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唐太宗——李世民

落日雙闕昏,回輿九重暮⑤。

中四句刻畫長安的建築,分別寫宮殿之高峻,平地拔起干百丈;宮城的宏大超過百雉,長安城的壯大雄偉不寫可知;房屋之稠密,遙接天際一眼望不到頭;而宮廷前闕樓之檐楹,彷彿飛翔在空中。這四句都是實寫,形象地勾勒出了長安宮廷建築的壯偉富麗。

「拂潮」二句,亦用《海賦》中「氣如天霄,叆靅雲布」「灌濟濩渭,盪雲沃日」之語,寫大海的變幻。意謂海潮上漲時,風云為之變色;浪濤洶湧,吞天沃日。

注釋

秦川雄帝宅,函谷壯皇居①。

明乎世民詩在詩歌發展中的重要作用,而後始能從容步入此詩的意境。

⑤「洪濤」二句:指滄海桑田的變化。晉葛洪《神仙傳》:「接侍以來,已見東海三為滄田。」

③三驅:語出《易·比卦》「王用三驅,失前禽」。古代帝王或貴族圍獵時,用士兵三面燃火擂鼓,從叢林溝壑中驅趕禽獸出來,以備射殺。七萃:語出《穆天子傳》。後世借指精銳的部隊。

「洪濤」二句,大海變成桑田,桑田變成大海,歷來用以比喻世事的變化。這裡用以引起以下秦皇、漢武的史事。

正因為太宗善於採納不同意見,知道忠言逆耳利於行的道理,所以於魏徵死後,對臣僚們說:「夫以銅為鏡,可以整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廢);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徵殂,猶一鏡亡失。」這幾句話,古往今來都視為箴言,但很少有人能真正實行,這也許即是唐太宗所以能建不世功業的關鍵所在。

⑥之罘(fú伏):在今山東煙台市北,三面環海,一徑南通,漢武帝太始三年(前94)曾登之罘。碣石:一說在今河北昌黎縣西北,秦始皇三十二年(前283)曾至此觀海,留有刻石。

塞外悲風切,交河冰已結②。

「長煙」二句,寫圍獵結束。野燒熄滅後的煙霧,遮暗了西下的太陽光輝,曠野中的灌木,被冬季凜冽的寒風颳得搖擺起伏。「振」字一本作「偃」,意為樹木被風颳得倒伏,亦可通。

賞析

①《飲馬長城窟行》,是樂府舊題。樂府古辭題注說:「一曰《飲馬行》。長城,秦所築以備胡者,其下有泉窟,可以飲馬。古辭雲『青青河畔草,綿綿思遠道』,言征戍之客至於長城而飲其馬,婦人思念其勤勞,故作是曲也。」又引《樂府廣題》說:「長城南有溪坂,上有土窟,窟中泉流,漢時將士征塞北皆飲馬此水也。」

賞析

末二句仍然刻畫建築物,但換了個描寫角度。詩寫高峻的闕樓竟能遮雲蔽日,高空的風煙可以在窗戶中自由流動。寫文章或寫詩,都要講究層次,像這樣層次分明而又反覆描繪,就能進一步表現抒寫的對象,給讀者以深刻的印象。

首聯「爽氣澄蘭沼,秋風動桂林」,用偷春格(釋惠洪云:「破題已引韻的對,謂之偷春格,言如梅花偷春色而先開也」)撐開秋空點題,而以高秋的「爽氣」輕籠曾在陽春時令吐發幽香的「蘭沼」,並用一「澄」字表示「蘭沼」已進入「潦水盡而寒潭清」的季節,暗示時令的推移;接著明用「秋風」點題,妙在不寫秋風凋傷物華的蕭森氣象,而以之搖蕩於「桂林」之間,芬芳四溢,與蘭沼後先相映,各領風光。這裡是以明暗虛實交互映襯的手法傳出妙趣:「蘭沼」是虛,暗逗「桂林」之實;「爽氣」是實,明示「蘭沼」之虛,風光流轉,景物宜人,領略「春秋多佳日」的風情。

頸聯「日岫高低影,雲空點綴陰」,運用特寫鏡頭,攝取一瞬間的奇景,美化了秋空,與上聯相聯繫,構成了一幅秋趣圖。「日岫」句,是遠近高低峰巒受日光斜照影調移動的現象;「雲空」句,是疏雲篩動日影,或點點飛移,或連成片段,點綴渲染的動態。這聯寫動景,包容量極大:不僅日影雲蹤運轉作態,而且相互映襯,生髮出秋興的生機。後代詩人摹擬者甚多,王維的「白雲移翠影」(《林園即事》)、「赤日團平陸」(《冬日遊覽》),即從此詩境生出。大凡為詩,寫靜景易,寫動景難,而此種動景又皆為人之所習見而不能道出,世民信手拈出,既見筆力,又顯神思。

