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七律·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

這首詩最早發表在人民文學出版社一九六三年十二月版《毛主席詩詞》。

賞析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唐代李賀《金銅仙人辭漢歌》:「空將漢月出宮門,憶君清淚如鉛水。衰蘭送客咸陽道,天若有情天亦老。」魏明帝派人到長安去,把漢武帝造的銅人承露盤拆下來,要運到洛陽去。相傳運銅人出宮門時,只有漢月相照。月亮還是漢時的,別的都屬於魏了。銅人感嘆漢亡,悲痛流淚。天倘有情,看到銅人流淚,天也會愁得變老。這裡借用這句話,天倘有情,看到國民黨反動統治殘害人民,也要因痛苦而變得衰老。深受反動派殘害的人民,自然要徹底推翻反動統治,這是人間的正確道路。「滄桑」,滄海變為桑田。葛洪《神仙傳》:「麻姑謂王方平曰:『接待以來,已見東海三為桑田。』」講自然界的變化。這裡比喻革命所造成的變化。推翻國民黨的反動政府,建立中國共產黨為人民服務的政府,這是人間的正道,正像滄海變桑田那樣的變化。這裡的「剩勇」從「餘勇」來,把「余」改為「剩」,大概為了把平聲改為仄聲,符合律詩的需要。這是改字的引用格。「追窮寇」,從「窮寇勿追」來,這是反其意而用之的引用格,說明作者的引用是有很多變化的。「不可」句引用霸王的故事,也是反其意而用之的引用格。「天若」句是引用格,「滄桑」也是引用格,不過指革命所造成的變化。

「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剩勇,剩餘的勇力,亦稱餘勇。《左傳·成公二年》:「欲勇者賈余餘勇。」指我的勇力還有剩餘,要勇力的可以從我買去。這是說應該把剩餘的勇力追擊窮寇。「窮寇」,走投無路的敵人。《孫子·軍爭》:「窮寇勿追。」那是指敵我力量相當而言。三大戰役後敵人已經潰敗,所以要追窮寇,徹底、乾淨、全部地殲滅敵人。沽名,指獵取名譽。霸王指項羽。項羽與劉邦都起兵反秦。劉邦先據秦都咸陽拒項羽;項羽殲滅了秦兵主力,擁四十萬大軍入咸陽。他當時為了避免「不義」之名,沒有利用優勢兵力消滅劉邦,後來反為劉邦所消滅。這裡是說應從項羽的失敗得到教訓,不可為了「和平」的虛名,給敵人以捲土重來的機會。

1949年4月21日,毛澤東主席和朱德總司令發出《向全國進軍的命令》,號令全軍堅決、徹底、乾淨、全部地殲滅中國境內一切敢於抵抗的國民黨反動派,解放全中國。中國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隨即在東起江蘇江陰、西至江西湖口的1000餘里戰線上強渡長江,並於4月23日佔領國民黨反動政府的「首都」南京。毛澤東同志在北平香山雙清別墅得到佔領南京的捷報,心情振奮,寫下了這首詩。中央軍委將這首詩用電報拍發到前線,給全軍指戰員以巨大的鼓舞。

「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虎踞龍盤」講南京形勢優異。三國時諸葛亮看到吳國都城建康(在今南京市南)的地勢,曾說:「鐘山龍盤,石頭虎踞,帝王之宅。」(《太平御覽》一五六引張勃《吳錄》)石頭城,在今南京市西石頭山後。「今勝昔」,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後,形勢更好了。原來南京是國民黨反動政府的首都,反動政府在這裡發號施令,危害人民。現在被人民解放軍佔領,成了為人民服務的大都市,自然勝過從前。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推翻了國民黨反動政府,是翻天覆地的大事。這裡作「天翻地覆」,因為要與「虎踞龍盤」相對。「慨而慷」,感慨而激昂,指人民解放軍終於推翻了國民黨反動政府,這是他們和全國人民的心情共同感慨而激昂的。本於曹操《短歌行》:「慨當以慷。」這句原來先說「龍盤」,後說「虎踞」,現在把位置倒一下,「天翻地覆」,原來說「翻天覆地」,也把字兒倒一下,這是倒裝格,適應律詩格律的需要。「慨而慷」是引用格。

「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鐘山即紫金山,在南京市東面。蒼黃同倉皇,狀匆忙、急迫。指南京突然受到革命暴風雨的襲擊,因為人民解放軍的百萬大軍渡過了長江,佔領南京。原來南京政府代總統李宗仁派邵力子、張治中等到北平去參加國共和談,經過半個月的商討,4月15日,由中共代表團提出《國內和平協定》,4月20日,南京政府拒絕接受。當時蔣介石苦心經營了三個半月的長江防線,人民解放軍只用三天時間就衝破長江防線,佔領南京,顯得非常突然,故稱蒼黃。又,蒼黃,還有由青色變為黃色的意思。所以「起蒼黃」,又有形勢變化,改朝換代之意。因此這句話是模狀格,描寫人民解放軍很快佔領南京;是借代格,借鐘山來代替南京;是比喻格,用風雨來比戰爭進攻;是雙關格,蒼黃既指緊迫,又指變化。這一句用了四種修辭手法,又有大氣磅礴的氣勢。

作者:周振甫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