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天下一統

楚滅亡的翌年,燕和趙也相繼被攻滅。亡國的燕趙,只殘存著分別逃向遼東和代地的亡命政權。秦國此時已有餘裕派兵至塞外之地。燕王喜和趙王嘉皆被俘獲。

未滅者只剩齊一國。

齊雖然是山東富強之國,但孤立後已經沒有太強的力量。

王翦之子王賁,由燕南下攻打齊而擒獲齊王建,使齊滅亡。

至此,六國已悉數被滅。除了韓由內史騰攻滅外,其餘五國均為王翦、王賁父子所討滅。秦王政根本用不著親征。

這是歷史上未曾有過之事。

春秋戰國五百年動亂至此告終。

若僅就戰亂局面觀照,則無法真正了解這五百年歷史。原本僅限於黃河中游流域的中原文化圈,在這五百年當中,已擴及中國各地。由於政治體制趕不上擴張速度,因而呈現諸侯割據之形態。但,「文明出自同一根源」之意識,已深植人們心中。

通過戰爭使中國統一,也是一種方式。只是,著實讓人們吃了不少苦。

——動亂原因在於有實力者的割據。

一統天下的秦王有了此一想法。

——不能使諸侯存在於各地。

為了安頓統一後的天下,秦王有此想法是當然之事。

春秋時代以「公」為名的諸侯,進入戰國時代後,公然以「王」自稱。

——不許有「王」之存在!

秦王政推演自己的理論,得到了這個結果。

而這顯然矛盾。

因為政本身就是秦國之「王」!

「『王』這個稱號有更改的必要,你們好好研究吧!」他對重臣們下了命令。

丞相王綰、御史大夫(事實上之副丞相)馮劫、廷尉(兼最高法院院長及檢察總長身份)李斯等人經過共同研究後,將所得結論上奏:

「五帝所支配的土地只有方千里(當時之一里約為四百公尺),而陛下已平定天下,因此,功績遠較五帝為大。據傳,往昔有天皇、地皇、泰皇之稱謂,其中泰皇尤為尊貴。臣等認為以『泰皇』之稱號代替『王』,最為適宜。」

「泰皇……」

政呢喃著說出這個字眼。這不是新稱號,往昔有人使用過。政想要的是從未用過、完全嶄新的稱號。

「把泰皇的『泰』字去掉,留下『皇』字,同時取五帝的『帝』字,就定為『皇帝』吧!」

皇帝——我們所熟悉的這個名稱,原來是此時創造出來的。那是政即位後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之事,他當時三十八歲。

「據說,太古時代有號卻無謚。王者死後,依其生前事迹,定適當謚名追贈,是後來的做法。但這個做法甚為不妥,兒子評斷父親,臣屬評定君主,怎麼可以有這種事情呢?因此,謚法非廢止不可。現在起,以我為始皇帝,後代依序以二世皇帝、三世皇帝稱呼,使我朝傳到千萬世之後吧!」

政如此宣言。

本書在以下部分就以「始皇帝」稱呼他。

統一後的天下大得令人難以想像。由於這是公元前兩百多年前之事,交通、通訊尚不便,連擔任實際行政業務的官僚都不知如何著手作業。

丞相王綰因而上奏,道:「燕、齊、楚等偏遠之地,中央實在無從管理。尚請皇上立諸位皇子為王,以統治各地。」

關於這一點,《史記》有如下記載:

始皇下其議於群臣。

也就是說,始皇帝將丞相「應將親王冊封各地以利統治」之提案,交給群臣研究。

於更改王號之際,「皇帝」這個稱號雖然是他自己創造的,但在這之前,他也垂詢過群臣意見。

被視為極端專制獨裁的始皇帝,並非任何事情都由自己決定,而是時時垂詢群臣意見的。戰事亦復相同,他幾乎都交給將軍們決定,自己從未親征過。他之所以能成功地平定天下,最重要的原因就在這一點上。

關於在各地封王一事,重臣中贊成者居多,唯獨廷尉李斯堅決反對:「周朝以一族冊封各地,後來由於親屬意識變得淡薄,弄到彼此攻訐猶如仇敵的地步。冊封功臣,情形與此相去不遠。周朝建國功臣太公望受封齊之地,但齊為周朝做了什麼?因此,親王或功臣可以給予賞賜,卻不可使之支配土地。」

