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徹(前156—前87年),景帝第三子。史載:武帝雄才大略,得遵洪業,不改文景之恭儉以濟斯民。即位後,頒布「推恩令」,解除了王國對中央政權的威脅;思想上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加強了中央集權;實行鹽鐵官營,充實國家實力;曾數次發動反擊匈奴的戰爭,保障了黃河流域地區經濟、文化的發展,從而西漢達到鼎盛。劉徹卒於五柞宮,葬茂陵(今陝西興平縣東北),廟號世宗,謚號武帝。
劉徹酷愛《楚辭》,作賦多類楚聲。傳世詩有《瓠子歌》、《秋風辭》、《李夫人歌》等四首。詩風質實,豪放,具有文采。原有文集二卷,已佚。
秋風起兮白雲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
「樓船」以下各句,由傷逝轉入嘆老,嗟嘆之情,愈為深廣。而其章法卻很特別。五句中,大部分寫熱鬧的場面,只在最後一句點出主旨,便有倒捲簾櫳,消納通身之妙。然興象渾淪,全以氣行,便無纖巧之弊。這裡所寫的橫汾簫鼓,場面是宏偉的。高大的樓船由黃入汾駛向南岸,在河心泛起了銀白色的波浪。據《一統志》:「舊志:汾河舊自榮河縣北后土祠旁西流於黃河。」漢武的路線是東渡黃河,入汾,橫渡而抵南岸后土祠。汾水清於黃河,故有「揚素波」之語。樓船在行駛,船上簫鼓大作,水手們也應節按拍,划槳唱歌。這氣氛、這場面,可說是興高采烈,歡樂已極。然而眼前的鬧熱,並不能驅散詩人內心的悲惋。其故何在?就在於詩人對人生苦短這一點的敏銳的感覺上。老了,畢竟是老了,有什麼辦法呢?這就是這位帝王詩人發出的浩嘆。
②樓船:建有樓房的高大的船隻。
這首《秋風辭》是漢武帝巡視汾陽時所作。如今山西萬榮縣的后土祠邊秋風樓內,還有此辭的碑刻,流風餘韻,至今未泯。汾陽后土祠是祭祀地祗的廟宇。它建在汾水南面與黃河東岸相連的高岡上。武帝這次出巡是在一個落木蕭蕭的秋天。這時他年事已高,寵姬李夫人又已去世,心緒相當凄涼,這些都給本辭投下的複雜的光影。
然而,這種人生無常的哀感,不僅屬於他個人,而也是一種具有普遍意義的悲愴的主題。它藉美麗的景色與歡樂的場面的烘托、鋪墊,把人生苦短的悲哀表現得濃重、蒼莽。它的悲涼情緒導源於對人生的執著與依戀。在曹孟德之前,很少有人達到這樣的境界。
③揚素波:激起白色的波浪。
作者:周篤文
漢武帝為一代英主,既富武功,兼擅文采。在位五十四年,制禮作樂,獎勵文士,一時彬彬稱盛。他酷好楚辭,自作《李夫人歌》、《秋風辭》諸篇,頗能嗣響楚辭,令人發深沉的哀思。
④棹歌:划槳時唱的歌。棹:船槳。
注釋
一起兩句寫眼前景物,儼然是一派明麗的清秋勝境。裊裊的秋風吹拂著朵朵白雲,在藍天下飄動;成行的征雁在黃葉飄落中向南飛去。然而,作者摹寫秋色並不止於讚美。它通過衰黃的落葉與南飛的歸雁,透漏出衰颯之意,為下文的感傷心態安排了出場。三、四句,上虛下實,以景襯情,意謂春蘭秋菊,終古不絕,然而佳人呢?卻永逝而不返了,這怎能不令人悵悒無端呢?這裡說的「佳人」,不是泛指,而是特指他的寵姬李夫人。據《漢書·外戚傳》:「延年侍上(漢武帝),起舞歌曰:『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寧不知傾城與傾國,佳人難再得。』上嘆息曰:『善。世豈有此人乎?』平陽主因言:『延年有女弟。』上乃召見之,實妙麗善舞,由是得幸。」武帝懷念的正是她。眼前的情景,勾起了主人公對已逝者深重的懷念。漢武帝果然是篤於情者。龔自珍有句云:「少年雖亦薄湯武,不薄秦皇與武皇。設想英雄垂暮日,溫柔不住住何鄉?」似亦為此而發。但只說對了一半,不然以帝王之尊,佳麗滿宮,何求不得,焉用如此戚戚?白居易的「漢皇重色思傾國」(《長恨歌》)以李楊的愛情與之作比,是不錯的。
秋風起兮白雲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
蘭有秀①兮菊有芳,懷佳人兮不能忘。
泛樓船兮濟汾河②,橫中流兮揚素波③。
簫鼓鳴兮發棹歌④,歡樂極兮哀情多⑤。
少壯幾時兮奈老何?
⑤極:盡頭。
①秀: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