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這才是真正的結構改革 發掘改革的真相

為了成為生活者大國,讓中低階層也能過上富足的生活,必須去除僅為少數利益團體而設的規範與補助金制度,同時讓大而無當的政府轉變為小而高效的政府。

此外,也不能以「地方分權」取代中央集權,而必須實現真正的「地方自治」才行。若在經濟上無法獨立,就不可能做到自治;不和世界各國做買賣、引入資本或技術的話,也不會繁榮。不能拿本地稅金來用,而是從全球募集閑錢過來才行。為此而進行的競爭,必須由地方發動。所以,大前提在於必須建立在經濟上能獨立的「道州制」(地方制)。

不巧的是,由於中央與地方的財政赤字合計已達1000萬億日元,再加上伴隨少子老齡化現象而來的社會保險費用增加等因素,再不設法面對,整個社會就會進入沒有出口的「高負擔時代」。如果不能通過徹底縮減財政支出,謀求政府與行政的結構再造,那隻會讓中低階層的人負擔更加沉重,日子越來越難過。

如前章所述,美國之所以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能持續呈現繁榮的景象,是因為在80年代,里根總統力主的「里根革命」徹底做到了法規鬆綁以及財政縮減,成功構築起「小而美的政府」所致。里根革命固然也有各種缺點存在,但至少法規的鬆綁與縮減財政支出,以及吸引海外資金投入美國的技巧,是日本現在必須看齊的。

日本在1994年的「政治改革」,實質上是選舉制度的改革,導入了小選區的制度,除了讓選舉不必花大錢,也讓一個選區只選出一人,所以標榜的是「政策辯論活潑化」。然而,雖然在這一改革下,各政黨開始可以依議員席次多寡獲得由全民稅金支付的「政黨補助款」,但政治獻金與金權體質,還是一如往常,沒有改變。

在政策辯論方面也是一樣,日本在2005年9月11日的眾議院選舉是為了現在看來並非什麼大問題的「郵政應否民營化」而舉辦的,結果無論是最關鍵的民營化的內容,或是其他重要的年金、稅金等問題,都沒有進行什麼具體的辯論。小泉就像在玩圈叉遊戲一樣,只問了一句「贊成還是反對郵政民營化」,民主黨也是只講了一句「爭論點在於年金」來批評小泉,但是也沒有提出年金一體化 的具體方案。

結果雖然是由提出簡單算式「郵政民營化是對是錯」的小泉獲得了壓倒性勝利,卻只讓我們覺得,政策辯論不是應該因為政治改革而活潑化嗎?到底「活潑」到哪裡去了呢?

國民從中了解到,小選區制的特徵「一個選區選出一位議員」可能會因為受到當時的氛圍左右,而造成某個政黨獲得壓倒性勝利。當年的政治改革論者(小選區論者)小澤一郎與羽田孜,以及當時也認同此事的大多數媒體人,到底有沒有正確地理解到這種選舉方式可能會在沒有政策辯論的情況下,就因為氛圍的左右而造成單方面壓倒性勝利?當時在《文藝春秋》等平面媒體中主張道州別大選區制而被貼上「守舊派」標籤的我,還真的是想問問這些人的意見。

2005年的眾議院選舉所花掉的相關費用,約為770億日元,差不多是1983年時選舉經費的三倍。為應對低投票率而延長投票時間的做法,增加了現場選務員的人事成本;還有,為勉強在當天開完票,也增加了人手。諸如此類,都在花錢如流水。

然而,像這樣的費用問題,只要導入電子投票制度,就可以迎刃而解。

在全國導入電子投票系統的成本約為100億日元。一旦這套系統建立起來,接下來幾乎就不花錢了,可以反覆使用。只要使用按鍵式電話或計算機,就能在全球任何地方參與投票。20年前我就建議過這樣的方式。在1993年出版的《新·大前研一報告》中,我還曾以「83個法案」為名,一併提出了其他的制度改革方案。

既然要改革選舉制度,就應該先有這種毫不浪費的精準系統。雖然年輕人的投票率一向很低,但只要導入電子投票系統,投票率應會大幅提升。

目前行政e化的最大問題,在於日本各地方自治單位都獨立建造自己的計算機系統。雖然所有國家機構都聲稱,計算機可以讓公務的處理變得更有效率、更省力,信息也都資料庫化,因此可以提升對民眾的服務質量,但事實上,如果民眾要前往國家機構辦理身份證、印鑒證明、汽車駕照、護照、厚生年金、健康保險等手續,還是必須前往不同行政機構或窗口辦理、等候,而且還得反覆填寫姓名、通訊地址、戶籍地址、出生年月日等項目。

