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章 融合與重組·南北朝

北方重新回到分散的局面,等待另一次整合機會的來臨。另一次的整合機會來得比較晚,要等到北魏鮮卑族進入中原之後。鮮卑族在幾個胡族中是比較晚進入中原的。拓跋氏這個部族原來並不是很強大,等到他們進入中原時,原來在中原建立地方政權的胡族(所謂五胡十六國),實際上已經慢慢失去了他們原來的強悍,而原有地方上漢人的大族則相當穩固地掌控各自的地盤。五胡和這些大族有了某種程度的融合,包括文化上的融合以及經濟上的互相依賴。但是整個北方中國的管理依然是散亂的,並沒有一個有效的政權出現。

北魏政權的整合工作可以由幾個方面看。如果將北魏視為兼并公司,這一個原來邊緣地方的小公司,實力有限,但在進入一個沒有頭緒的市場時,因為小公司本身團結力比較強,它的資本也比較集中,很快就可以把一個散亂的市場整合為一個新的公司形態。但是這個新的公司如何重建內部的管理機能,如何恢複生產,恢複市場,也不是容易的工作。北魏所做的工作,可分力幾個步驟,第一個步驟是穩定人口,恢複農業生產。如果將北魏這國家當成一個公司的話,它先提供的服務是安定繁榮。那時北中國歷經長時間的戰亂,人口稀少,荒廢無人耕種的土地相當多。

北魏所做的很重要一個工作是將生產力放回土地上。本來流浪的人回來耕種,軍人也儘可能地回到生產上。北魏的均田制,每個農民基本上都有國家分配的土地。這些土地本來是無主荒廢的,均田安頓了相當大的一部分人民。均田制使大族受到政權威脅,但北中國也得到了一個喘息的機會。

第二個步驟比較困難,就是要離散部落成為國民。這部分的工作是一個漢人學者李沖幫助完成的。李沖得到北魏朝廷的信任,雖然職位並不是真正的宰相,但是在決策上有一定的發言權。北魏建立了三長制,不管是鮮卑人或是俘虜來的其他族的人,都重新歸屬地方層級,由三長制管理,等於今天我們的鄰長、里長,以至縣市長這種結構。把部落里的人口歸屬到地區的工作,實行起來當然會有許多的障礙,鮮卑大族的領袖就不贊成這樣的做法。幸虧鮮卑的君主和漢人的謀士相當合作,李沖所貢獻的政策得到有力的支持,使得鮮卑族人變成依靠農業生產維生的人口,不再是以掠奪中國資源維生的軍人。國人以農業維持生活,整個北魏也獲得了安定以及相對的平靜。

在這一基礎上,北魏又進行了徹底的重組工偉。因為鮮卑政權雖然在結構上已是漢人的政府,但是還需有效的正名。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使鮮卑政權與漢人大族融合。他一方面鼓勵胡人的貴族和漢人的氏族通婚,一方面也徵調漢人氏族中有才幹的人進入中央政府服務。他甚至將姓氏都做了大規模的改變;胡人的姓氏漢化,使得胡人忘了他們原來是胡人,也令漢人更能接受這些外來的大族。比如說拓跋氏改為元氏,許多貴族也更改了他們的姓氏,認同中原。這個工作當然得到漢人相當的支持,而漢人也貢獻了相當多的力量,將漢人大族已經建立的地方政權,轉變為一個中央政府可以指揮的地方政府。

我們再回到公司經營的角度架看,這個整合工作是相當徹底的,徹底到將一些分銷商的人完全納入中央的總公司。對北魏這樣的改變貢獻最大的李沖,他自己是世家大族的後代。為了調和胡漢的糾紛,他勸說北魏君主孝文帝漢化。北魏政府的制度,甚至宗教性的祭祀禮儀,都是他設計的。李沖特別幸運的地方,是他不僅得到孝文帝的信任,還得到當時皇太后的充分支持。北魏孝文帝甚至將國都遷到當時中原的洛陽,完全是因為希望族群合作能做到最好的程度。所以孝文帝的漢化是君臣雙方合力的成果。

