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十七章 昭君的故事

呼韓邪成為匈奴單于是神爵四年(公元前58年)之事,因此,於竟寧元年(公元前33年)晉謁漢帝時,在位有二十五年。他的年齡不詳,不過,可以確定的是他已不復年輕。這樣的單于對四十三歲的元帝說「我想成為你的女婿」。

「好,我來選擇一個適當的女人給你吧!」元帝答道。

這是要把公主(內親王)或與公主同等身份的漢皇室族人,下嫁給單于為妻。在當時而言,這是極其正常的事情。單于做此請求,也絕不表示倨傲。他欲與漢皇室結親,毋寧是更進一步恭順之意的表現。

漢皇室姓劉。皇后及皇太后則全屬王姓。公主或與之相同身份地位的女子,當然要從劉姓或王姓人氏中選出。

結果,被選出的就是王昭君。

世上流傳的有關王昭君的故事大約如下:

元帝後宮的宮女非常多。元帝命令畫工畫出每一名宮女的肖像圖,逐日翻閱,然後指定——

今晚就把這個帶到朕的寢宮來吧!

為了得到皇帝寵愛,每一個宮女都向畫工行賄,希望把自己畫得特別美麗。而唯獨對自己的美貌有自信的王昭君,未向畫工行賄。

——這個女人太跩了。

壞心眼兒的畫工,便故意把她畫得難看一些。由於這個緣故,她始終沒有得到過皇帝的恩召。

被單于請求賜給漢女的皇帝,決定從宮女之中作選擇,因而翻閱這本肖像畫帖。

他捨不得把美女賜給單于,於是選擇了最丑的一個。

——這個最丑……這個醜女人怎麼會被選進後宮呢!一定是向宦官行賄,渾水摸魚進來的吧?這種女人當然一輩子不可能被召,委實也夠可憐。不如送給單于,讓她去得到單于的寵愛吧!

皇帝遂以此為由,從肖像畫帖中選擇了王昭君。

單于於離開長安歸國之際,帶著受賜的王昭君,一同進宮,向皇帝辭行。

——獲得如此絕世美女,不勝感激。我滯留長安達月余,卻未曾見過如此佳麗。獲此厚禮,我現在才知道漢對匈奴的關愛之深。歸國後,匈奴人民會因驚艷於王昭君的美麗而更忠誠於漢。

聽到單于說這些話時,皇帝不禁暗自竊笑。

「單于這個傢伙畢竟是個番奴,根本沒有審美眼光可言。他沒有表示異議,這一點倒值得慶幸哩!」

皇帝一邊如此想著,一邊對跪伏在單于一旁的女人道:你把頭抬起來讓朕看看。

這是即將被帶到朔風凜冽的戈壁沙漠之地的女人。所以,皇帝準備對她說句安慰的話。但看到抬起頭來的女人臉龐時,他的表情不覺怔住。

「哦!這個女人居然如此美麗!後宮有這樣的絕世美女,我怎麼從來不曉得呢!」

皇帝這才知道漢人和匈奴人的審美眼光是一樣的。

讓這樣的美女被帶到匈奴之地去,實在是一件非常可惜的事情。他深深為自己做的這個決定後悔。

可是,君無戲言,他不能因反悔而取消承諾。

元號才改為竟寧——邊境之安寧,維持與匈奴的和平狀態是漢帝國眼前的首要之務。這個時候怎麼能讓匈奴王發怒呢!

皇帝於是忍痛,對王昭君說了送別的話:希望你生活如意。

王昭君穿著匈奴衣裳,抱著琵琶,騎在馬上,離漢土而去。

皇帝因此而發覺畫工有不誠實之處,經嚴密調查,收賄之事查明屬實。故意把王昭君畫得很醜的畫工,最後被處死刑。

據傳,被處死刑的人,有毛延壽等十幾名。

以上故事來自民間所傳,正史的記述則極為簡單。

《漢書·元帝紀》中只有如下記載:

賜單于待詔掖庭王檣為閼氏。

「待詔」是等待恩召,就是指「尚未被召至皇帝寢宮」。「掖庭」指的是後宮,「閼氏」是匈奴皇后之稱號。

王檣在《漢書·匈奴傳》中的記載是:「王檣,字昭君。」也就是指王昭君而言。此名在有些書中的記載是「嬙」。

以花季年華而被帶到沙漠之國的女子——王昭君因而深受世人的同情。之所以有前述故事,人們對她同情而起的偏袒應是一大要素。

實際上,皇帝僅依據肖像畫帖選擇女人,這本身已是怪事一件。如果說是由於宮女為數過多,因而採取此一方法,其實,讓宮女排隊進行選擇,也未嘗不可。

後世同情者若不把身世可憐的王昭君捧成絕世美人,則心有不甘——事實應該如此。

——既然是絕世美人,為什麼要送給匈奴呢?

