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詩只五句,用了古歌詩體,風格高古,語言質樸雄健,聲調高昂,韻律明快,真正做到了「文脈貫通,意無斷續,整然可觀」(元楊載《詩法家數》語)的完美境地。其一泄千里的氣概,不僅與滔滔漢江的氣勢相符,也體現出這個以沖齡繼寶命的天子的豪放氣質。此詩曾受到後人的高度評價。正德間的廖道南說:「英廟載制《峴山之賦》及《漢水》諸詠,直可追軼虞休,上媲姬美,豈漢、唐諸君所可企及哉。」(《明詩綜》卷一《漢江歌賜襄王》詩後引)認為英宗此詩簡直可與虞舜的《卿雲歌》、周文王的《風鳥之詩》相媲美,哪是漢高祖劉邦的《大風歌》、唐太宗的《興慶之詠》(即《幸武功慶善宮》等)所能企及的呢!作為明臣,揚此抑彼,不過是為了抬高本朝的君主,便不惜用了這樣的口氣。與震鑠古今的漢高祖的《大風歌》相比,怕是要小巫見大巫。儘管如此,《漢江歌賜襄王》一詩,在明代詩歌史上,仍應有它的席位。
漢江滔滔出嶓冢兮②,偉茲巨浸壯南邦兮。
漢江滔滔出嶓冢兮②,偉茲巨浸壯南邦兮。
萬有千里流無窮兮,逶逶迤迤志必東兮。
於戲!漢水殆與天地同始終兮。
注釋
作者:孫佩君
英宗這個崇尚文治的君主,曾有御制詩文一冊,後人曾稱其「昭同雲漢,燦若星辰」,惜已亡佚,只有此《漢江歌賜襄王》還在閃爍著它的光輝。
詩開篇以「漢江滔滔出冢兮」起,起得突兀,大有李太白「黃河之水天上來」的氣勢。滔滔的漢江水從西方奔騰而來。「偉茲巨漫」,形成不可遏止的力量以「壯南邦」。南邦是襄王所守之邦,作者以極簡潔的詩句,由漢江的雄偉壯闊,間接地讚美了擁有這條大江之邦的可貴可愛。漢江的可貴可愛,不僅在於它的浩大水勢,更由於它「萬有千里流無窮兮,逶逶迤迤志必東兮」的精神。「滔滔」「逶逶迤迤」的精鍊描繪,讓人彷彿站在高山之顛,目送從西而來的滔滔漢水滾滾東去,繞高山,穿峽谷,曲曲折折,不舍晝夜。終於匯入長江,東注於大海。一「志」字,一「必」字,有力地讚美了漢江那種百折不撓、不達目的絕不罷休的精神和毅力。末句正面讚歎,認為漢江永不停歇,永不幹涸,大概是與天地同始終。這裡讚美的是江,是江的精神,但人又何嘗不該如此呢?大到一個王朝,小到一個王國,要想國運綿長久遠,就要有始終專一的方向,不可半途而廢。勸勉之意深蘊其中,應該是這首賜詩托物言志的積極意義及其主旨所在。
①漢江:即漢水,長江最長的支流,源出陝西省西南部的寧強縣,東南流經陝西南部、湖北西北部和中部,在武漢市入長江。襄王:憲王瞻墡,仁宗第五子。宣宗宣德四年(1429)受封,國在長沙。英宗正統元年(1436)遷襄陽府(治所在今湖北襄樊市)。
②嶓(bō)冢:山名,在今甘肅省天水與禮縣之間,古人誤以為是漢水上源。
朱祁鎮(1427——1464),宣宗長子。九歲即位,海內尚稱富庶,朝野清晏,綱紀未馳。後因寵信宦官王振,政治日趨腐敗。1449年,瓦刺南侵,王振挾持朱祁鎮親征,土木堡(今河北懷來縣)之役,被俘。返回京都後,被尊太上皇。依靠宦官勢力發動「奪門之變」,朱祁鎮複位,朝政更趨腐敗。卒,葬裕陵(今北京昌平縣)。廟號英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