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二章 頂層亡清,共和的嘗試與反動

宿命的鉸鏈轟然作響。

何人沒有夢想?當熱血沸騰時,夢想便鑄成了信念。英雄輩出的時代是不幸的時代,和平生活卻往往平庸而繁瑣。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有志之士無不懷抱賓士天下的宏圖,但在數不清的榮耀與失敗的洗鍊下,在只問目標不計手段的自我安慰中,努力到忘卻初衷的人史不絕載……

王道、霸道、民主、集權、蒼生、大義,那些多如繁星的立場,鑄就了人們生死以之的夢想。

然而,有夢想不是錯,強迫別人活在自己的夢裡,則大錯特錯。可惜,從「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到太平天國的大同社會,多少飛蛾奮不顧身地撲那道萬丈光芒,卻早已分不清理想和慾望,寧可犧牲千萬人,也不放棄心中堅守的烏托邦。

終於,手持大旗,滿面紅光地走向罪惡。

這就好比陳獨秀同胡適的區別。前者認為只有跟著我陳獨秀爭自由,中國才會實現自由;而後者掛懷的是,只有當每個人都爭取自由,中國才會有真正的自由。

終胡適一生,對那些鼓吹「犧牲你們個人的自由,去求國家自由」的領袖,都時刻保持著警惕。

因為他明白,革命家有兩種,一種是不管採取什麼手段,也要在有生之年見到革命成果;還有一種則純粹得多:革命因我而成功。

目的能否漂白手段?如果能,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誰又看得清誰呢?

面對清政府和黎元洪的湖北集團、同盟會的東南集團,袁世凱選擇聽從楊度的建議:養寇自重,拖垮清廷。

唯其如此,方能集權力於一身;唯其如此,方能避免中國四分五裂,杜絕列強瓜分的野心。

而當務之急是對付燕晉聯軍,解朝廷之圍。不然,等吳祿貞打下北京,自己就徹底退休了。

第六鎮被段祺瑞打造得鐵板一塊,吳祿貞統制未久,根本壓不住。袁世凱輕而易舉地收買了一個管帶(營長),在石家莊火車站刺殺了吳。

燕晉聯軍旋即解散。

行將崩潰的清廷別無選擇,答應了「袁六條」,頒布罪己詔,承認「用人無方,施政寡術」。同時,解散皇族內閣,並通過資政院選舉,任命袁世凱為內閣總理大臣,著即來京組閣。

在給《泰晤士報》駐京記者莫理循的信中,嚴復不無遺憾地道:

如果一個月前做到其中的任何一條,將產生怎樣的效果!歷史往往重演,這和法國路易十六的所作所為如出一轍。一切都太遲了!

嚴復顯然在體制內待傻了,不明白一個最基本的道理:既得利益團體是世間最頑固的存在,即使見到棺材也不會落淚。正因如此,才出現了索爾仁尼琴筆下的「世界正在被厚顏無恥的信念所淹沒,那就是權力無所不能,正義一無所成」。

