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清仁宗嘉慶帝——愛新覺羅·顒琰

①心膂,比喻親信骨幹的人。《尚書·君牙》:「今命爾予翼,作股肱心膂。」又,《三國志·周瑜傳》:諸葛謹等上疏曰:「臣竊以瑜昔見寵任,入作心膂,出為爪牙,銜命出征,身當矢石,盡節用命,視死如歸。」

失鹿嗟暴秦,爭逐惟漢楚。

注釋

失鹿嗟暴秦,爭逐惟漢楚。

漢興楚淪亡,要論無煩語。

知人不知人,劉項成敗舉。

入關先得民,三傑寄心膂①。

大度納善言,勞心歷險阻。

項籍匹夫雄,搏戰力能御。

驕慢輕哲賢,一增時齟齬。

信謂婦人仁,瞭然若觀炬。

賞析

這是一首詠史詩。愛新覺羅·順琰平時讀書善於總結歷史經驗教訓,並經常以詩的形式寫下他的讀後感。其所寫者有《含碧堂自警》、《讀〈史記〉》、《讀〈尚書〉》、《讀〈通鑒〉》、《讀〈通鑒紀事本末〉》等多篇。而《讀》是作者《讀》組詩中的一篇。

詩為五言古體,押仄韻,並一韻到底。不過全篇可分為前後兩個部分。起首至「劉項成敗舉」以上六句為前一部分,以感嘆入題。開頭兩句,作者巧用一個典故概述了秦末的天下形勢。「逐鹿」,典出《史記·淮陰侯列傳》:「蒯(通)對曰:『秦之綱絕而維弛,山東大擾,異姓並起,英俊烏集。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於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史記集解》引張晏語云:「以鹿喻帝位也。」群雄並起,很快便是楚漢相爭。鹿死誰手?第三句作了回答:「漢興楚淪亡。」原因何在?第五句點挈全篇:「知人不知人。」第一部分中,敘述與議論相結合,含蘊著感慨,一氣而下,迅速破題。「入關先得民」而下至篇末十句為後一部分,以對比論題。此分三層。前四句寫劉邦,一句言一事。劉邦入關以後,「悉召諸縣父老豪傑」,去秦苛政、約法三章,並發布安民告示:「吾所以來,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無恐!」秦民於是喜而犒勞軍士,」唯恐沛公不為秦王」(《通鑒紀事本末·高帝滅楚》)。作者顒琰首先抓住劉邦「得民」這一點,真是筆力千鈞,因為「得民」亦在「知人」之列,民心向背,不能不說是劉、項的成敗關鍵。強調了劉邦這一取勝的堅實基礎,以下所論的得心膂之力、納忠諫之言、歷險阻之勞,才具有了現實意義。由此亦可見作者結構經營上的深厚功夫。接著中間四句寫項羽,與前面一層寫劉邦形成了極為鮮明的對比。作者刻劃項羽僅用「匹夫」二字,便惜墨如金但又恰如其分地表現出項羽勇而無謀、失道寡助的孤家寡人形象。抓住這一個性特點,才使下文所述項羽之自恃力悍、驕慢輕賢、為人所棄的結局具有較強的說服力。對於劉、項成敗的原因,漢之君臣間曾經做過一次很有趣味的探討。據《通鑒紀事本末·高帝滅楚》記載,劉邦一日嘗作設問:「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項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答曰:「陛下使人攻城略地,因以與之,與天下同其利。項羽則不然,有功者害之,賢者疑之,此其所以失天下也。」然而劉邦卻出人意表地說:「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運籌帷幌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填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者皆人傑,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為我禽也。」如此評論,真可謂是知彼知己者的絕妙總結。結尾二句是第二部分的第三層,以比喻呼應論題.作者在上面兩層對劉、項的鮮明對比中,自然地讓讀者看到了結論。「瞭然若觀炬」,一個通俗而又形象的比喻,真是水到渠成,使「知人」與「不知人」者判然見於目前。詩之論題於此得到了總結,全篇結構也得到了有力的收束,果真是撒得開,而又收得攏。

這首詠史詩雖然也是一篇議論詩,但貴在並未偏離文學的形象性原則,所以並不枯燥。再從詩的形式技巧上看,謀篇布局上的層次井然,對比手法上的鮮明深刻,應是作者顒琰這首詩的最大藝術特色。

作者:姜劍雲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