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分裂與擴張·三國

崩潰的後果是分裂,重整崩潰是三國時候的事情。講到三國,就不能不提諸葛亮。諸葛亮與他的家人朋友們,在東漢已有亂象時,遷移到離首都洛陽有點距離的南陽居住。南陽離洛陽遠到不必沾惹現實政治,近到消息相當靈通。此地人才多,學術風氣活潑。在這一片肥沃的學術土壤,諸葛亮與友人們規划了漢亡以後怎樣重整中國的方略。三國時諸葛亮三兄弟分別在魏蜀吳三處工作,都擔任相當重要的職務,在魏吳的名士謀臣中,也不乏他們的故交。可是他們這批人,大約只有諸葛亮自己能發揮才能,至少做到了安定四川的工作。自從《三國演義》流行,諸葛亮的形象是有智計通權術的軍師。實際上,他是卓越的行政人才。他對於軍事,也未必以智計見長,而是十分注意管理。所以,諸葛亮的敵人司馬懿,對他最佩服的是行軍安營有規矩——這是管理有方的表現。諸葛亮在《出師表》 中,推重的軍事人才向寵,從來就不見赫赫戰功,卻是軍事管理的好手。

諸葛亮只是整合了中國的一部分。但是在他的願望中,蜀漢整合成功的話,將來全中國的整合就可以按照蜀漢的模式。諸葛亮是一個強勢的CEO,劉備相信他,後主阿斗當然更聽他的話。在諸葛亮的經營結構中,內廷完全被刪除,但是諸葛亮死後,內廷又死灰復燃。太監黃皓在後主的時代干政,但後主其實並沒有內廷組織,只是黃皓等人在後主身邊作祟。諸葛亮在世時,已有些問題。《出師表》中所說,宮中府中均為一體,賞罰不應當有差別,這一段話反映當已有了宮中不公的現象。諸葛亮死後,蔣琬等人撐不住黃皓干預朝政,逼得姜維不得不躲開。

諸葛亮的CEO權力與他的繼承者蔣琬、費褘是有很大差別的。CEO的制度跟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有相當密切的關聯,諸葛亮之所以能成為這樣的CEO,是因為他的誠信為大家所相信,大家相信他不會因為個人的利益而濫用職權,也知道他定了一個法律,連他的兒子、侄子、最親近的朋友犯了法也一樣懲罰。嚴而明,是他讓大家信服的原因。嚴而明之後是誠與信,他時人有一定的信任,但是,如果出了問題也一定嚴加懲罰,決不寬貸。有人認為他是法家作風,不是儒家,在重整的時候,這是難以避免的事。他想將蜀漢的結構帶回到西漢武帝後的結構,但是太困難,他做不到,因為蜀漢地方太小,猶如企業的市場太小,沒有辦法以這樣少的客戶維持那樣的結構,更不用想與強大的競爭者爭天下了。

諸葛亮在《隆中對》 中為劉備籌劃的大戰略,原是以荊州與益州兩支力量,鉗形攻勢,分兵合擊,應能與曹操爭衡。在關羽失了荊州,劉備負氣東征失敗之後,蜀漢實力削弱不止一半,《隆中對》的大戰略,已不易實現。正如企業界的競爭一樣,兩個對抗的政治力量,彼此之間實力差距太大時,即使有可以借力的形勢,弱者也未必能討得多少便宜。諸葛亮在四川的局面,實力太小,資源太薄,若不開拓新疆域,遑論北伐中原,連拖延生存,也不容易。因此,諸葛亮非得向南進展不可,這是避開硬市場,先取軟市場的策略。商戰中的弱者,若能從軟市場先賺足容易錢,再以此本錢,向強者挑戰,爭奪硬市場。諸葛亮在剛夠喘氣的時間,翻山越齡,五月渡瀘,深入今天的滇緬地區,也只是為了取得南中資源:馬匹、銅鐵……以及南方的兵源。他也開發涼州,取得羌人支持,也搜羅像姜維這樣的人才。

諸葛亮自己的本錢太少,必須與當地豪傑結合,因此並不剷除他們的勢力。為了開發新市場,諸葛亮找了許多合伙人,合伙人和股東不同,要求合伙人和要求股東的情況也是不同的。他在開發四川初期就帶去許多幹部與當地勢力結合,他自己兼任丞相與益州牧兩項職務,作為溝通的橋樑,以個人的誠信、威望和親和力使這兩股力量結合。當時四川的地方力量非常強大,劉備帶進四川的荊襄人士又少,如要重建漢時的政府結構,在缺乏本錢又要應付巨大開銷的情況下,非將就當地的勢力不可。他就以合夥的方式與地方合作。諸葛亮給予當地人士管理益州的權力,其情形很像包辦特權自負盈虧,如同公司有許多承包的分銷站,承包政府的法令,也為政府收稅,也為政府維持地方的繁榮。但承包的地方勢力一定也可以得到相當大的獲益,其中極重要的一部分,即是要保證他們在整個政府結構中,擁有一定的力量與位置。