冬日的彰德車站空氣清冷,氣氛卻異常熱烈。

上至巡撫,下到州縣,豫官們集體掛著標準而殷勤的笑臉,亦步亦趨地隨袁大總理踱上月台。

鞭炮聲、鑼鼓聲,嘈雜而喜慶,統攝一切軍政大權的袁世凱頭戴一品朝冠,身穿仙鶴補服,環顧四周,頷首致意。

沐浴著陽光,鮮紅的頂子似一團熊熊燃燒的烈火。

與此同時,武漢迎來了一個神秘的客人。

蔡廷干。

留美幼童蔡廷干早年被美國同學戲稱為「火爆唐人」,甲午海戰時是魚雷艇「福龍」的管帶,驚鴻一瞥。

戰後,被清政府革職,在唐紹儀引薦下入袁世凱幕,以嫻熟的英語和開闊的視野,日見重用。

此番,蔡廷干帶著袁世凱的密信,低調過江,同武昌黨人接觸,明則勸其罷兵,暗則探其底線。

之所以派蔡廷干,蓋因其在北洋海軍時曾當過黎元洪的上司。當然,廷干也不辱使命,替袁世凱演了場欲擒故縱的好戲。

他指出,共和政體不適合中國國情,弱化中央權威是在幫西方列強的忙。並提醒眾人,自己曾在美國接受教育,深悉其社會生活中所蔓延的腐敗。

蔡廷干主張君主立憲,皇帝不掌權,總理負責任,既穩定又廉潔。

但站在黎元洪的立場,反旗既舉,必須看著清帝遜位,否則武昌上下都有被秋後算賬的可能。

因此,他誘之以利道:「予為項城計,即今反旗北征,若大功告成,總統當推首選。」

宋教仁也幫腔道:「驅逐胡虜,方不愧為漢族男兒。果如此,我輩當敬之愛之,將來自可舉為總統,較之現下內閣總理,實有天淵之別。」

黃興更是托蔡廷干帶信給袁世凱,吹捧說:「以華盛頓之資格,出而建華盛頓之事功。蒼生霖雨,群仰明公。」

大頭見信,瞭然於心,但還是要把戲做足,演給清廷看。因此,給武昌開出的議和條件仍是君主立憲。

黎元洪憤然而起,當著軍政府眾人的面,向來使痛斥袁世凱自抬威權,欲收漁人之利的居心,並大義凜然道:「推翻清朝,乃是底線。否則無和可談,只有約期大戰!」

袁世凱突然覺得黎元洪是一個神交已久的好戲友。他加緊部署馮國璋攻打漢口,自己則帶著親兵衛隊趕赴北京。

臨走前,在給自己一手提拔起來的親信安徽巡撫朱家寶的密電中吐露了真情:

宜順應時勢,靜候變化,不可膠執書生成見,貽誤大局。

抵京不過三天,袁世凱就組好了新內閣,各部大臣均為親信:趙秉鈞(民政部)、王士珍(陸軍部)、胡惟德(外務部)、唐紹儀(郵傳部)、楊度(學部)、嚴修(度支部)……

載灃孤立無援,也日漸看破紅塵,索性退位歸藩。袁世凱則把武漢戰事放到一邊,大刀闊斧地搞起了政治體制改革。

首先,停止入對奏事,除遇特殊情況,內閣總理不必每日入宮;

其次,各衙門奏事,均呈內閣核辦。實在需要上奏的,由內閣代遞;

最後,讓隆裕申明「家法」:親貴不得干預政事。

三條一出,神州大地首次真正實現了「虛君立憲」。

刑部大牢的門緩緩打開。

按袁世凱的要求,一批政治犯被釋放,走在最前面的是引發無數女粉絲尖叫的汪精衛。

很快,梁士詒便奉袁世凱之命帶著十萬元前來結交,汪精衛只象徵性地收了一千元。

作為同盟會的首席筆杆子,汪精衛年方二十八便已名滿天下,前途無可限量。正在尋求同南方議和的袁世凱將其迎入府中,待為上賓,並讓袁克定與之結為兄弟。

對思想開明的袁世凱,汪精衛一見傾心,表示「中國非共和不可,共和非公促成不可,且非公擔任總統不可」。

他派人到武漢傳話,說大頭並非忠於清室,不如南北聯合,逼清帝退位,再選袁世凱為共和國第一任總統。

漢陽。

馮國璋將大炮搬上龜山,居高臨下,對準武昌一頓亂轟。

北洋軍的炮兵都是科班出身,三下五除二便掀了都督府的房頂。黎元洪又坐不住了,吩咐手下收拾行裝,準備開溜。

革命意志最為堅定的張振武聞訊趕來,咆哮道:「大敵當前,身為都督當作表率,豈能臨陣脫逃!」

黎元洪哼哼唧唧,非常尷尬。

張振武喚人「保護」好大都督,然後匆匆離去,布置防衛。

架不住炮彈接二連三地落,黎元洪還是倉皇出逃。武昌大亂,淪陷只是時間問題。

幸虧袁世凱一天七個電話制止馮國璋,乃至將其調回北京當禁衛軍統領(中央警衛局局長),而將段祺瑞派往前線。

聽說袁世凱要講和時,黎元洪幾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直到英國駐漢口領事葛福在駐華公使朱爾典的指示下拿著和約出現在武昌時,方才大呼「天佑我也」。

朱爾典是袁世凱的救命恩人。第一季里,他飾演英國駐朝鮮領事,曾提供兵艦,幫男主角擺脫日軍的追殺。

而在本季中戲份明顯上升,作為英國在華利益的代表,一直暗中支持袁世凱。

吳兆麟和軍務部部長孫武接待了葛福,對休戰滿口答應。

於是,葛福出示協議,要求蓋章。可都督印信已被黎元洪帶走,無法蓋戳。

關鍵時刻,一個叫高楚觀的篆刻大師發揮了重要作用。僅僅幾分鐘,便在一顆大白蘿蔔上刻好了「都督大印」——手藝高到可以去西泠印社給吳昌碩當助手。

聽說和議已成,黎元洪馬不停蹄地往回趕,生怕離開久了位置被人奪走。

回到武昌的黎元洪驚喜地發現,自己不但沒有失勢,反而地位更穩。因為停戰書里明白無誤地寫著,以他為談判一方總代表。

黎元洪頓悟了:自己是袁世凱玩弄清廷的砝碼,這是一場你中有我的貓鼠遊戲。

只是,平衡迅速被外力打破。

南京,虎踞龍盤,九朝古都。沿長江而上,可控武漢;順流而下,又直抵上海。

如此連江帶湖、四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