這個疑問自然會被提出。答案就是肖像畫帖。皇帝事先沒有看過本人,這是最好的說明。

名叫毛延壽的畫工是否真正存在?事實上,這個名字從未在正史中出現過。唯有的記載是:單于帶王昭君歸國後,有個地位等於副丞相的御史大夫繁延壽去世。所以,這是將副丞相改為畫工,將姓換掉,並且將病死說成刑死的杜撰故事吧?

同一時代,曾經從事討伐郅支單于的漢將中,也有一個叫甘延壽的人物,順便附提於此。

「延年益壽」是吉祥字眼,當時的人喜歡以此為名。此外,如許廣漢(許皇后之父親)、馮奉世、王延世、韋玄成、趙充國等以兩個字為名之風氣開始興起。在此之前的人,名字以單字為原則,如:劉邦、項羽、張良、韓信等。

人口數增加,單名容易產生同名同姓之事,這是雙字名應運而生的原因吧?但這新的命名方式,卻因漢末王莽所訂的「二名之禁」而為法律所不容。因此,連三國英雄們也都恢複劉備、曹操、孫權之類單名了。

王昭君離開皇都,前往匈奴之地。她是不是因此而陷於不幸呢?

如前所述,匈奴單于在漢受到的是較皇族更高的待遇。因此,成為單于的「閼氏」(正妻),從某個觀點而言,應該是好事一件。

以元帝的立場來說,他也不可能把醜女賜給如此重要的人物——單于。

當單于請求以漢女為妻時,元帝應該是召集宮廷重要人員,連同皇后和皇太子在內,以慎重的態度進行選擇才對。

成為匈奴國皇后的漢女,等於是漢的欽命全權大使。因此,她必須是個能擔負得起這個任務的聰明女子。

雙方之和平,完全繫於其肩之上,所以,這名女子非完全抓住單于之心不可。除了貌美富於魅力外,選擇的基準,必須考慮到能獲得單于的歡心。

理解詩文、琵琶名手、聰明而美麗——王昭君確實為具備所有條件的人。

王昭君出塞之真相,很有可能是由漢向呼韓邪單于主動提出「娶漢女為妻」之建議的結果。

漢之史官為了面子問題而歪曲事實,將此事改為由匈奴提出請求之記述,不是不可能。因為當時的匈奴根本沒有為自己歷史做記錄之觀念。因此,這件事沒法對證。

如果是由漢提議的,王昭君這位女子,應該是專為此事早就準備好的一顆棋子。

——這個女人一定會抓住單于的心,完全左右他。

漢似乎在這一點上有十足把握。王昭君可以說是漢在對付匈奴外交上的一張王牌吧?

倘若王昭君繼續留在漢之後宮,其命運將會如何?縱然被元帝寵愛,奈何王皇后健在,其族人更是勢如旭日,在各方面握有極大權力。後宮女人絕少出人頭地,一輩子不可能有被解放的一天。她們最後都在與外界完全隔絕、悶得令人透不過氣來的後宮終其一生。

游牧民族匈奴,連女人都騎著馬匹疾馳草原。與其待在漢之宮廷,不如以匈奴女人身份生活,來得自由愜意!

王昭君在匈奴國被稱為「寧胡閼氏」。這個名稱的字義是:使胡(匈奴)獲得安寧之王妃。

也就是說,匈奴由於得到她而得以過安寧的生活。她在匈奴甚受敬重,這是毋庸置疑的,因為她有漢之國威作為後盾。

而呼韓邪單于卻於她來到匈奴國後的第三年去世。她與單于之間生有一子。這個孩子還年幼,單于和另外的閼氏(妻子)生的兒子都已成年。單于之位由其中的一個繼承——這個人叫做復株累若鞮單于。

匈奴人在風俗上與漢人有極大差異。

其中之一是:繼承父位的兒子,必須將除了自己生母以外的父親妻妾悉數歸為己有。這對漢族來說是匪夷所思的事情。《史記》作者司馬遷也對匈奴的這個風習,以驚嘆筆調,寫了如下之語:

壯者食肥美,老者食其餘。貴壯健,賤老弱。父死,妻其後母;兄弟死,皆取其妻妻之。

《史記》中另有一段,記載漢初投降匈奴的漢人,為匈奴這項風俗所做的辯護:

父子兄弟死,取其妻妻之,惡種姓(家系)之失也。

繼承呼韓邪單于之位的年輕單于,當然依照習俗準備將父親之妻子王昭君納為己有。

「漢朝無此風俗,請你放過我。」

王昭君以此為由,極力抗拒。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