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魏文帝——曹丕

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

群燕辭歸鵠南翔,念君客游多思腸。

慊慊思歸戀故鄉②,君為淹留寄他方?

賤妾煢煢守空房③,憂來思君不敢忘,不覺淚下沾衣裳。

援琴鳴弦發清商④,短歌微吟不能長。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漢西流夜未央⑤。

牽牛織女遙相望,爾獨何辜限河梁⑥。

作者:孫國平

《雜詩·其二》明顯地表現出任性自然的老莊思想。「浮雲」的與「飄風」相會,「吹我東南行,行行至吳會」,但吳會又「安得久留滯」等等,一方面有《莊子·逍遙遊》中「水擊三千里,搏扶搖而上者九萬里」的大鵬的雄強,同時也有哈姆雷特式神經質個性特點的影子。老莊道家哲學常是歷史和人生的避風港,是對壓迫和摧殘的一種反動。貴為帝王的曹丕,同樣感到被儒家倫理道德束縛得窒息而其父的嚴刑峻法也未能奏功的痛苦,內心裡在追尋著道家解脫和曠達的幸福。但他預感這種解脫將是虛妄,其內心也就越發痛苦。

最後四句,詩人的筆觸又回到了自然之中,由景生情,以景化情。秋月的柔光,似霜如雪,瀉在了思婦冷清寂寥的床頭。星河西沉,思婦心底的抑鬱溶進了幽深渺遠的穹宇。「牽牛織女遙向望,爾獨何辜限河梁」,是痴迷的哀矜,又是怨憤的詰問。天上人間,同病相憐,悵惘和感憤之餘,少婦孤寂的心靈,是否能得到一絲淡淡的慰藉?

作者:李文鍾

①本篇屬《相和歌·平調曲》。據清人朱乾《樂府正義》,樂府詩題上冠以地名,主要是表示聲音的地方特色。後世因曲調失傳,便只用來歌詠各地的風土人情。燕是漢末魏初北方邊域,征戍不絕,所以《燕歌行》所寫多為傷離恨別之情。

開首四句為一解,總寫時令、氣氛和人物的行動。中八句為二解,細緻描寫彷徨時所見所聞,俯仰遠近,巨細兼及。末六句為三解,總寫感受。此次夜遊中聞見了些什麼?大地為茫茫白露所掩,寒水暗流。草蟲悲鳴,一派死寂凄清。這正是漢末三國以來長期戰亂社會氣氛的寫照,暗含現實主義精神。「草蟲鳴何悲」句,象徵性地表現了曹丕對廣大苦難人民的深深同情。仰首長空,明月高懸,孤雁南飛,群星曆亂,銀河西流。一、二解所描寫的場景氣氛,簡直把整個宇宙冷凝渲染得比墳場還要可怕森人。時空的概括相當深廣,可見詩人胸襟氣象和筆力非凡。

賞析

十句詩一氣呵成,如珠走玉盤,略無滯礙。初讀感到如小兒語一般縱誕不拘和質樸無華,反覆研讀,便覺得其中頗有用心,與曹丕的政治觀、人生觀、宇宙觀都有關。

如果說:「念君客游思斷腸」以後三句是寫少婦的情,那麼「賤妾煢煢守空房」以下五句則是寫少婦的形。煢煢孑立,形影相弔,空房獨守,凄苦難耐,不由得泣下如雨,打濕了羅裳。長歌當哭,然而卻是泣不成聲。詩人從內情到外形的鋪陳,既符合內心的悒鬱需要向外排遣的事理,又讓外形進一步烘襯了內情的創巨痛深,尤以「短歌微吟不能長」為精妙絕倫的點睛之筆,讀到此處,有誰不為這惙怛傷悴的少婦而感到心靈的震顫呢?

②慊慊:憾恨不滿。

古代望氣者稱,居處有雲亭亭如車蓋者,乃帝王氣象。所以此詩開首「西北有浮雲,亭亭如車蓋」句中「浮雲」當是隱隱然以帝王自居的比喻。西北的「浮雲」飄然作吳會(吳郡和會稽郡)東南行,並非漫無目的遊仙之舉。曹丕稱帝後,曾二次伐吳,均未取得勝利。詩中「浮雲」的「東南行」是滅吳蜀統一全國的帝王大業的化裝表現,此乃曹丕魂牽夢縈的大事。然而詩中「吳會非我鄉,安得久留滯」等句對伐吳卻顯得缺乏信心,何故?曹丕對待政治問題的一些矛盾心理,大概要從其人生觀、宇宙觀的矛盾來找原因。曹丕沒有乃父曹操三十餘年馬上征戰殺伐的生活歷練,故後天形成的個性傾向性父子大不相同。曹操尚武講法治;曹丕重文,傾向老莊的清靜無為,對「文景之治」很嚮往,為人處事哪比得上魏武那般果決。曹丕稱帝改元黃初後,下息兵詔、輕刑詔、禁復讎詔、薄稅詔等,一反曹操的法治政策,想將社會引向無爭無欲的原始狀態,但這種歷史倒退實際是不可能的。在門閥勢力的壓迫下,他又不得不行九品中正制,維護貴族官僚的利益。在政治措施上,魏文表現出自相矛盾的軟弱,缺乏自信。