聽完眾人見解後,始皇帝才下了結論:「李斯之言甚是。天下人民所以受罪,全是因為諸侯和諸王自立的結果。」

他不是在宮殿這個安逸環境中成長的帝王,而是以人質之子的身份在外國長大。父親逃亡後,在無人庇護的情形之下,遭人白眼,並且嘗過不少苦。因此,他有市井小民的生活經驗。民間痛苦,他是切實了解的。

秦遂取消將諸侯配置各地的封建制度,實施將天下分為三十六郡,由中央任命各地長官之郡縣制度。

後來的中國,雖然有過封建制度復活之事,但迄今為止,再也沒有如諸侯之大領主分立的現象。

雖然其間有過三國及南北朝時代的分裂,然而這只是一時的反常狀態,甚至連當時的人都持著「天下終須一統」的認知,並且以此為建設國家的目標。

語言不同,文字不同,度量衡單位也不同——這些東西因國而異是何等不方便之事,這一點,有流浪他國經驗的始皇帝相當清楚。

舉例言之,道路情形也是如此。

當時的交通工具以馬車為主,因此,每一條馬路上都有由車輪壓過而成的軌跡。駕駛馬車時,使車輪嵌入這個軌跡,就容易行走。

只是,馬車車軸軸輻各國不一。這是有原因的。

當時的戰爭,通常使用由數頭馬牽引的戰車。而為了防止敵軍入侵,有效方法之一是使路面軌跡寬度與敵人戰車車軸的軸輻不同。

軌跡寬度不同,有不易使外國戰車進入的優點,但不再有「外國」存在時——也就是天下統一時——就產生了阻礙全國交通的負面效應。

「所使用的器物要一致,全國任何制度都統一。」

始皇帝再三發布這個命令。

當時的文字看似相同,實際上六國使用的字體都稍有差異。這在溝通上當然不便。

而此時的始皇帝急欲看到的是,一切事物歸於統一。

他於是統一文字,也統一車軸軸輻。「同文同軌」指的是這一點。

始皇帝為求統一而付出的心血非比尋常,有時候甚至採取強制態度。

由以「始」字為帝號一事可窺知,他是很有創造性的人。他喜歡做別人從未做過的嶄新而富於獨創性的事。因此,每次重臣奏言以「前例」為理由時,他都露出不悅的表情說:「朕不喜歡依循前例,朕要創造新例。」

「朕」這個字眼也是始皇帝創造的。這個第一人稱代名詞,以前為一般人所使用,他卻將之限定為專供皇帝使用。他把自古已有的字眼賦予新的用法。

他把黃河改名為「德水」。

雖然這個決定有些過分,但「一個中國」在個性強烈且富創造慾望的始皇帝手中實現,是不爭的事實。

倘若沒有始皇帝出現,中國必定如同現在的歐洲,分為許多國家吧?

使六國滅亡的始皇帝,當然受到無數人的怨恨。對他怨恨的,有國家,也有個人。

始皇帝始終沒有原諒圖謀行刺他的荊軻以及燕太子丹之餘黨。

荊軻好友——築器名手高漸離和屠狗宋意成為官方緝拿的對象。這兩個人當然視始皇帝為殺害摯友之仇敵。

高漸離改名換姓,在一個叫宋子的地方淪為用人,過著艱苦生活。他是天下無雙的擊築名手,靠這技藝即可生活無虞。

宋子是舊時趙國的一個城鎮,因此沒人認識高漸離。

我要自立為築器樂人——

一天,數名客人前來高漸離所服務的公館擊築取樂時,他不禁作了一些批評。

這家公館的管家乃向主人報告高漸離所批評的話。

「這個用人不知分際,竟敢批評客人擊築的技巧如何……」

「呵……這個人大概會擊築吧?叫他露一手怎麼樣?」

公館主人在突發奇想之下叫來高漸離。

結果,高漸離擊築演奏之絕妙,使聽者莫不嘆為觀止。

築器名手的傳聞,很快在當地不脛而走。

當時的天下已歸秦國手中。成為天下之王的秦王政——始皇帝,意圖將天下人才據為己有。

人才意指精於某項技藝的人,種類不拘。政治上的傑出人才是李斯,軍事方面則有王氏父子、蒙氏父子以及李信等人。此外他也需要土木、建築、學術、繪畫、音樂、醫藥、天文、歷算等領域的優秀人才。美人也在被網羅的範圍之內,各地美女紛紛被羅致。始皇帝一聽到傑出人才的消息就要招聘。

「宋子有一位築器名手。」

聽到這個報告時,始皇帝立刻命令:「快把這個人邀聘來。」

改名換姓的高漸離,被請到始皇帝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