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卷 一目五先生 相關 神奇皇曆

看了這個作品相關,你會知道中國的傳統文化是多麼的博大精深了。

萬年曆,又叫老黃曆或者老黃曆,是編排年、月、日、節氣等以供人們查考的工具書,曆書也是人類創造的文化成果之一。

相傳在很久以前,由於曆法定得不準,天時與農事往往不能正確地配合,農作物的收成因而不理想。當時的天子祖乙(約公元前1450年)見到節令紊亂導致民生不聊生,也非常憂慮。當時的人們也以為是得罪了天神,於是祖乙親自率領百官,董香沐浴,前往天壇祭祀天神,並傳喻全國百姓設壇祭天,祭拜天神,請求寬恕,使節令恢複正常,可是節令還是照樣的紊亂。

當時在定陽山下,有個青年樵夫名叫「萬年」,平日以打柴採藥為生,平時對曆法及節令很感興趣。有一天,萬年上山砍柴,砍完了就坐在樹下休息。他望著樹影出神,不知不覺過了大半個時辰,發現地上的樹影已悄悄地移動了方位。萬年靈機一動,心想,可不可以利用日影的長短來計算時間呢?回到家後,萬年就設計出一個「日晷儀」。可是,一遇上陰雨天,日晷儀就失去效用了。有一次,萬年在溪邊喝水,看見崖上的水很有節奏的往下滴,規律的滴水聲又啟發了他的靈感。回家後,萬年就動手做了一個五層的漏壼,利用漏水的方法來計時。這麼一來,不管天氣陰晴,都可以正確地掌握時間了。有了計時的工具,萬年更加用心的觀察天時及節令的變化。經過長期的歸納,他發現,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天時的長短就會重覆一次。只要搞清楚日月運行的規律,就不用擔心節令不準了。

於是萬年就帶著自己發明製造的日晷儀及水漏壼進見天子祖乙,說明節令不準與天神並不相干。祖乙覺得萬年說的很有道理,就把萬年留下,並在天壇前蓋起日晷台、漏壼亭,又派了十二個童子供萬年差遣。從此以後,萬年得以專心一意地研究時令。

過了一段日子,萬年根據推算出的初步成果報告祖乙:「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復始從頭來。草木榮枯分四時,一歲月有十二圓。」「現在申星追上了百星蠶百星,星象復原,子時夜交,舊歲已完,時又始春,恭請天子定個節名吧!」祖乙說:「春為歲為,就叫春節吧。」

於是萬年留在宮中繼續推算,修改不夠準確的太陽曆草歷。這樣經過了幾十年,萬年精心制定的太陽曆終於完成了。當他把太陽曆獻給祖乙時,已是個白髮蒼蒼的老人了。祖乙深受感動,就把太陽曆定名為「萬年曆」,並封萬年為「日月壽星」。直到今天,人們也習慣將陽曆稱為「萬年曆」,並在春節時掛上日月壽星圖,據說就是為了紀念功高德重的萬年。

不過這些朝代所使用的曆元都是一致的,曆元就是將冬至作為一節的開始,將陰曆初一作為一月的開始,將夜半子時作為一天的開始,將甲子日定為天干記日周期的開始。

在早期的農業社會裡,耕作的進度往往依天時為準,曆法自然就成了農民作息的依據。我國自古以農立國,曆法的準確與否,直接影響國計民生,所以歷代天子,都十分重視修訂曆法一事。在戰國時期之前,黃帝、顓頊、夏、殷、周、魯等朝代,所使用的曆法,皆為「四分曆」,其中黃帝、周、魯三種曆法以子建月,即以仲冬月(陰曆十一月)為一歲之首。殷朝曆法以丑建月,即以季冬月(陰曆十二月)為一歲之首。夏朝曆法以寅建月,即以孟春月(陰曆正月)為一歲之首。顓頊時曆法以亥建月,即以孟冬月(陰曆十月)為一歲之首。到了漢武帝時,已出現了曆法與天象不符的偏差。《漢書》「律曆志」形容此時為:「朔晦月見,弦滿望高」。武帝下令司馬遷、落下閎、鄧平等人改秦「顓頊歷」,另訂「太初曆」,仍以夏曆的孟春之月為歲首,並將廿四節氣列入曆法。這套曆法一直沿用了兩千多年,民國以後,才改用陽曆。

在西周時,人們已將沿著黃道赤道的恆星分為二十八星宿,後來並命名為:

