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五律·挽戴安瀾將軍

一九四三年三月外侮需人御 ,將軍賦採薇 。

從題材上來看,此詩屬於輓詩。如果所挽的對象是作者的知交故舊,自當別論;若作者與被挽者素昧平生,那麼這類輓詩就屬於純粹社交性質的應用文。這後一類文字,貴在樸實莊重、平正得體。毛澤東此詩,就寫出了這樣的規範風格。

「外侮需人御,將軍賦採薇。」首聯二句,直書事始,即從戴安瀾將軍率所部入緬甸遠征抗日寫起。兩句是因果關係。國難當頭,拄危急需棟樑;驍將受命,慷慨即赴疆場。詩人一落筆便將被挽者的高大形象安置在民族反侵略戰爭的大背景中,凜然正氣,遂爾籠罩全篇。「賦採薇」三字,用遠征赴敵的古典,精切不移,於敘事則有雍容不迫之氣度,於行文則有淵雅流麗之風致。

作者:鍾振振

「師稱機械化,勇奪虎羆威。」頷聯二句,守律對仗,突出戴安瀾將軍所轄之第二○○師的軍威。上句言其裝備之精良,扣住其師為機械化部隊的特點。不過,武器雖然很重要,但戰爭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因素還是人,故下句緊接著就強調該師將士之勇猛,筆意十分周至,且體現了唯物辯證法的觀點,見識甚為高卓。古詩詞中例多以虎羆、貔貅之類猛獸來讚頌勇武的軍隊,本篇卻說「勇奪虎羆威」,是翻倍寫法,比直接用虎羆來形容悍師勁旅,更其生動。此五字神采飛揚,亦是一篇之警策。「機械」、「虎羆」,各為本句自對,也頗工緻。

「浴血東瓜守,驅倭棠吉歸。」頸聯二句,仍然守律駢偶。辭意是進而敘說第二○○師在緬甸的戰爭歷程。「東瓜」、「棠吉」,以域外戰地譯名入詩,謂之實錄,可稱「詩史」。當日參加戴安瀾將軍追悼會者,很多是第二○○師的將士,輓詩中特別提及他們在緬甸的戰鬥經歷,對他們來說,倍顯親切。這樣,輓詩也就收到了很好的政治效果。

賞析

這中間的兩聯四句,已經不是在寫戴安瀾將軍,而是在寫他的部隊了。從章法上來看,似乎與上句「將軍賦採薇」接續得不夠緊密;而細繹作者的文心,便可領悟其用筆的高明。歷史唯物主義告訴我們,歷史活動的主體是人民大眾。再傑出的將軍,離開了他的士兵,也無法在戰爭舞台上演出精彩的活劇來。魯迅先生在《未有天才之前》一文中講道:「有一回拿破崙過Alps山,說,『我比Alps山還要高!』這何等英偉,然而不要忘記他後面跟著許多兵;倘沒有兵,那只有被山那面的敵人捉住或者趕回,他的舉動,言語,都離了英雄的界線,要歸入瘋子一類了……想有喬木,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沒有土,便沒有花木了;所以土實在較花木還重要。花木非有土不可,正同拿破崙非有好兵不可一樣。」說的就是這個道理。毛澤東深諳此理,因此他在詩中很好地處理了將軍與其部伍之間的作用關係。此其一。其二,寫龍必以雲,無雲濤霧瀾相烘托,則所謂龍者亦不過是一條有角有須有鱗有爪的大爬蟲罷了,豈復有騰驤九霄、橫絕四海之矯健神奇?詩人之所以挪出一半的篇幅來描繪將軍之師旅的精銳威武及其戰鬥經歷的艱苦卓絕,從藝術辯證法的角度來說,正是對將軍的不寫之寫。兵之精也若此,戰之勇也若此,則統帥、指揮者之英傑,更何待言?此類側筆映襯的作用,有時是不下於甚至超過了正面摹寫的。

這首詩,是對一位為抗日而獻出自己寶貴生命的國民黨軍高級將領的誠摯悼念。它充分說明我中國共產黨人站在全民族的立場上,熱情支持一切愛國力量反對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正義行動,光明磊落,坦蕩無私,適與國民黨蔣介石集團於前一年製造令親者痛仇者快的「皖南事變」,掀起又一次大規模的反共高潮,置民族利益、抗戰大局於不顧的政治自私行為,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這首詩根據一九四三年戴安瀾將軍追悼會輓聯輓詩登記冊刊印。最早非正式地發表在一九八三年十二月二十八日《人民政協報》,是在一篇詮釋這首詩典故的文章中提及的。

一九四三年三月外侮需人御 ,將軍賦採薇 。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