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晉宣帝——司馬懿

司馬懿(179—251),字仲達,河內溫縣(今河南溫縣西)人。出身士族,多謀略,善權變。初為曹操主簿,後任太子中庶子,倍受曹丕信悉。魏明帝時任大將軍,多次率軍對抗蜀漢。齊王曹芳繼位時,他與皇族曹爽受遺詔共同輔政。爽一度削奪他的兵權,懿裝病在家,伺機東山再起。249年乘曹爽陪皇帝掃陵外出之機,以太后的名義免除曹爽的大將軍職務,不久將其殺死。從此,曹魏政權已落入司馬氏手中。司馬懿死後,其侄司馬炎代魏稱帝,建立晉朝,追尊為宣帝。

清人沈德潛《古詩源》收有他的《燕飲詩》一首。有文集十卷傳世。

天地開闢,日月重光。

注釋

天地開闢,日月重光。

遭遇際會,畢力遐方②。

將掃群穢,還過故鄉。

肅清萬里,總齊入荒③。

告成歸老,待罪舞陽④。

當然,這詩末二句並非什麼由衷之言。從司馬懿後來翦除異己,獨攬大權的行為看來。實在和這二句大異其趣。所以明人鍾惺評此詩云:「『待罪』二字,老奸之言,孟德(曹操)說不出。」(《詩歸》卷八)這是說曹操雖亦為奸雄,但還沒有司馬懿自稱「待罪」那樣虛偽。

③總齊入荒:意為整頓、治理所有的地方。「入荒」,猶言八方。

④舞陽:當時司馬懿被封為舞陽侯。舞陽在今河南舞陽東南。一本作「武陽」,疑誤。

賞析

司馬懿在三國是魏國的大將,在與吳、蜀作戰時屢立戰功。公孫淵起兵反魏,魏明帝又派司馬懿領兵討伐。這樣,他逐漸地掌握了魏國的軍權,為他子孫代魏建晉奠定了基礎。據史籍記載,司馬懿為人「內忌而外寬,猜忌多權變」。對於他的為人,曹操曾有所察覺,還告誡過曹丕。但曹丕素來和司馬懿關係很好。後來曹丕即位以至其子曹睿時都比較信任司馬懿,用他為大將。這也許是由於當時魏國的宿將大部分去世,唯有他足以和諸葛亮對抗之故。但不管曹丕和曹睿對他採取什麼態度,魏國統治集團內部對司馬懿還頗有疑慮。同時,曹睿在位時,大權基本上還有皇室手裡,所以司馬懿當時還不得不採取一定的「韜晦」手段。這首詩正表現了他當時那種的心態。

這首詩的開首兩句:「天地開闢,日月重光」指曹操削平群雄,曹丕代漢自立,一時間平定了中原的戰亂,出現一個相對安定的政治局面。「遭遇際會」以下四句,是說他自己受到朝廷的賞識,得以舒展才能,到遠方去為皇帝出力。這本是很得意的事。所以緊接著說「將掃群穢,還過故鄉」。在這兩句中,實際上多少流露出他的野心。因為顯貴以後在故鄉作詩言志,這多少是以漢高祖劉邦自比。因為漢高祖在平定天下後,曾到故鄉沛地,作歌稱:「威加海內兮歸故鄉」。現在司馬懿的情況當然和漢高祖不同。他只是「將掃群穢」,也就是說,這次出征尚未取得成功。不過就他主觀意圖來說,卻要「肅清萬里,總齊入荒」。一旦達到這個目的,豈不是和漢高祖一樣「威加海內」?話說到這裡,他的野心豈非躍然紙上?這種口氣對司馬懿當時的處境,顯然還是不合適的。於是他話鋒一轉,自稱「告成歸老,待罪舞陽」,意謂大功告成之後,就退職歸家,在他舞陽侯的封地上養老。所謂「待罪」,當然是自謙之詞。這種口氣頗似《老子》所謂「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古人往往崇尚「功成不受爵」,但司馬懿已經身為「舞陽侯」了,因此退到他封邑上去養老,不再做官,倒是更適合他的身分。這樣說,不但可以避免朝廷對他的懷疑,也可以顯示他的「高尚風格」。

①《燕飲歌》:三國魏明帝景初二年(238),割劇遼東的公孫洲叛魏,魏明帝曹睿派司馬懿率兵討伐,路過司馬懿故鄉溫縣(今屬河南),見到他的父老故舊,和他們燕飲。此歌是當時所作。《晉書》只稱「歌」,無題名;《樂府詩集》稱《晉高祖歌》;《燕飲歌》這題目為後人所加。

②畢力:儘力。遐方:遠方。此句指奉命討伐遼東。「畢力」,一作「奉辭」。

這首詩在歷來的選本中很少被收錄,原因也許是因為他很少感情色彩,一味講建功立業之事,並無抒情成分。所以鍾惺認為他的「一種陰鷙之性,似純用以取天下,而文章、山水、朋友、閨房之趣,略不以分其心」。(同上)鍾惺還把它和曹操的詩相比較,認為曹操「有熱處」,司馬懿則「一味冷」。他所謂「熱」和「冷」,就是指真摯的感情。在這首詩中,確實只有「取天下」的冰冷打算,並無一點抒情的意味。所以不大為過去的讀者所喜愛。

作者:曹道衡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