漫漫秋夜長,烈烈北風涼。

展轉不能寐,披衣起彷徨。

彷徨忽己久,白露沾我裳。

俯視清水波,仰看明月光。

天漢回西流,三五正縱橫。

草蟲鳴何悲,孤雁獨南翔。

鬱郁多悲思,綿綿思故鄉。

願飛安得翼,欲濟河無梁。

向風長歡息,斷絕我中腸。

⑤星漢,銀河。夜未央,夜深而未盡之時。這首詩描寫的是初秋的夜景,根據古人以觀察星象來測定時間的方法,銀河見於天頂是初秋的傍晚,「星漢西流」,銀河轉向西,說明夜已經很深了。

這是一首秋夜思夫詩。用秋景陪襯哀思,在同類題材的詩歌中,可以說是數見不鮮的手法,然而曹丕開頭三句濃墨重彩,多層次多角度所狀寫的秋景卻另有一番雋永幽婉的意境:呼呼蕭瑟的秋風透露著悲涼;紛紛搖落的草木蘊含著凄切;行行南歸的燕雁誘發著哀思,時序遷易,睹物思人。憂心殷殷的少婦因椎心泣血的思念而黯然神傷,羈旅他鄉的夫君一定也在為綿綿眷念而忍受煎熬,然而為什麼還久游不歸?詩人寫思歸,同時又折射出同樣悵然若失的思夫,秋月共見,天各一方,愛心相知,相見時難。拳拳之忱又伴隨著無可奈何的惆悵,更增添了這一特定氛圍的悲涼和凄惘。

④援,取。清商,樂調名,清商音節短促,所以下句說「短歌微吟不能長」。

但是,這首詩如果止於二解似還不夠醒豁。因為只見孤獨憂傷的路漫漫其修遠荒蕪兮,而「吾將上下而求索」——人的自我的信心、決心和行動不夠強烈。也就顯不出建安文學的最大特徵,上承楚騷下啟唐音,建安風骨的「骨」。

曹丕(187—226),字子桓,沛國譙(今安徽亳縣)人。曹操次子,操死,襲位為魏王。不久廢獻帝為山陽公,代漢稱帝。國號魏,建都洛陽。在位七年,謚號魏高祖。

曹丕自幼嫻習弓馬,雖長年在戎旅之間,但讀書很勤,著述頗豐。在文學創作和理論上均有成就。其詩深受漢代樂府民歌的影響,語言通俗,描寫細緻,風格深婉有致。《燕歌行》為現存較早的七言詩。他的《典論·論文》和《與吳質書》是我國文學批評的較早著作。其中較中肯地評論了當時主要作家(建安七子)的作品,開創了批評作家、作品的風氣,對當時文學和文學批評的發展起了積極作用。有《魏文帝集》。

漫漫秋夜長,烈烈北風涼。

第一首,寫失眠的寒秋深夜,獨自彷徨時的見聞和所感。其實不一定真有此長夜獨游,不過自我心靈的詠嘆而已,然而倒真實地反映了這位貴胄公子的隱秘的衷曲。

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

前二解寫景,末六句的三解,主要寫情。什麼情?悲壯兼有,以壯為主——頗想有一番大作為大建樹的烈士情懷。有此情懷,前二解的蒼涼浩渺才增添了使人神旺而感奮振起的奇崛之氣。「願飛安得翼,欲濟河無梁。」前二解意境迷離,蒼涼浩渺,其實已經在「飛」,情景交融不露形跡地在「飛」。「願飛安得翼」的「飛」則透進一層,明明說的是英雄濟世拯民、統一天下的大志。羽翼,渡河的橋樑安在?向風嘆息,斷絕中腸。靈魂高揚,一切都那麼斬釘截鐵毫不含胡,正是猥瑣卑微蠅營狗苟的反面。曹丕《與吳質書》:「行年已長大,所懷萬端,時有所慮,至通夜不瞑。」《雜詩·其一》正是將痛苦的失眠之夜時撕心裂膽的「所懷萬端」提煉加工而成的詩歌形象。它由深層生命而來,所以對讀者的感發力量也是巨大的。

《雜詩》二首是曹丕的深層內心獨白,憂思百結,概括深廣,氣象磅礴,體現了「烈士多悲心」(曹植詩)的建安風骨,為魏文詩中精品。

曹丕還是一位見解深刻,文學史上頗有影響的文藝批評家,其《典論·論文》把文學創作視為不僅超越榮華富貴而且超越生命的「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他的創作態度(包括詩歌創作)十分嚴肅。這首《雜詩》也可窺見將整個生命投入的痕迹,其創作理論和實踐是相一致的。

作者:李文鍾

③煢煢:孤獨的樣子。

賞析

鍾嶸《詩品》云:「魏文詩,……率皆鄙直如偶語。唯『西北有浮雲』十餘首殊美贍可玩,始見其工矣。」很推重這首詩。鍾嶸可能是見慣六朝詩的華麗,故以「鄙直」目魏文。其實這兩首《雜詩》的語言也甚俚直,其「美贍」殆在思想意境。俚直的語言倒創造了一種莽蒼蒼的美。

對於曹丕,大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