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唐高宗——李治

結尾兩句,詩人的目光轉向了寥廓的天宇,一縷擺落塵世的紛華而超然物外的思緒,驀然從心頭升起。由於有前面四句的襯托,形成了巨大的背景反差,因而愈加顯示出主人公胸襟的高遠。這是詩人本身的悟性呢?還是宗教的威召呢?就請慧心的讀者去細細品味吧。

日宮開萬仞,月殿聳千尋②。

注釋

高宗即位後,玄奘奏請在大慈恩寺建造寶塔,收藏由西域帶回的佛經梵文原本及求得的佛舍利。

賞析

李治(628—683),字為善,小字雉奴。太宗第九子。太子李承乾被廢,改立李治為太子。649年繼位。史載:李治幼而岐嶷端審,寬仁孝友。即位初由貞觀老臣長孫無忌、褚遂良等輔政,繼續推行唐太宗的政策。他從尼寺召回太宗的幼妾武則天,大加寵愛。不久,立為皇后。武則天參預朝政,逐漸執掌大權,內外稱為二聖。在位三十四年卒,葬乾陵(今陝西乾縣)。廟號高宗。

②日宮、月殿:形容建築的宏偉富麗。

③花蓋:即華蓋,皇帝乘輿(車子)上的車篷。崔豹《古今注》:「華蓋,黃帝所作也。」

唐王朝佛道並崇,道教奉為教祖的李耳(老子),唐王室附會為他們的祖先,尊稱玄元上帝。而後世敷衍為《西遊記》的玄奘三藏西天取經故事,亦即發生在唐太宗貞觀年間。李治這首詩,和玄奘取經有一定聯繫。玄奘於貞觀三年(629)西遊求法,貞觀十三年才返回長安,獲佛經六百五十七部,奉命「於宏福道場披尋翻譯」。後玄奘居大慈恩寺,皇太子李治以之為慈恩寺上座(寺主),見《全唐文》卷907玄奘《謝皇太子令充慈恩寺上座啟》,充分反映了唐王朝與佛教的關係。

作者:肖川

首二句寫大慈恩寺建築的巨大、高峻和華麗,比擬為日宮、月殿。萬仞、千尋都是極言其高大。

日宮開萬仞,月殿聳千尋②。

花蓋飛團影③,幡虹曳曲陰。

綺霞遙籠帳,叢珠細網林④。

寥廓煙雲表,超然物外心。

中四句則鋪敘車駕游從供張之盛況。據《新唐書·車服志》:「(天子乘輿之出)設障塵青蓋三層,綉飾上設博山方鏡,下圓鏡,樹羽輪金根、朱班重牙。左建旗十有二旒,畫升龍,其長曳地。」又該書《儀衛志》稱:「(乘輿)首尾廂皆絳引幡二十,引前十,掩後十。」正與詩中的華蓋、虹幡相合。意謂賓士的車蓋,彷彿是一團飛動的雲影,曳地的長幡就像自空垂下的彩虹。天邊的晚霞映照著綉幕錦帳,珠寶妝扮的叢林(寺院之別稱)也顯得格外的華美。眼前的景象真可說是花團錦簇,妙相莊嚴了。然而作者著意用濃筆重彩描摹的繁華,並不是他的終極目的,而只不過是一種鋪墊之筆,旨在襯托出下文的悠然遠韻。賦筆文心,頗為高卓。

④「叢珠」句:北魏楊炫之《洛陽伽藍記·聞義里》引《道榮傳》,西域乾陀羅城東南七里有雀離浮屠(塔),初建成時用真珠為羅網,覆於其上。此用其典。林:叢林,寺院的別稱。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