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浡泥:一作勃泥,又作浡尼。浡泥國即今印度尼西亞加里曼丹島。鎮國山詩:浡泥國王麻那惹加那於永樂三年(1405)遣使入貢明朝,明成祖遣官封他為國王。他很高興,便率領妃子、弟妹子女及陪臣泛海來朝,於永樂六年八月入都朝見明成祖。同年十月,麻那惹加那國王病卒於客館,以王札葬於南京,其子遐旺襲封國王。十二月,明朝派中官張謙等護送遐旺返國。麻那惹加那生前曾請求明成祖將浡泥國的後山封為一國之鎮,到這時,遐旺又請求,成祖於是遂封其後山為長寧鎮國之山,命張謙等在那裡立碑,皇上御制碑文,並系之以詩。
詩用凝鍊的四言體,沉鬱莊重。上承《詩經》六藝之「賦」,鋪陳敘事,便於體現頌揚之情。用字典雅,「煦」、「漸」、「遹」、「匪」、「稽古」、「疇」、「懋」等的自然入詩,除使詩的韻律和諧外,也使詩顯得莊嚴高古,充分體現出文明大國之君的才學氣度。作為頌文看,這些字也起到了言簡意賅的作用。
炎海之墟②,浡泥所處。
⑦稽古:帝王詔諭的套語。
⑨矧(shěn):亦、又。
②炎海:指南海炎熱的地區。墟:大丘,此指島嶼。
③㥪(lóu)㥪:勤懇、恭謹。
④象胥:古通譯官名。《周禮·秋官·象胥》:「掌蜜夷閩貉戎狄之國,使掌傳王之言,而諭說焉。」
⑧趙(ji):怒走,走。
注釋
朱棣銳意文治,曾旨命解縉等人,將先秦至明,經史子集百家之書,各輯為一書,定名《永樂大典》,成為我國最珍貴的一部歷史文獻。他於戎馬之餘,鋪張文治,《御制集》一部,未能留傳於世。
朱棣(1360——1424),朱元璋第四子。明初,封為燕王,多年轉戰塞北,屢敗蒙古貴族,威名大振。1399年,自稱「靖難」,舉兵南下。後攻入南京,奪取帝位。史載:朱棣貌奇偉,美髭髯,智勇有大略,能推誠任人。即位後,進一步鞏固中央集權,營建並遷都北京。他五次親征漠北,解除了元朝復辟勢力的威脅。在第五次親征漠北回師途中,病死於榆木川。(今內蒙古烏珠穆沁附近)。葬長陵(今北京昌平縣)。廟號太宗,嘉靖帝將其廟號改為成祖,謚號孝文皇帝,史稱永樂皇帝。
⑥稽顙(qǐ sǎng):行跪拜禮時,頭至地,即叩首。
作者:孫佩君
⑩疇:誰。
賞析
⑪懋(mào)昭:極大地彰明顯示。懋:盛大。
⑤遹(yù):發語詞。
炎海之墟②,浡泥所處。
煦仁漸義,有順無忤。
㥪㥪賢王③,惟化之慕。
導以象胥④,遹來奔赴⑤。
同其婦子,兄弟陪臣。
稽顙闕下⑥,有言是陳。
謂君猶天,遺其休樂,
一視同仁,匪偏厚薄。
顧茲鮮德,弗稱所云,
浪舶風檣;實勞懇勤。
稽古遠臣⑦,順來怒趙⑧。
以躬或難,矧曰家室⑨。
王心亶誠,金石其堅。
西南蕃長,疇與王賢⑩。
矗矗高山,以鎮王國。
饞文於石,懋昭王德⑪。
王德克昭,王國休寧。
於萬斯年,仰我大明。
本詩雖專為封山而作,但重點卻在讚頌浡泥前國王麻那惹加那的賢德及對大明的忠心臣服。「炎海之墟,浡泥所處」,詩先點出浡泥國的方位,為南方海中一島國。就是這樣的國家,卻「煦仁漸義,有順無忤」。受著仁義的滋養影響,他們從不違背仁義,又有「惟化之慕」的恭謹勤懇的賢王,於是便率領妻子兄弟陪臣遠來大明,「稽顥闕下」稱臣。這些,都用鋪陳的手法,便於追述事情本末。繼而讚頌浡泥與大明的關係,「金石其堅」,是雙方關係的保證。末尾點出「矗矗高山,以鎮王國」及立石刻文的主旨。詩的詳略取捨由立碑的目的而定,很得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