之所以造成這種不便,是因為各單位使用的是缺少兼容性的不同計算機系統,使計算機與計算機間無法溝通所致。

這也就是為什麼所有自治單位都已經公務計算機化了,卻連電子投票制度都還實現不了的原因。

原本只要建造出全國共通的系統,讓各自治單位運用的話,就可以去除浪費。但現實中,計算機系統相關的IT業者,一個個都變成了在網路上包工程的公司,為各自治單位做出不兼容的系統,藉以獲取暴利。大家很容易就陷入「e化=效率化」的錯覺中,但事實上現在這種IT化、e化卻與鋪設一些無用道路的公共工程沒有兩樣。

例如日本的住基網 就是e化公共工程的典型。除在日本花費超過800億日元的初期投資外,每年的運作還得花掉200億日元的費用。由於各市、區、鄉、鎮必須操作系統與管理信息,國家單位的工作不但沒有減少而節省人力,工作量反而還變多了。

還有一點,花了這麼多錢,民眾卻並未因此感到更方便。雖然宣稱「在全國任何地方都能拿到身份證」等好處,但由於戶籍等事項還是必須直接到人工窗口辦理,所以利用「住基網」的人少之又少,幾乎沒有多少人持有「住基卡」。就像在車流量很少的地方建設氣派的高速公路,還要為維護它而每年付出大筆金錢,可真是讓繳稅的國民們損失慘重了。大家之所以很少使用,原因在於護照、汽車駕照等其他手續都無法使用住基網辦理,所以可以把它想像成一條「無法變換車道的高速公路」。

好不容易把國民基本數據做成了資料庫,就應該有全體國民的身份證數據,同時除身份證外,也對健康保險、婚姻狀況、稅金、出入境情況等所有數據,都予以統一管理。這樣任何行政上的手續,都可以用家裡的計算機或按鍵式電話辦理,便利度應該會大大提高。此事在前面提到的「83個法案」里已有詳述。

在丹麥等北歐國家,這些做法已經很普遍。日本卻只是從原本的「工程公司」轉變為「IT工程公司」而已,只會和建設實體的公共建築物一樣,到處建造無用的系統。

當然,我所提到的這些有一項前提:為了預防當政者不當運用這些信息,以及為了防止個人機密信息流出,必須採用密碼或靜脈認證(以手心或指尖的靜脈分布狀況作為辨識的生物識別技術)、聲紋鑒定等雙重或三重的安全措施。

日本1996年1月至1998年7月的橋本龍太郎政權,通過所謂的「橋本行政改革」,把明治以來不斷增加成為一府二十一省廳的行政組織,變成了一府十二省的制度。但這美其名曰行政改革,事實上卻只是把省廳重新編製而已。真正的行政改革,應該要讓「1+1」變成「1」或「1.5」才行。像厚生省與勞動省合併為「厚生勞動省」,也只是「1+1=2」而已,沒有變化。雖然省廳的數量減少了,但職員人數還是和行政改革前沒有兩樣,只徒然花掉搬家與重新印名片的錢,其他什麼也沒有改變(圖5-1)。

橋本內閣雖然制定了《財政結構改革法》,但把消費稅提高到5%,卻造成了消費減少、經濟惡化。最後的結果是國家財政支出因而上升,稅收因而減少,國家舉債也因而增加。繼任的小淵內閣廢止了此一《財政結構改革法》,發行逾百萬億日元的國債作為經濟對策。政府的借款如滾雪球般膨脹,經濟卻一如往常,沒有恢複。

只稱之為「經濟對策」而撒錢到公共事業中,卻完全沒有實施能阻止日本長期衰退的法規鬆綁,以及真正有助於行政精簡化的IT投資等政策,也難怪會有這樣的結果。

日本的預算分配方式十分沒彈性,直到現在下一年度預算都還得看前一年度預算的消化狀況而定,實在是全球少見的制度。即使說要大幅削減公共事業費用,頂多也只削減個百分之幾而已,哪裡看得到「大幅削減」?現在小泉說要「公營轉民營」,宣布要減少5%的公務員人數。但公務員又沒投保失業保險,也沒有裁撤公務員的法律依據,所以必須先解決這些問題。然而,怎麼可能要官僚制定砍自己頭的法律?什麼法案也沒弄出來的議員,又能做什麼呢?所以說,即使「小而美的政府」口號講得再好聽,還是和改革相去甚遠,政府「根本無心改革」的真正想法,已經昭然若揭。

目前的現狀是,幾乎已經沒什麼力量能遏止「大而無用的政府」了,政治加速擴大財政赤字,最後變成一種無從阻擋政府債務增加的狀態。

2001年4月開始執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