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結語

本書是討論中國歷史上各個朝代,他們遇到什麼樣的問題,他們重要的領袖,尤其是宰相身份的領袖,如何為每個問題找到解決的方法!有的解決得很好,有的則不然。這本書也講到個人品德的問題。早期的個例中有一些可以規勸皇帝的人,如魏徵,而晚期就看不到這種人物了。中國王朝的體制里,皇帝的獨栽權越來越大,對於大權獨攬的皇帝,諫官能盡到的功能就越來越小。在漢朝還有一些能夠真正為國家規劃長遠計畫的人物,像蕭何、諸葛亮,後來也慢慢地少了。這是因為規模已經成型,許多制度已經確立,能夠更動的地方就少了。

諸葛亮、王導之類的人物,他們的工作是致力於族群的融合,在中華民族形成的過程中,不同的地區、不同的民族,在寬宏大量的領袖領導之下,大家一步步走向融合。我們也討論南北朝的領袖,王猛、李沖……他們幫助不同的文化融合。

我們也看到唐朝的賢相陸贄、李泌,在王朝快要覆亡的時候,為國家尋找新的稅收方式,調動新的力量;也在國家面臨新的外來因素的情勢之下,調動外援的力量,這些都是以前沒有的,都是在中國一步步擴大成為東亞新的國際化社會的時候,才出現這種情況。

在農業提升到一個水平,中國的工商業逐漸開展的時候,政府才會有新的經濟基礎,才有新稅源。宋、明兩朝的宰相,比如說王安石和張居正,他們都想在現有的結構上,進行修正,翻陳出新,如何增加效率、如何調動新的資源、如何創造條件,引導更好的經濟制度。可是他們的工作基本上都只是修改的性質而已,要等到清朝晚期的時候,才有像曾國藩這一批人所做的這麼大規模的改變,使得中國有了嶄新的面貌。

最後到了我們今天看見的情況,這是一代又一代累積的歷史,每一個朝代都有這些能夠盡心儘力為國家想事情的人,他們為國家做了事、為人民做了事,為中國長遠的發展做了推進的工作。每一時代,都有人盡心儘力將中國的歷史方向,導向我們所見的各個階段。文化與政治體系演變的大方向,有集體推動的力量,也有個人控制的部分,但這些重要的人物是以他們個人的能力、修養、操守,以及韌性,才能夠一個接一個推動歷史的變化。雖然中間隔了幾百年之久,但是在關鍵的時候,這些人對中國發展的方向有一定的指引與推動的作用。這些人物都是在人類歷史上可以刻下姓名的人物,我們對他們充滿感激與佩服,我們永遠紀念他們,他們也成為今天我們可以學習與效法的模範。

今天的時代和過去當然不一樣了。我們有政府機關也有私人企業,我們的經濟情況也比過去要寬廣與多樣。我們有更龐大複雜的經濟體系,我們處於國際社會裡,不能再關門過日子。但不管我們的情況如何改變,我們周圍的條件如何改變,若干種領袖的條件與品質還是必須的。領袖必須是眼光遠大、必須是堅毅果決、必須是胸襟寬闊、必須是公忠體國;他們必定能夠開創新一代的風氣,也必定能夠帶動一批人,成為他們事業的繼承者,這些都是重要的條件。盼望我們今天不僅在政府裡面有這樣的人物,在民間也有更多這樣的人物,一批又一批,一代傳一代,讓我們變得更好,也讓我們生活品質更加提升。

我們在這幾個章節裡面的討論,都不外以歷史的例證作為學習的對象。在這些歷史個例中,哪些是治國時面臨的困擾?哪些是治國過程發展的缺陷?將這些治理國家的經驗,轉換成為管理經營的原則,看看是不是適用於一些營利或非營利組織。在討論的過程中,我們知道若干原則與方向,是一個團體或社會組織(不論是國家、企業、基金會)都必須遵循的。第一是權責要清楚,第二是權力和能力最好要分隔開,執行者的工作由有所有權的人來替他做考核,第三是平時不斷的稽査是很重要的。

首長本身作風理性是必須的,不能聽信小人、不能逞意氣、不能任用非才,因為他本身對團體負有責任。這個責任就是團體所要進行的任務,不能因為一個領導者、一個首長本身個人的好惡、個人能力的偏差或不足、個人的偏見而使整個團體受到損害。我們前面屢次講到,一個人要多聽建言,要多聽不同人的意見。我們也講到,一個團體最好是能夠容納許多不同的意見,使得各種意見可以有溝通與討論的機會。不去顧及別人的意見、不去找到新的資訊來源、不去注意到各種發展的機會以及隱藏性的危機,這種人是自己將耳朵、眼睛、鼻子都塞住,雖然有手有腳,但不會有作為。即使他有再大的智慧,也沒有辦法突破沒有訊息之後的迷惘,以致一切都是閉門造車得出來的決定,完全不能和外界實際情況相吻合。一個領導者對團體有其責任,是不可以如此任性的。我們過去常常說,治大國猶如烹小鮮,燒好一條魚有一些應當掌握的原則,治理一個國家也有一些應當掌握的原則。要燒好一條魚,有許多要注意的事項,要考慮各種方向、各種可能,也要約束自己不要冒失。同樣的,治國也是如此。我們必須設計一個結構,使得結構里個人的成分可以降到最低,組織的成分可以提升到最高。分工合作、選賢與能、因能任事、循名責實、信賞必罰,這幾個原則是在所有組織的管理經營,不論中外都行之有效的通則,即所有文官制度的通則。營利、非營利組織的管理也不外乎此。只是非營利組織存在的目的不是推銷商品,而是推展某些觀念和服務,其實和營利組織生產產品、推銷產品也是一樣的。

治大國的經驗適用學習管理組織,選拔賢才即是必須注意的項目。在古代有科舉和保任兩種不同的方式,一是靠考試、一是靠推薦;現在又有學校這一訓練專才的途徑。一個公司不一定能設立學校訓練自己所需的專才,但是現在外面有許多學校、許多科系,可以提供專業訓練。企業用人,也可經過考試,按照我們的需求,請合適的人加入我們的組織。參加一個公司、參加一個企業,其情形與國家考選公務員是一樣的。為了使這些專才能夠適人適任、人地相宜,企業可以舉辦內部訓練,使這些新進入員了解公司的任務、組織與政策以及在每個崗位上應該做的事情。企業應該讓同仁清清楚楚知道這些項目,這樣才能使得公司有一批好的專家做事,而好的專家也知道自己應當做什麼事、可以做什麼事。從歷史中,我們看到了許多例子,也得到許多經驗,怎麼樣將這個團體管理得妥妥噹噹,怎麼樣將自己的工作隊伍組織得有效率,怎麼樣將政策推行徹底,怎麼樣節省成本、怎麼樣完成任務,企業的管理也不過遵循這幾個原則而已。

人物與組織,是相輔相成的因素。本書討論了兩者的交互作用,人物籌划了組織,更新了組織,而組織與制度,為人物提供了工具。組織,會有老化與渙散的時候;組織內部轉變,也會有因為移形換位而蓄積的張力。一個有見解與有魄力的人物,會知道怎樣將張力蓄積的能量,轉化為新的力量,開創新局面;而愚與妄與自私的人,則不免誤用張力,走向失敗與崩潰。

上一章目錄+書簽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