東青龍:角、亢、氐、房、心、尾、箕。

南朱雀:井、鬼、柳、星、張、翼、軫。

西白虎:奎、婁、胃、昂、畢、觜、參。

北玄武:斗、牛、女、虛、危、室、壁。

在擇日的應用上,人們早就有擇良辰吉日的做法,司馬遷說:「當窺觀了陰陽之術,大詳而眾忌諱,使人拘而多畏,然其四時之大順,不可失也」。可見擇日中許多名目作法在古代是一種陰陽之術,並非全是無稽之談。古代曆法選擇日課上,主要包括二十四節氣、五行用事或土王用事。直到魏正光曆法,才加上七十二候、四正卦、上朔等。在唐朝以後,各種曆法註解項目更為繁多,而吉凶神煞更是讓人眼花撩亂,不過,大抵上仍可分為六類:

一.由太歲干支決定。

二.由月名(日行十二宮)決定。

三.由月名及日干支決定。

四.由日名決定。

五.由年和日干支所決定。

六.由四季和日干支所決定。

曆書在我國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古時稱「通書」,或稱「時憲書」。我國遠在古代就已設有觀察天象、推算曆法的官職。秦代有太吏令,唐代設太吏局,宋、元代有司天監,明清改為欽天監。最早的曆書是裝裱成軸,用毛筆書寫。到唐朝太和九年(公元835年)已有木板刻印的曆書出售了。帝制時代,曆書是由皇帝頌布的,並規定只許官方印,不準私人刻印,從此曆書又叫「皇曆」。現存最古老的曆書是唐僖宗(公元805年)時印製的。而真正古老的曆書產於唐順宗永貞元年(公元805年)。當時在皇宮中出現的是記事日曆,共分12冊,每月一冊,一天一頁,記載日、月、國家、朝廷大事和皇帝言行。後來發展到把干支、月令、節氣,以及各種術數如擇日、星相吉凶、卜卦等內容都印在日曆上面了。

曆書在民間流傳和普及是宋代以後的事。據說,宋代有個考官叫學政,他在批閱考卷時,發現秀才大都把日期寫錯了。查問原因,秀才答:「學生晝夜讀書只能觀星月計算日期,那有不差一二天的」。於是學政奏明朝廷,請翰林院年年修撰曆書,售給秀才掌握日子。後來曆書由宮廷逐漸發行到民間,成為勞動人民的曆書流傳至今。

●今日吉日

○吉時:吉利之時辰

○凶時:凶兆之時辰

●今日宜忌

○彭祖百忌:每日時辰應忌諱之事

○吉神宜趨:宜接近,會有吉利的神明

○宜:今日適合做的事情

○凶神宜忌:應遠離,會有沖犯不好的事發生

○忌:今日不宜做的事情

●今日沖煞

○沖:在黃曆的律法里,五行相生相剋的觀念,猶如自然界的協調,有一定的規律,當兩者發生沖、煞的情況時,基於趨吉避凶的心態,人們往往也會聽從古法的建議,明哲保身。

○煞:每日沖煞年歲方位中,破土、修造、移徙、交易、入殮、安葬、啟攢等諸事不宜,沖煞的生肖年歲,應該盡量避諱,並且注意沖煞方位,避免朝該方面行事,以免遭惹無妄之災。

而沖犯年歲者,上列諸事亦應迴避或不宜為之,民間傳統信仰,也習慣以「安太歲」的程序,祈求年度諸事的順遂。

●今日諸神

○歲次:農民曆之日期

○值年太歲:今年值年之太歲

○歲沖:今年與太歲沖犯之歲次生肖

○下元:今日之卦象

○掌日太歲:今日掌日之太歲

○胎神占方:古老的傳說里,一直有所謂的「胎神」存在,農民曆上可見「胎神」的項目,民間習俗相信胎兒生命受胎神支配,於是諸多禁忌衍生,多半在限制孕婦勞動,和避免參加婚喪喜慶等社交活動,多休養以減少流產發生的危險。

每日胎神值位皆不相同,可以依每日天干地支可推算得知,傳統上胎神值位處必須忌諱修造、搬動,以免損孕,難產。

○喜神:喜神所在之方向

○財神:財神所在之方向

○五行:五行,即金、木、水、火、土。

五行是構成宇宙之最基本元素,也代表宇宙萬物五種變化和性格,四季的演變,日月的運行,亦以五行為數。

金,中心凝聚,有收斂、剛銳、砍伐的力量。

木,四方發散,有生長、蓬勃、向外的力量。

水,向下流散,有流動、自由、向下的力量。

火,向上擴升,有光熱、膨脹、向上的力量。

土,左右移動,有厚重、雜陳、向內的力量。

黃曆之中一般人看的最多的,應是每日宜做什麼、不宜做什麼的那一項,命理師、擇日師也由此欄所記,加上每日吉時凶時之參考,來替人決定日期。待讀者了解之後,以後就不用去找擇日師了。不過,若涉及個人八字項目,還是要找人排一排較好。

以八十五年一月一日為例,寫有: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