇帝占卜過。濁流逮住這個機會。

——李膺等人與太學士及諸郡學生有所勾結,有組織黨團誹謗朝廷及紊亂風俗之事。最近更無視於聖上所頒布之恩赦令……

宦官遂如此向皇帝稟報。

「大膽叛徒……」

怒不可遏的桓帝,立即下令將李膺及其黨徒二百餘名逮捕,並且一律加上「三木」。三木是一併施加枷、手銬、腳鐐三種刑具之謂。他們並在獄中受到拷問。

此時為李膺這批人求情的是皇后之父親——竇武。外戚竇武在階級上同為士大夫。

桓帝看在岳父的面子上,決定釋放這批人,改為終身禁錮家中之處分。

桓帝於翌年去世。十二歲即位的劉宏尚年幼,因而由竇太后攝政。外戚竇武遂開始掌握實權。

竇武與自己曾經為之請命的李膺、陳蕃等清流派人士結合,為一舉肅清濁流派而有所策劃。

「濁流派巨魁乃曹節和王甫兩人。他們從先帝時代就玩弄國家權柄,使海內陷於混亂。這兩人非趁早誅殺不可!」

陳蕃如此主張。

「對,非一網打盡不可!」

竇武表示贊成。清流派何等憎恨濁流派,由此可見一斑。

該由士大夫占的位置,一個個被宦官搶去。為了奪回,唯有訴諸非常手段一途,因為此事與權力爭奪和個人憎恨有關。

奪權鬥爭之非常手段一經決定後,得立即付諸施行。若經拖延,計畫可能泄漏。結果,這項計畫實行真的延後了。

殺盡宦官之事,說來容易,實際上非採取由皇帝下令執行的形式不可。也就是說,必須經過由大臣上奏、皇帝核可的手續。由於皇帝年幼,所以這個案子須由擔任攝政的皇太后裁決。皇太后是竇武的女兒,照理這件事情應該沒有問題才對。

而皇太后卻以女人的立場,在核可之際有所猶豫。

她並不是以「悉數殺光,未免太可憐」的人道主義為出發點。

——一個宦官都沒有,我們會感覺不便。所以,我希望只誅殺有罪之人……

皇太后說了這樣的話。包括後宮女人及身邊事宜在內,公私生活的一切雜務,全靠宦官打理。一個宦官都沒有時,她們當然會諸事不便。

竇武為說服自己的女兒花了不少時間。

後來,計畫果然泄漏!一個名叫朱瑀的宦官偶然看到尚未裁定的奏文。他當然嚇了一大跳,因為奏文的內容是:「將宦官悉數殺死!」

此事非同小可。這是緊急事件!身為宦官者非全數團結起來不可。對方採取非常手段,我們就得以牙還牙。這個時候若不還手,等於坐以待斃啊!

對方意圖唆使的是皇太后。

但皇太后只是攝政而已。皇帝雖然年幼,卻也不是嬰兒。遇緊急事態時,應有發下詔書之權力。

宦官遂舉行一次大集合,歃血為盟。

長老曹節對靈帝奏道:「陳蕃、竇武之輩言奏皇太后,企圖廢皇上。此乃大逆之舉!」

先代桓帝未有嗣子,旁系的靈帝承繼皇統後,地位猶未見鞏固。

——這名少年似乎欠缺當皇帝的資格。換一個人當皇帝如何?

如果有人做此主張,倒也不是太離譜的事情。與靈帝同樣身份的皇親,在皇族中多的是。

「該如何是好呢?」

少年皇帝露出了不安表情。坐在天子寶座是極其愜意的事。這樣的權利怎麼可以白白被剝奪呢?

「唯一的方法是發下詔書……」曹節答道。

宦官關閉宮殿所有的門,並且掌握禁衛軍,把清流派一口氣肅清了。

竇武自殺,陳蕃則遭逮捕被殺。分別被禁錮於各人居所的李膺等一百多人,也遭殺戮。

這就是所謂的「黨錮之禍」,清濁之爭結果是由宦官獲勝。稍具實權的地位,幾乎全為宦官所佔。

「皇上今日得以保持至尊地位,完全是靠我們當時賣命效勞的結果!」

曹節、張讓、趙忠等宦官頭目,頻頻如此示恩於少年皇帝,因而得以完全左右朝廷。

實際上,靈帝這個少年也不成器。他是最適合被宦官操縱的皇帝。清流派企圖廢帝時,首先浮現在他腦海的是——「要是被廢,朕將不能肆無忌憚地玩樂」這件事。

更年幼時,他最喜歡玩的是開店遊戲。擺了用紙張或絲布做成的蔬菜、水果,他扮演起蔬菜店老闆,對著奶媽或宮女喊道:「賣給你們特別便宜,快來買呀!」

玩樂當然需要花錢。為籌措這些費用,再三提高稅金也不夠花費。

「朕有一個好點子!」

最後,靈帝說出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