孝文帶對李沖的信任還可以由以下這件事反映出。當時北魏孝文帝朝中還有許多鮮卑的貴族,希望能在朝中佔有一定的地位,也有許多漢人的大族希望他們的子嗣能夠得到很高的位子。孝文帝徵求李沖的意見,這些人能不能用?李沖問:你是要和這些富家子弟共天下呢?還是要找能幹的人為國家做事,使百姓得到好處?孝文帝說當然是要賢才替國家做事,使政治上軌道。李沖回答:那你就不要用這些膏粱子弟,而要用一些有才能的人,不必管他們地位高低。李沖的想法和王猛是很類似的,不同的是王猛本身就是貧民出身,李沖卻是漢人大族子弟而得到鮮卑朝廷的重用。兩人的立場卻是一致的,希望建立起一個好的管理制度,以賢才為國家做事。

他們另一個共同點則是把種族的考慮擺在一邊,以國家永久的利益力前提。王猛曾有機會幫助桓溫,桓溫是當時南朝統軍的大將。那時桓溫的軍隊已經到了長安附近了,王猛希望能幫助桓溫重建南朝的政府。王猛是非常不拘行跡的人,他和桓溫見面時,一面抓身上的風子,一面談論他治國的理想:如何建立一個有效的政府,如何將軍隊推進,收復更多的失地。但是,在桓溫想自己做皇帝的興趣遠大於恢複一個像樣的中原王朝時,王猛也就不得其用。直到苻堅去找他,王猛認為苻堅肯接受他的意見,於是輔助苻堅做好建立前秦政府的工作。所以苻堅和王猛、孝文帝和李沖的相得是一樣的,君主和參謀者要有一致的目標,能通力合作;君主要給參謀者絕對的信任和支持,使得理想能夠實現。這兩位君主苻堅和孝文帝能夠壓制朝中同族的人,使得兩位漢人的理想能夠實現,在歷史上是相當值得欽佩的事。

王猛的功勞很大,他幫助苻堅組織了一個很有效的政府,使得前秦在當時幾乎就是北中國的主人。等到王猛一死,情況就不一樣了,苻堅開始驕傲,又沒有另一個好幫手,淝水一戰,前秦就跨掉了。同樣的,孝文帝聽李沖的活,建立了一個很好的政府,但是他的後世子孫在行政事務上就不如他那麼堅持。當北邊的薛卑邊防軍進攻朝廷、奪取政權時,北魏就沒有辦法繼續了。

北魏維持的時間比前秦要長久許多,是因為李沖建議的兩個方法:均田法和三長制,能夠維持較久功效。選兩個制度,使得人民回到農地上,生產力得以增加,使得本來部落的人民變成編民,本來替漢族大族做事的人變成納稅人。要運作有效率,並不僅是用幾個有才幹的人就可以,還須有可以遵循的法令制度,管理的組織才能長治久安。

北魏改革之後,到了北周又有一次重要的改革,使得漢人的族群和北邊鮮卑人的軍隊能混合在一起:這就是府兵制。北周武帝所設立的府兵制當然也得到漢人有識之士的幫忙。蘇綽幫助北周武帝,將部落的組織和軍隊的組織巧妙地結合在一起。名義上,軍隊繼承了從前部落里的六分法或八分法;很快的,軍隊的組成分子就不再限於鮮卑人,又增加了中原的地方豪強的部隊。曾經一度加入北周軍隊的漢人,都將姓氏改為胡姓,但不久又將胡人姓名改為漢人姓名,將本身郡望都改到當時首都長安附近的地方。這兩次改名改得大家都不太記得誰是胡人、誰是漢人。禁衛軍的制度也改為府兵制,職業軍人散布全國各地。平常軍隊不用國家養,自己種田養活自己,到了要作戰時就拿起兵器為國家打仗。這樣的制度使得國家擁有強大的武力,卻不用人民繳納太多的稅去支持,使得北周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國富兵強的局面。

當然,能夠做到這一點,有賴於北周武帝和蘇綽的通力合作。蘇綽的父親蘇威,也是一個相當重要的謀臣,他曾幫助西魏重新整頓已經實施的均田制,進一步推展執行。蘇氏父子兩個人都是在政府服務,努力使人民生活得更好。蘇威當政時常想到,人民要繳的稅多,希望下一個執政者能夠減輕稅賦。等到蘇綽時,實現父親的心愿,一直努力減輕老百姓的稅賦。這些都是有理想的知識分子,貢獻他們的智慧和能力,為人民著想,使得少數民族政權,能成為胡漢協調的政權,軍隊也變成胡漢混合的軍隊,奠定了隋唐富強的基礎。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