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三章 顛覆式創新都是馬後炮

誰能想到360安全衛士會成大器?周鴻禕自己也沒想到。但從這一「意外的成功」中,他立即意識到了其可能的顛覆力量。在溫習谷歌和騰訊成功的邏輯之後,他得出一個結論:免費是互聯網之本。互聯網上每個人都需要用的應用,像郵箱、通信、聊天都是免費的。如果沒有免費的優質服務,互聯網是不會發展成現在的樣子的。

2006年4月1日,周鴻禕就任奇虎公司董事長後沒幾天,他最為推崇的蘋果公司迎來了成立30周年的日子。這個愚人節里創立的公司一點兒也不像個玩笑,相反,它的成長讓很多以前的大公司成了笑話。

1976年,兩個名叫史蒂夫的年輕人在一間車庫裡創立了蘋果公司。其中一個就是後來大名鼎鼎的史蒂夫·喬布斯。那時,喬布斯只有21歲。

只是因為個人興趣,他們利用一些電子元件拼裝出第一台個人電腦樣機蘋果一代,沒想到後來獲得了一筆微不足道的風險投資。隨後他們開發出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個人電腦蘋果二代並且迅速實現商業化銷售。

蘋果二代在市場上的巨大成功,使得蘋果公司在創立4年後旋即上市,成功登陸美國納斯達克,成為美國資本市場耀眼的新星。

這讓IBM公司非常不爽!IBM是一家有著百年歷史的老牌公司,創始人老托馬斯·沃森和銷售天平、磅秤、打孔製表機等產品早年,經過幾代人的持續努力,發展成了一家製造大型計算機的行業巨頭,其計算機產品主要服務於大型企業和行業客戶。在蘋果二代出來之前,IBM就已經在微型計算機的市場上輸給了數字設備公司。

而蘋果二代則是面向個人用戶的產品,簡稱PC(個人電腦)。

不同於沒有鍵盤、機箱、聲音和圖像的計算機電路板蘋果一代,誕生於1977年4月的蘋果二代是有史以來第一台具有彩色圖形顯示功能、鍵盤、電源和造型的個人電腦產品,也是第一台在市場上進行銷售的個人電腦。

蘋果二代在夏天剛剛上市,公司的產值便迅速突破了100萬美元。

一年後,蘋果成為當時美國發展最快的計算機公司。1980年底,蘋果公司上市,上市當天就產生了4個億萬富翁和40多個百萬富翁。喬布斯為此登上了《時代》周刊的封面,他的故事叫「不盡財源滾滾來」。

而事實上,蘋果公司這「意外的成功」本身就預示著一種顛覆式創新。只不過它顛覆的未必是技術,就像數字設備公司的微型計算機在技術層面根本沒有突破IBM的大型計算機,反而簡單多了。它顛覆的是市場,是用戶。

面對蘋果公司,IBM當然不能掉以輕心,他們因為數字設備公司已經吃了苦頭。於是,IBM公司宣布也跟隨蘋果公司推出個人電腦,其產品簡稱IBM-PC。

由於蘋果二代在個人電腦市場具有先發優勢,市場認同度很高,粉絲眾多,IBM祭出一個法寶——開放個人電腦的體系架構,允許其他廠商生產兼容機,藉以衝擊蘋果二代的市場份額。

IBM之所以敢這樣做,是因為它有利潤豐厚的大機(伺服器)業務,對個人電腦市場哪怕先把水攪渾,隨便逮幾條邊魚也能滿足。而蘋果公司則不能這樣做,因為它的生存與發展完全依賴個人電腦市場。

與IBM對個人電腦市場採取的開放戰略相反,蘋果公司採用了封閉技術體系的戰略,以防止其他兼容機廠商進來分一杯羹。

IBM個人電腦的開放戰略很快奏效。包括美國、日本、中國在內的大量新興IT公司不斷加入到兼容機的生產行列,如數字設備公司、富士通、聯想、LG、康柏、戴爾等。為了在激烈的競爭中降低製造成本,KM和這些兼容機的同行們紛紛展開了外包行動,把一些技術含量不高的零部件外包給報價低的供應商。

IBM公司甚至把個人電腦的核心軟體——操作系統外包給了一家叫作微軟(Microsoft)的小公司。

在隨後的十多年,圍繞在IBM個人電腦周圍的兼容機、計算機零部件和外設的廠商因分工推動的專業化程度迅速提高,成就了驚人的規模效應:產品的價格持續降低、性能不斷提高、產能急劇提高,一個龐大的個人電腦產業生態得以形成。