②本詩原有詩末註:蘭生,漢武帝百味旨酒;玉䪥(xiè謝),隋煬帝酒名也。

作者:陳新

⑥胡塵:古代指西北地區游牧民族的侵擾。玉塞:玉門關。金鉦:軍中用作號令的樂器。

大軍一出即克敵制勝,在戰鬥紀念地刻石紀功。這時邊遠地區也列入中原版圖,將士奏凱返回京城。刻石,用漢代竇憲大破匈奴後在燕然山刻石紀功的典故。

結二句承「開軒引雲霧」,寫因開窗而見到的深夜景色:銀河已經橫斜,光彩照明了高峻的樓閣;夜風吹動樹木,發出簌簌的聲響。暗示此時該是詩人休息的時候了。

塞外悲風切,交河冰已結②。

瀚海百重波,陰山千里雪③。

迥戍危烽火,層巒引高節。

悠悠卷旆旌④,飲馬出長城。

寒沙連騎跡,朔吹斷邊聲⑤。

胡塵清玉塞,羌笛韻金鉦⑥。

絕漠干戈戢,車徒振原阝顯⑦。

都尉反龍堆,將軍旋馬邑⑧。

揚麾氛霧靜,紀石功名立⑨。

荒裔一戎衣,靈台凱歌入⑩。

唐代是著名的詩歌王國,對於唐詩的所以繁榮,研究者作了許多解釋。其中一條原因是由於統治者的愛好和提倡,以至作為選拔士人的標準。觀《帝京篇》,應該承認這確實是唐詩繁榮的一個因素。

③三嶺:傳說東海中有蓬萊、方丈、瀛洲三神山,仙人居之。見《史記·封禪書》。和風:春日溫和的微風。八荒:八方荒遠的地方。

末聯「蓬瀛不可望,泉石且娛心」,總束全詩,明示作意,表現了高尚的人格與詩格。「望」是全詩共有的:前六句是可望之景,末二句抒發不可望之感。「蓬瀛」,推展至仙境;「不可望」,立即收回到現實,為下句留餘地:「泉石」即上文所寫的山川勝景;「且娛心」即甘娛心於眼前的泉石,而不馳鶩於虛無的神仙世界。這一聯收得渾厚含蓄,實則批判古代帝王的浮華,宣言自己的求實精神。

封建社會,帝王獨裁,言莫予違,這自不利於統治。所以從秦朝開始就設置諫官,所謂諫,就是向皇帝直言規勸的意思,以此作為政治的調節。魏徵之所以成名,主要在於敢於向太宗犯顏極諫。可是逆耳之言即使一個普通人也未必肯聽取,何況皇帝。《隋唐嘉話》還記載有如下的故事,說太宗一日退朝後,自言自語地說要殺卻此田舍漢。文德皇后問:「誰觸忤陛下?」太宗說:「魏徵每事廷辱我,使我常不自得。」皇后退,朝服立於庭。太宗驚問:「何為若是?」皇后說:「妾聞主聖臣忠,今陛下聖明,故魏徵得盡直言。妾備後宮,安敢不賀。」太宗才息怒。由此可見唐太宗之所以成為英主,創我國封建社會中少有的貞觀之治,是由多種條件的促成。如果太宗周圍儘是持位保祿的諂諛之臣,那末即使他是「幾百年才出一個」的聖人,也絕無好結果。

李世民(599—649),唐高祖次子。隋末勸其父起兵反隋,李淵稱帝時,封為秦王。武德九年(626年)發動「玄武門之變」,殺兄建成,立為太子,繼帝位。史載:李世民幼聰睿,玄鑒深遠,臨機果斷,能屈節下士。在位期間,推行均田制、租庸調法和府兵制度,並加強對地方官吏的考核。又修《氏族志》,發展科舉制度。他常以「亡隋為鑒」,較能任賢、納諫。當時,社會經濟有所恢複,史家譽為「貞觀之治」。李世民晚年,生活趨於奢侈,病死於長安宮,葬昭陵(今陝西醴泉縣東北)。

⑦霓裳:指求仙長生。屈原《九歌·東君》:「青雲衣兮白霓裳。」端拱:謂帝王斂手無為而治。隋煬帝楊廣《冬至朝陽殿受朝》:「端拱朝萬國,守文繼百王。」

⑦絕漠:邊遠沙漠地區。車徒:兵車和步兵。振:《書·大禹謨》「班師振旅」,出征勝利後整頓部隊凱旋。原阝顯:義同原野,阝顯指低濕之地,新墾的田疇也稱阝顯。

④「悠悠」句:《詩·小雅·車攻》「蕭蕭馬鳴,悠悠旆旌」,註:「言不喧嘩也。」

這首詩即表現了太宗與魏徵的親密關係,有無寓意則不可知。詩說魏徵家釀的酒,其醇美超過漢武帝的蘭生,隋煬帝的美酒。飲醉後千日不醒,藏置起來酒味十年不壞。晉張華《博物志》說,中山人狄希能造千日酒,飲後醉一千日。北魏楊炫之《洛陽伽藍記》說:河東人劉白墮釀的酒,六月炎天暴置陽光下,能十多天不壞。古代對受到他人的善言啟迪,有如飲醍醐的比喻,醍醐就是美酒,因此詩中的「醽醁」「翠濤」,很可能即是魏徵規諫的比喻。

①憑軾:扶著車軾。軾為車箱前扶手橫木,古人立乘,扶軾表示傾聽或注視。

賞析

頷聯寫夜色極美,對詩中的「初碧」「輕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