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元文宗——圖帖睦耳

注釋

穿了氁衫便著鞭,一鉤殘月柳梢邊。

①集慶路:行政區域,元置,治所在今南京市。

昔年曾見《九華圖》,為問江南有也無。

賞析

作者:王玉麟

九華山,原名九子山,在今安徽青陽縣西南。上有九峰,故號九子山。唐李太白游江漢,見九峰如蓮花,改名九華山,並與友人作《改九子山為九華山聯句》以紀之,蓋亦此山賦詠之始也。這首《望九華》小詩,寫出作者觀景之餘的一點慨嘆,一點驚喜。

首句從著鞭登程起筆,帶出本詩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穿了氁衫便著鞭」,匆急之中透著瀟洒。」一鉤殘月柳梢邊」,起行的時間借景點出。

次二句是很工巧的一聯:「二三點露滴如雨,六七個星猶在天。」上句寫展露,下句寫殘夜,「二三點」、「六七個」,筆下輕靈疏俊。五代盧延《遜山寺詩》曰:「兩三條電欲為雨,四五個星猶在天。」宋辛棄疾《西江月》詞曰:「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文宗詩句雖依傍前賢而出,要在貼妥自然,切於其情其景。

穿了氁衫便著鞭,一鉤殘月柳梢邊。

二三點露滴如雨,六七個星猶在天。

犬吠竹籬人過語,雞鳴茅店客驚眠。

須臾捧出扶桑日,七十二峰都在前。

「犬吠竹籬人過語,雞鳴茅店客驚眠。」犬吠雞鳴與人聲雜寫,同上一聯對照,正是一動一靜,動襯托靜,靜襯托動。細細玩味,靜的是景是夜,動的是人是心。頸聯、頷聯勾畫出一幅村野夜行圖,自有喜人之處。

作者:王玉麟

昔年曾見《九華圖》,為問江南有也無。

今日五溪橋上見,畫師猶自欠工夫。

賞析

全詩以時間的推移為線索,從「一鉤殘月柳梢邊」,到「六七個星猶在天」,引出「須臾捧出扶桑日」—旭日東升,金光萬道。此刻,遠遠近近的山巒全都現出的千姿百態的身影,隨之而來的將是一個輝煌的白晝。線索連續緊密,給人一種促急之感。主人公行色匆匆且心情煞是暢快,因為他是赴京登上寶位,成為一代帝王,難怪乎詩句中有自得之情卻並無閑適之意呢。


詩由昔及今,由虛入實,因畫說景。「昔年曾見《九華圖》,為問江南有也無。」詩人所見之圖,已不得其詳,但據前人所述,其山著實令人嚮往。《九華山錄》稱『此山奇秀,高出雲表,峰巒異狀。』《青陽縣誌》言山「峰之得名者四十有八,岩十四、洞五、嶺十一、泉十七、源二,其餘台石池澗溪潭之屬,以奇勝名者不一。」至於上文所舉《聯句》更詠出其山秀異之神趣:「妙有分二氣,靈山開九華(白)。層標遏遲日,半壁明朝霞(霽)。積雪曜陰壑,飛流噴陽崖(權輿)。青瑩玉樹色,縹緲羽人家(白)。」由此推想,文宗所見之畫境,定然十分美妙,不然,詩人何以興「為問江南有也無」之嘆?常言道:風景如畫。畫中之景融進丹青神手的理想,必臻至善,難以復加。換言之,九華之美,淡淡兩句已寫至極處了。畫品之精,觀者之慨,皆不難想見。

圖帖睦耳(13041332),又稱札牙篤皇帝。武宗次子,明宗之弟。英宗時,被流放海南瓊州(今廣東瓊山縣)。其堂兄泰定帝在位時,被召回,封懷王,鎮守江陵(今湖北江陵縣)。泰定帝死,被迎入大都,即位。此後,蒙古貴族間爭奪帝位的鬥爭愈發激烈。圖帖睦耳即位不久,北迎明宗和世瑓,宣布退位,被封為皇太弟。但在明宗南途中,又將其毒殺。圖帖睦耳再登帝位。前後在位五年,庸庸無為,病死大都。廟號文宗。

②氁衫:明陶宗儀《粗耕錄》十一《采繪法》:「凡調合服飾器用顏色者,……氁子,用粉土黃檀子入墨一點合;……氁綾,用紫花底、紫粉搭花樣。」氁衫,蓋以此類服色為衫,或用毛緞製成。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