除了CPU(中央處理器)和硬碟等高附加值的零部件,絕大部分計算機配件被轉包到了進入改革開放年代的中國進行製造。

為了與IBM及其產業生態同盟抗衡,蘋果公司在喬布斯的帶領下轉入艱苦卓絕的封閉式創新。在蘋果二代之後,1984年推出的新產品麥金托什電腦首次在業界引入滑鼠,採用圖形操作界面。

由於圖形操作界面所需的配套應用軟體和硬體的性能要求與字元操作界面相比有巨大提高,光憑藉蘋果公司一己之力進行軟硬體全包,其開發難度可想而知,最後導致麥金托什系列產品一度難產。

為了集中精力帶領研發團隊進行技術創新,喬布斯為蘋果公司找了一個職業經理人:百事可樂的斯卡利(Sculley)。誰能料到他在入職一年後居然聯合董事會炒了創始人喬布斯的魷魚。

而IBM通過授權建立了一套龐大的基於IBM兼容機的個人電腦產業鏈的同時,也幾乎被自己的創造物毀滅。這有點兒像小說《化身博士》中的情節:化學家製造出了弗蘭肯斯坦,但弗蘭肯斯坦卻毀滅了化學家的生活。1993年,IBM處於巨額虧損的境地,不得不邀請餅乾廠廠長郭士納來做首席執行官。結果,IBM不再成為個人電腦產業鏈的主導者,反而被Wintel(Windows與Intel的商業聯盟)所左右,最終不得不通過轉型進化才獲得了新生。

公司和人是一個道理。人需要不斷學習,不斷進化,才能夠發展。公司靠的是創新,市場需求和商業模式上的創新。

而顛覆式創新往往就隱藏在那些「意外的成功」中,只有極敏銳的人才能看到。

完成第一輪融資後,周鴻禕出任奇虎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重新確立公司業務發展方向,在社區搜索之外投身於安全領域。2006年7月27日,奇虎正式推出360安全衛士,以反流氓軟體為切入口進入互聯網安全領域。

這一來,安全領域的一池春水很快被攪得翻天覆地,因為這個行業新人隨身攜帶了一種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免費。

說到周鴻禕對免費的體驗,可以追溯到他在北大方正工作的時期。從新疆回到北京那段時間,他第一次體驗到互聯網免費的好處,下載了很多軟體。

其實差不多就在那時,有一個人已經將「低價」屠刀揮舞得風生水起了,那就是黃光裕及其國美電器。「薄利多銷」這柄中國商人自古就會使用的利器一路披荊斬棘,護佑著一個北京珠市口的小門店從傳統零售領域的旋渦中殺出,到2006年,這家店已是如日中天。

可黃光裕再猛,也不敢免費。敢做免費的,只有互聯網的各位「大拿」。

之前有郵箱的免費、搜索的免費,後來有騰訊QQ的免費,現在,周鴻禕把免費的旋風刮進了互聯網安全領域。但事實上,當時360安全衛士之所以免費,並不像很多人以為的那樣,好像周鴻禕就是個非得破壞行業規則的瘋子。

首先,360安全衛士只是一個軟體工具,不是主營業務。奇虎當時主要的收入來源是社區搜索,360安全衛士只是周鴻禕用來補救以前的過錯的。其次,當時的360安全衛士很簡陋,功能只有一個,就是查殺流氓軟體,不是免費不免費的問題,而是根本上就不是安全軟體,要收錢根本不可能。

誰能想到這麼個東西會成大器?周鴻禕自己也沒想到。

但他從這一「意外的成功」中立即意識到了其可能的顛覆力量。在溫習谷歌和騰訊成功的邏輯之後,他才得出一個結論:免費是互聯網之本。互聯網上每個人都需要用的應用,像郵箱、通信、聊天都是免費的。如果沒有免費的優質服務,互聯網是不會發展成現在的樣子的。

所以後來他一直強調,顛覆式創新都是馬後炮,放了才知道。

他的幸運在於,互聯網的高速發展超出了人們的想像。當免費成為互聯網的一種精神、文化,同時也是一種很重要的商業模式後,很多企業豕還沒思識到這一點。互聯網安全領域當時的大佬們在認識上就晚了不止一點兒,他們當時所做的只是狠狠地批評周鴻禕這種不合行規的行為,苦口婆心地勸他回頭。

周鴻禕這樣愈挫愈勇的人怎麼願意收斂,於是太晚意識到的企業很多就被埋葬了。那個賣軟體的時代,隨著谷歌、互聯網的崛起,早已經過去了。

以前大家選操作系統只有一個選擇就是Windows,後來有了Linux。谷歌推出Gmail郵箱之後,很多中小企業都不用買郵件伺服器了。有了谷歌Docs辦公套件就可以在線編輯Excel表格和Word文檔,對普通人來說,不需要用上正規Office軟體的上萬個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