這種做法,相當容易淪為東漢末年的情形,地方勢力把持州郡,中央架空了。諸葛亮的做法是用嚴刑峻法,你要當我的承銷商就要守我的法,否則我寧可廢掉這個承銷商,這是他堅守的原則。所以諸葛亮無法把荊襄入川的精銳融入四川的地方勢力,但是他可以讓四川的豪傑接受他的委任,執行交代的任務,甚至提供足夠的兵力,支持他作征伐中原的本錢。蜀漢由荊襄帶來的老本雖然未在四川消耗,但人民會累,年歲會增,所以在諸葛亮《後出師表》 中,就道出老人損折死亡殆盡,時不我予,非借重當地的新生力量不可。這個局面跟當年台灣地區蔣經國時代很像,老本虧損光了,大陸帶來的軍隊與精英老去了,如果不與地方勢力結合,就沒有辦法維持。現在的情況也與諸葛亮時代一樣,新生勢力是壟斷性的,也是一個地方一個地方的地方豪強壟斷了當地政府。

諸葛亮重整漢朝結構的工作,只有部分成功,他只能用南中自己本身的勢力開拓南中,與當初開發四川一樣的方法、一樣的手段開拓南中,使南中人寧可接受他,而不接受別人。他的信譽靠得住,他講的話算數,南中的開拓使得蜀漢增加了人口、土地,也取得了南中的資源,使蜀漢增加不少力量。如果在開發硬的市場有困難時,可以利用新的資源開拓新的市場,終究還是可以維持公司。但是這種軟市場的維持是有限度的。在南中,諸葛亮永遠無法重建漢朝的結構。南中地方豪傑的獨立性比四川還強,他的「公司結構」是非常鬆弛的,即使諸葛亮多活幾年,他也未必能有進一步的整合。

諸葛亮的例子給了我們一個教訓:本錢不夠時很難勉強做大生意。諸葛亮是受了時代的壓迫,一定要以小本錢做大生意,他只好向市場屈服、向資金來源屈服。換句話說,本錢不夠,借錢做生意,則債主卡死我。我的開拓是假的開拓,不是真實的開拓。諸葛亮靠他個人的信用去貸款,靠他個人的信用硬把產品押出去,仍是無法長久維持的。諸葛亮可佩,是因為他的使命感。使他明知不可為卻仍然去做。在商業場合上,卻是不能靠使命感辦事,不能做形勢不容許的買賣、形勢不容許的擴張。諸葛亮在《隆中對》中,預料天下的局面仍大有可為,他沒有想到原本可用的本錢少了一大半,沒有想到要開拓軟市場,也沒有想要借貸。但是因為董事長做錯事,劉備把荊州的這筆本錢壓在賭桌上,一把輸光了。關公麥城敗亡,劉備不聽諸葛亮的勸告,集合全國的力量,連營七百里伐東吳,這個意氣用事的豪賭,把本錢折掉了一半。換句話說,諸葛亮收拾了殘局,不得不以一半的本錢,做一倍半的買賣——當然辦不到。劉備董事長做出了這個錯誤的決定,卻要由諸葛亮來收拾殘局,諸葛亮送掉了一條命,卻依然收拾不了。所以蜀漢之所以敗,並不是敗在阿斗手上,是敗在劉備的一場豪賭,使得諸葛亮總經理無法挽回。諸葛亮也曉得難以成事,他之所以仍然六出祁山,九伐中原,是為了在情感上報答劉備,能多做一分是一分。諸葛亮明知後果,所以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五十四歲就死了。其實即使他多活二十年,結果也未必改變。

由這個失敗的例子對照漢朝成功的例子,我們可以了解到,許多為了達到短期的目的而做的妥協,最後只會變成自己的負擔。還是應該衡量自己的能力與未來的展望,看看所投注的本錢,是否能達到一定的水準。如果不能達到的話,只靠一次又一次短利的累積做本錢,是不會成功的,因為基本的結構既不穩定、實力又很單薄。機會不是憑空掉下來的,機會都是稍縱即逝。

諸葛亮看準了有可以借力的機會,可是這個機會被毀掉了以後,他要重新找回機會,機會卻一去不復返了。CEO不只是要管理,董事長不只是要決策,兩個人都要具備廣闊的視野——能夠透視情況、判斷形勢,不能意氣用事。劉備的意氣用事,是為了感情,為了他的義弟關張的冤死。諸葛亮不計成敗,鞠躬盡瘁也是為了感情,為了報答劉備對他的知遇。以諸葛亮的才能,若能一心一意顧全已有的局面,放棄爭中原的大買賣,只做重整四川的小買賣,統一做不到,四川的安定繁榮還是可以做到的。從重整四川做起,吸納當地的賢才管理四川的事,也使得四川的地方豪傑接納外來的賢才,諸葛亮未嘗不能重建政府。以四川偏安之局,還是可以維持相當長一段時間的。如果苦撐到晉朝初期出現大混亂的時候,蜀漢未嘗不可以捲土重來。這是在一千多年後,我們可以看到的情勢。可見鞏固自己的基礎,接受自己的實力,野心不要太太,真正高明的賭徒是累積小勝成大勝,而不是孤注一擲——這個是穩紮穩打的辦法。

南中的發展也值得注意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